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愚
天下霸唱的《鬼吹燈》,是盜墓系作品裡的頂級大IP。
《鬼吹燈》系列共計八冊,依次為《精絕古城》《龍嶺迷窟》《雲南蟲谷》《崑崙神宮》《黃皮子墳》《南海歸墟》《怒晴湘西》《巫峽棺山》。
近五年來,每一年都有根據它改編的影視劇上映和播出,比如《九層妖塔》(2015,電影)、《尋龍訣》(2015,電影)、《精絕古城》(2016,網劇)、《黃皮子墳》(2017,網劇)、《雲南蟲谷》(2018,電影)、《怒晴湘西》(2019,網劇),等等。還不包括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網大。
但因為版權分散,市面上出現的形形色色的《鬼吹燈》影視作品,製作方不同,質量良莠不齊。
主演陣容也不固定,經常是拍一部,主演陣容就換一茬。就比如《九層妖塔》裡,趙又廷飾演胡八一;在《尋龍訣》裡,陳坤飾演胡八一;在《精絕古城》裡,靳東飾演胡八一;在《黃皮子墳》裡,阮經天飾演胡八一……
這一回上新的《龍嶺迷窟》讓觀眾放心的是,它的主演陣容終於固定下來了。潘粵明飾演胡八一,姜超飾演王胖子,張雨綺飾演Shirley楊。「鐵三角」班底將延續到之後的網劇《雲南蟲谷》《崑崙神宮》《南海歸墟》《巫峽棺山》中。
當前,《龍嶺迷窟》是所有《鬼吹燈》改編作品豆瓣評分最高的,該劇18集,首周播畢6集,豆瓣評分高達8.3分。
跟其他《鬼吹燈》影視劇比,《龍嶺迷窟》做對了什麼?
要釐清這個問題,必須先搞清楚,盜墓小說/盜墓影視的根本魅力在哪。
如果將我們生活的世界進行劃分,主要是日常和非日常兩種形態。
在日常的生活形態裡,每個人忙於與生活打交道,柴米油鹽姜醋茶就困住了不少英雄好漢。
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想逃逸到非日常的空間裡,進行精神的探索、冒險或放鬆。
盜墓小說構築的,就是一個非日常的空間,古墓裡的寶藏從來不是可輕易尋得的,它隱藏在一個由無數未知、恐怖且兇險的生物盤踞的陰暗之境。
像《龍嶺迷窟》,古墓在底下溶洞,極盡曲折複雜,比迷宮還難走,更可怕的是那古墓裡時常有鬧鬼傳聞。
可見,「盜墓」(盜墓是違法的,這裡是指閱讀中的「盜墓」)就是一次神奇的探險,是好奇心之旅。
地下的墓穴空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空間,有嚴格的區隔和不同,公眾對於墓穴空間的認知,非常有限,他們往往只是在流言中影影綽綽聽說一些什麼,但具體是什麼樣的,沒有人真的去一探究竟。這就給了創作者很大的虛構空間。
《鬼吹燈》之所以獲得如此多讀者的喜愛,就在於天下霸唱構建了一個自成一體的「盜墓宇宙」。
天下霸唱在中國神話傳說、稗聞野史基礎上,加以虛構、誇張、整合、完善,並大量借鑑中國傳統的陰陽理論、風水理論、古文知識、文物知識、歷史知識等,讓盜墓達到了一個「平行世界」的文明規模,真真假假、以假亂真,引人入勝。
這是盜墓小說的根本魅力。
當盜墓小說影視化後,為了保留這一魅力,它必須做到三點。
一個是,還原「盜墓宇宙」,能唬住讀者,讓讀者有探險和獲取新知的快感。
另一個是,必須營造出墓穴裡的視覺奇觀。
這一點上,盜墓影視劇有點像好萊塢的探險類電影,比如《奪寶奇兵》《木乃伊》《國家寶藏》《古墓麗影》等,借用「探險尋寶」構建敘事框架,以寶物或寶藏作為引子,牽出探險任務,烘託視覺效果。
再則是,在前兩點基礎上,不魔改劇情和人設。
《龍嶺迷窟》獲好評,首先就在於它遵循原著,有盜墓的體系,能讓觀眾察覺到其與現實世界的不同,有不明覺厲之感。
像第三集,三個人驚險渡河,住在招待所,聊起了遇險之事,誰也沒能料到,水中真的有鐵頭龍王。
胡八一之後有一段挺長的臺詞,大意說的是:「中國歷代皇帝在風水上經常講龍脈,它最重要的兩點就是形與勢。形,說的就是這墓穴所處的地形山形;勢,就是這地形山形所呈現出的狀態。尋龍訣有云:大道龍行自有真,飄忽隱現是龍身。龍生九子,各不相同,脾氣、秉性、才能、樣貌也都不一樣,龍脈就更是如此。
「這龍脈的形式,從天地自然的角度來看,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放在社會中就不適用了。這歷史的洪流,不可能是由風水所決定,地震、洪水、河流改道都有可能顛覆之前的形與勢,原有的格局本來是上吉之壤,有可能過因為一次地震,奇穴變兇穴了,根本不是人為所能左右的,所以說按照古人選吉穴那套去建墓,是封建迷信,但如果按照風水學裡形與勢的理論去推演計算,分金定穴,那就是科學的方法。」
