肇慶之星微信號:wap0758a 爆料合作加微信號:45470342
我要報料 肇慶之星微論壇
卌六載崢嶸歲月,桃李滿天下,學子盡乾坤。歷史長河車流滾滾,面對容顏日益改變的肇慶學院,你是否懷念她年輕時的模樣?
長路回眸。讓我們的思緒回到1970年3月的「文革」時期,廣東教育行政學院由廣州市下放到肇慶地區新興縣高村辦學,易名為肇慶地區師範學校,肇慶學院的歷史由此展開。
學校在新興高村的校園
1975年6月,學校改名為肇慶地區五七師範學院;1977年8月改辦為肇慶師範專科學校。籍著改革開放,辦學規模和辦學實力有了較大發展。
1985年11月,西江大學成立,與肇慶師專並肩運行5年。1991年1月,肇慶師專併入西江大學,學校成為一所地方綜合性大學。
1985年 西江大學成立大會
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先生蒞臨學校
吳大猷院士來校講學
肇慶教育學院是肇慶學院的另一支脈。2000年3月,西江大學和肇慶教育學院合併組建本科層次的肇慶學院,開啟學校發展新裡程。
肇慶教育學院1985級中文大專班畢業生合影
2000年肇慶學院成立慶典暨揭牌儀式
2004年4月,肇慶學院通過學士學位授予權評審,實現了由專科向本科的跨越式發展。
肇慶學院校訓經歷了一個歷史的演變過程:八十年代專科時期西江大學校訓:「團結、守紀、勤奮、向上」。1996年,原肇慶教育學院提出 「團結、求實、嚴謹、進取」 作為校訓。
1999年6月,原西江大學校長鄺邦洪教授根據新形勢提出「團結、奮進、求實、創新」 的校訓。團結是力量的象徵;奮進是圖強的精神;求實是求是、求真。「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不唯書,不唯上,但唯實,更唯真」;創新是開拓的意識,不因循守舊,不滿足現狀。2010年7月,學校將其確定為肇慶學院人精神。
2010年7月,肇慶學院結合辦學實際確立 「厚德、明智、博學、力行」 為新的校訓。
1985年西江大學、肇慶師專校園總體規劃圖
肇慶學院主校區平面圖
數十年來,學校面積不斷擴張,1985年校園面積為230畝、1999年擴張至616畝。時至今日,校園總佔地面積達 1214.3畝。
走在路上,聽老者呢喃:
「賞花勿忘栽花人,時刻想念西大人。」
曾經弱不禁風的幼苗
如今早已樹茂成蔭
《肇慶學院報》(原《西江大學報》),創刊於1980年, 是具有國內統一刊號的學校官方出版物。
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總編輯李衝為《西江大學報》(現《肇慶學院報》)題字。
《肇慶學院報》
《肇慶師專 西江大學報》創刊100期
《肇慶學院報》(原《肇慶師專 西江大學報》)創刊300期座談會
差不多半個世紀過去了,名字改了,容貌變了、一屆又一屆的人走了。肇慶學院還在這裡,迎接一代又一代的硯園人。
2016屆新聞班合照
工匠精神需要一代人的引領和下一代人的傳承。大學精神又何嘗不是?維繫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傳承構築了肇慶學院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而這些,恰恰是對下一代人影響的開始。
註:以上資料由肇慶學院檔案館提供
部分圖片由肇慶學院報記者站提供
採編:吳曼婷、王才銘、付瑋瑋
排版:付瑋瑋
責編:冼雪暢 陳曉燕
來自肇慶學院授權轉載
新用戶加肇慶之星微信號:wap0758a
天天猛料免費送到你手中!
爆料合作加微信號:454703842
這些肇慶人都關注肇慶之星微信號:wap0758a
→→長按複製微信號加好友關注,又不會懷孕←←
歡迎關注本平臺,日日新聞,新鮮免費送到
廣告合作:13415784582
↓↓↓感覺不錯記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