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小學階段,最熟悉的句式就是「把字句、被字句」,而現在進入初中,在文言文的學習中,也有一些特殊的句式,閱讀理解中也會經常考查,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開講前提醒大家一句:文言句式不僅在初中會考,在高考階段,也屬於文言文閱讀的考查內容,希望同學們認真對待。
文言文的常見特殊句式有四類: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這裡面,前三種好判斷,最難得就是最後一個倒裝句,因為倒裝句又可以分四類:謂語前置、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一、判斷句
判斷句表示判斷啊,這個很好區分,就是「什麼是什麼」或者「什麼不是什麼」,在現代文中我們都用「是」來表示判斷,但在古文中,表示判斷句的結構很多,大多數情況下,藉助語氣助詞來表示判斷。
1、用「……者,……也」;「……者也」;「……也」表示判斷句的結構。
例如:在《愛蓮說》中,「蓮,花之君子者也」就表示判斷。同樣「廉頗者,趙之良將也」、「粟者,民之所種」都表示判斷句。
2、用副詞「耳、乃、則、皆」等詞表示判斷。
例如:「梁父即楚將項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環滁皆山也」均是判斷句。
3、用動詞「為」「是」來作為判斷句的標誌。
例如:在《桃花源記》中有一句話「問今是何世」,意思是「(這裡的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就是一個判斷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中的「為」就是判斷句的標誌詞
4、主謂結構直接表示判斷。
這種形式句子比較簡單,雖然沒有標誌性的判斷詞,但是有簡單的主語和謂語,翻譯過來,就是一個判斷句。
例如:《三國演義》中有句話 」劉備天下梟雄」,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劉備是當今天下的豪傑」,這是一個明顯的判斷句。
5、判斷句既可以表示肯定,當然也可以表示否定,所以在文言文中「非、無、莫、未」等表示否定的詞,也可以表示一個否定的判斷句。
例如:在《師說》中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這裡面「非」表示「不是」的意思。這句話意思是「人不是生下來就什麼都知道的,誰能沒有疑惑呢?」
以上五點,表示判斷句的句式和標誌性詞需要大家整理、記憶。
二、被動句
簡單說,被動句的主語不是動作的實施者,而是動作的被動者。
1、文言文中經常用「於、為、為……所、被」等詞表示被動的意思。我們舉幾個例子:
《師說》中「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裡面的第一個「於」表示被動,這句話意思是「李氏子蟠六種經書和傳注都在學習,不受當時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拘束,跟我學習」。
再例:《鴻門宴》中「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意思是「否則,你們這些人都要被俘虜」翻譯成現代文,這不就是個被字句嗎?
2、有的句子,沒有被動詞,但是翻譯過來隱含著被動。
例如:《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就應當翻譯成」被……所感動」。
三、省略句
在現代文和古文中都能出現,在古文中,省略的現象更為常見。
省略句顧名思義省略了句子成分,省略句都可以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或者量詞。
例如:最常見的就是在對話中,省略了主語,直接出現謂語和賓語。「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這句話中,在「曰」前,就省略了說這句話的主語孟子。
《桃花源記》中,」承前省。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當中就省略了主語漁人。
四、倒裝句
這是比較難的部分,也是中考和高考中經常考察的內容,因為在文言文中倒裝句經常出現。
倒裝句,就是將正常句子的順序顛倒過來。倒裝句包括了兩個前置句和兩個後置句。
1、主謂倒裝,又叫謂語前置。本來正常句子應該是主謂,可是主謂倒裝就是將謂語放在主語前面。這種句式在感嘆句、疑問句中經常出現,目的是為了加強語氣,其強調作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就是主謂倒裝。
2、賓語前置,在正常語序中,賓語放在謂語的後面,而在倒裝句中賓語在謂語的前面,就叫賓語前置。
a、否定句中代詞可以作賓語。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b、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如「沛公安在?」
c、有些賓語前置表示強調。如《木蘭辭》中的「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中的「關山度」,其實是「度關山」,強調「跨過一道道山」。
3、定語後置,正常語序中,定語是位於中心詞前面的,但為了突出中心詞,有時候會把定語放在後面。
例如:在《核舟記》中「嘗貽餘核舟一」,就是定語後置,「核舟一」表示的是「一個核舟」的意思,在這裡把中心詞「核舟」提前突出中心詞。
4、狀語後置,正常語序狀語是在謂語前面的,如果放到了謂語的後面,就成了狀語後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告之於帝」其實是「於帝告之」的倒裝,翻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在《狼》中「屠懼,投以骨」,其實應該是「以骨投之」,翻譯為「把骨頭扔給狼」。
以上,就是文言句式的內容,其實,如果仔細來講,還有非常多的內容可以講。而且在我們學過的古文中,也有非常多的特殊句式,大家可以在邊學習的過程中,邊整理出來。
更多內容,希望大家關注於老師初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