這臺詞看似「冗長」,但有它,盜墓劇那科學與迷信混雜,合情合理與裝神弄鬼並存的「味兒」才會出來。
外行的觀眾並不知其真假,觀眾感興趣的是,它與日常經驗的不同。
其次,《龍嶺迷窟》的視覺效果在網劇裡屬於中等偏上。
盜墓小說影視劇改編難度大,因為小說的主體情節在墓穴裡。文字描述可以把墓穴寫得天花亂墜,但影視化後,就必須憑空生出這樣一個墓穴來,絕大部分都需要依靠特效。
但特效太費錢、難度大、製作時間長、一分錢一分貨,而網劇投資有限,像《龍嶺迷窟》這一級別的投資撐死也就一部中等體量的國產片,不及好萊塢探險大片的零頭,視效肯定跟人家沒法比。
《龍嶺迷窟》同一團隊之前打造的《怒晴湘西》開篇口碑不錯,就在於特效用心。
成本有限的情況下,它做到兩點,一個是有的放矢,有所取捨,把錢花在刀刃上,將原著的名場面還原出來;另一個是用心做、耐心做,雖不形似,爭取神似。
這一回在《龍嶺迷窟》裡,雖然開篇特效篇幅不及《怒晴湘西》,但效果上也是合格線上。
比如開篇打旱魃,開棺後,屍體上突然有一不明物體在蠕動。小說中的描寫很簡略,就幾句話帶過:
「女屍的頭頂,蹲著一隻全身長滿綠毛的猴樣小怪物,只有七寸多長,而且這綠毛小猴還活著,正蜷縮成一團睡覺……有幾個膽子大的村民,把那隻遍體綠毛的小怪物捉到棺外,用錘子砸死,然後再用鞭子抽打。奇怪的是,這隻怪物也不流血,一挨鞭子身上冒出許多黑氣,最後抽打得爛了,再也沒有黑氣冒出,這才一把火燒成了灰燼。」
小說的描寫並不恐怖,但劇情的呈現恐怖效果升級。
該怪物像綠色的豬腦,渾身有紋路,並像果凍一樣軟彈,而底部長滿無數隻獠牙。怪物還會跳到人的身體上去,爬進衣服裡,再從褲管跳出……想一想都覺得毛骨悚然。
之後打怪物時,也比小說描寫的詳盡,它不是化為黑煙,而是變成綠色的膿水。
這就是主創者的「取巧」,既有視覺效果,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上和心理上的衝擊,但呈現上又相對省錢。
最後,《龍嶺迷窟》的劇情和人物也有小說中的「味兒」。
事實上,之前幾部口碑撲街的《鬼吹燈》系列電影,特效都做的不錯,比如《九層妖塔》《雲南蟲谷》,視覺都是大片水準。
問題就出在劇情魔改上。比如《九層妖塔》竟然成了科幻怪獸片。《雲南蟲谷》劇情與人設全方位崩塌。
可以理解創作者的難處。在政策限制下,盜墓小說影視化後,只能成為「探險」作品。盜墓是非法的,影視化後就得讓動機也變得合法。
同時,盜墓小說中許多怪力亂神的描寫,也必須剔除乾淨,或者必須找到科學的解釋。
這給編劇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對編劇能力是極大的考驗。
《龍嶺迷窟》改編得不錯,既能過審,又不魔改。比如在盜墓動機上,小說中是胡八一等人獲得一雙繡花鞋,於是想去盜墓。
劇版改成了,胡八一等人想收藏一隻繡花鞋,結果被賣家騙去陝西,陰差陽錯才進入古墓。
而增加的一些情節,比如第四集的鬧市追逐戲,整體上並不會偏離盜墓的基調。
人物還原上,《龍嶺迷窟》基本是電影《尋龍訣》後做得最好的了,人物臺詞上有講究。胡八一果敢血性、沉穩冷靜、又灑脫帶痞,他同時也是智慧擔當。
王胖子性格挺二、嘴碎廢話多、大大咧咧,憨厚中帶雞賊。
大金牙一生意人,精明、世故又略帶猥瑣。
幾個人聚一塊,一口京片子侃起來有味兒,聽起來也舒服。
這些因素的疊加,讓《龍嶺迷窟》開播口碑開門紅。
只是,還未到完結時,誰也不敢打包票《龍嶺迷窟》是最好版本的《鬼吹燈》。
猶記得去年《怒晴湘西》開播時同樣口碑甚佳,一度評分也高達8.4分,也被劇迷認定是最好版本的《鬼吹燈》。
但隨著劇情推進,《怒晴湘西》劇情注水、人設崩塌等弊病充分暴露,口碑不斷下跌,當前評分只有7.1分。
《龍嶺迷窟》要避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必須遵循劇情、遵循人設,並避免注水。
當前節奏並不算明快,下周的劇情將主要在墓穴裡展開。真正考驗的《龍嶺迷窟》水準的,是下周的劇情。
別著急著捧殺它,我們一起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