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中國文化中是個很重要的數字,中國人的好多文化觀念都是來源於三。《說文》中說,「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這是說,「三」首先體現的是宇宙天地和人生社會的意義,上為天,下為地,中間挺立的是人,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和諧文化理念。
道家中的「三」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話,說明老子認為三是萬物的基礎和本原。
在道教中,更是推崇「三」:
道教中級別最高的尊神是「三清」:元始、靈寶、道德天尊
修煉到最高境界是三花聚頂:精、氣、神。
儒家的三:
「三尊」:君、親、師;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三才:天、地、人。
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
三教:儒道佛。
三昭三穆:周代規定天子設七廟祭祀祖先,太祖的廟設在當中。二世、四世、六世設在廟的左邊,叫做「昭」;三世、五世、七世設在廟的右邊,叫做「穆」。
三甲:殿試中進士第一、二、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的合稱,又稱「三鼎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佛教中的三:
佛教「三寶」:佛、法、僧。
佛教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三尊:西方三尊、藥師三尊、釋迦三尊。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學」:戒、定、慧。
中國的思想家更加推崇三的概念,他們的思想或座右銘,往往用三來表示。
1.老子的三寶:
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我有三種寶貝,持守而保全著。第一種叫做慈愛,第二種叫做儉嗇,第三種叫做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慈愛所以能勇武;儉嗇所以能厚廣,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
2.叔孫豹的三不朽: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此三者是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恆久價值。
3.孔子的三畏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意思是:「君子應該有三點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敬畏德高的君主,敬畏聖人的遺訓。
4.君子三戒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為人少年時,身體發育尚未成熟,要戒之於色;成年時,血氣旺盛剛烈,要戒之於鬥;老年時,血氣已經衰落,要戒之於貪。
5.孔子三忘
孔子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所謂「三忘」,即「發憤忘食」的勤奮精神,「樂以忘憂」的快樂精神和「不知老之將至」的不老精神。
6.益者三友。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對人)有益的(朋友)。
7.損者三友。
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結交脾氣暴躁的人,結交優柔寡斷的人,結交諂媚逢迎的人,是對人有害的朋友。
8.孟子的三樂。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
9.孟子的不孝有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後代最為重要。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帝沒告訴父母而娶堯帝的二女為妻,就是因為擔心絕了後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
10.曾子的三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11.朱熹的讀書三到
「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12.朱熹的大學三大綱領: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者稱為「大學之綱領」。
13.王陽明的三字經: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學謙恭,循禮義;節飲食,戒遊戲;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鬥氣;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吾教汝,全在是。汝諦聽,勿輕棄!
14.曾國藩的三戒
一是戒言多,二是戒怒,三是戒「忮」「求」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