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美國馬裡蘭大學舉辦了畢業典禮。兩天前,楊舒平突然被告知,自己已經被學校選為畢業典禮上的學生代表。從十九日到二十一日上午,她一直在準備發言稿。二十一日早上七點,楊舒平吃完早飯,前往畢業典禮委員會報到。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是美國許多高校非常重視的禮儀性活動,為了不出紕漏,這些高校紛紛在典禮前夕臨時設置一個典禮委員會。一些美國頂尖高校,比如哈佛大學,因為學校典禮儀式太多,還設置有常務典禮委員會。就像學生會一樣,也會有高校學生在這些委員會裡工作。
馬裡蘭大學的畢業典禮流程與美國其它高校類似,首先,學校會邀請一位成就很高的校友發言,這類校友往往是一些學術界或者商界精英。發言結束後,學校現任校長發言,隨後是畢業年級教導主任和教師代表發言。這個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很像,往往是當年綜合表現最優秀的老師擔任。最後,是學生代表發言。一些美國頂尖高校,學生代表還要用兩三種語言發表畢業感言。首先是古希臘語、其次是拉丁語,最後才是英語。楊舒平當時只使用了英語。
後來的事,大家都清楚,楊舒平在發言中說了這樣一段話:
美國竟是如此美妙,我再也不用帶上防護鏡了,我自由了!這裡甜美的空氣讓我著迷,是它讓我感覺到了呼吸是多麼愉悅的一件事,當我第一次踏上美國的領土之時,那種自由和香甜的空氣令我深深地淪陷。
楊舒平發言之後,並沒有立即被推上風口浪尖,許多人也沒有太把她的發言當回事。她發言後第二天,這段言論在推特上被引爆。當時一位中國留學生在推特上發表了一條推文,推文中比較客觀中性地錄入了這段話,在網友隨後的回覆和轉發中,這件事情炸鍋了。幾乎一夜之間,楊舒平在中國成為了焦點人物,許多人對她的發言表示強烈不滿和憤怒。
一些人認為,楊舒平言論的背後,透露出她對美國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深深的迷戀,這種迷戀已經上升到一種令人髮指的地步。在楊舒平簡短的畢業致辭中,她反覆強調美國的優越。美國這裡也好,那裡也好,如此美妙,空氣清新香甜,讓她著迷,讓她愉悅,甚至讓她淪陷。如果僅僅讚美美國,也就罷了,更加令人無法忍受的是,她還大肆對比美國和中國,自從踏上美國領土,就再也不用帶防護鏡這種言論,深深刺痛了許多人的心。
還有一些人對楊舒平抱有理解的同情。這些人的觀點是,楊舒平只有二十幾歲,從小家境優渥,沒有經歷過太多起伏,因為無知,才發表了這類言論。他們認為,等到楊舒平年齡再大一些,經歷過一些人生磨難,思想就會更加成熟,也會對自己當年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恥。
引發眾多批評的同時,楊舒平的生活瞬間陷入深淵。五月二十五日,她做出了回應:
我為畢業典禮上的言論,向那些被我傷害的人,深深地鞠躬道歉。年輕不是藉口,幼稚不是藉口,我說了那些話,就要付出代價。但我真的已經付出了代價。我已經連續幾天沒有睡覺了,不是沒有時間睡,而是根本睡不著。這幾天,我渾身無力,感覺自己的人生已經墜入深淵。我不請求大家原諒,只希望大家不要再關注我,能給我一點空間。
楊舒平回應後,立刻引來了第二輪轟炸。許多人認為,楊舒平的道歉毫無誠意可言,完全是在博得別人同情和原諒,根本沒有就自己的言行做出深刻檢討。此外,楊舒平甚至在道歉言論中,還對無數她傷害過的人提條件,簡直不可理喻。
幾個月後,這件事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原本以為這件事會就此過去,但二零一八年,楊舒平說當時那個發言稿,並不是自己的初衷時,這件事又被點燃了。楊舒平說,發言之前,自己已經寫好了一個發言稿,但典禮委員會沒有通過,讓她繼續修改。隨後,她一再修改,始終沒有通過,最後,典禮委員會的一位老師(她的華裔導師)暗示她,要在發言稿中說一些不一樣的話,這才有了後來的發言稿。
筆者認為,楊舒平也是一位受害者。首先,正如許多人所言,雖然她已經二十多歲,是一位成年人,有相對健全的理智和成熟的思想,但畢竟在有些事情上還十分幼稚,容易被人利用。第二,其實無論國內國外,像楊舒平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從某種程度上看,他們都是美國顏色革命的犧牲品。
所謂顏色革命,是冷戰時期美國為了整垮蘇聯,進行的一系列長達幾十年的意識形態戰。美國顏色革命有三個計劃,白色計劃、灰色計劃和黑色計劃。白色計劃是指美國利用他們在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等方面的絕對優勢,正面輸出意識形態,讓其它國家,尤其是當時的蘇聯人民認為美國那一套確實吸引人。這類計劃例子很多,好萊塢電影和美國登月計劃,都是在搞文化輸出。
灰色計劃,就是那些美國明明並沒有形成優勢的方面,卻被美國進行包裝,看似具有優勢,然後強勢輸出。比如美國汽車,在上世紀全球汽車產業鏈中並沒有絕對優勢,日本汽車和德國汽車都是美國的強力競爭對手。但美國在對本國汽車產業的包裝和宣傳方面,卻格外出色。最後讓許多國家,特別是蘇聯國家的人民,真的相信美國的汽車是全世界出類拔萃的。
黑色計劃,顧名思義,就是美國原本不行的領域,卻要被捏造成舉世無雙。這裡面最典型的,就是美國所謂的人權問題。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幾乎沒有人權的國家。在人權方面,美國一直秉持著雙重標準。美國所謂的人權,其實只是極少數美國白人精英的人權。符合這些人的權利,就是符合人權,反之,就是反人權。美國自己也心知肚明,他們在人權問題上根本站不住腳,但這不妨礙他們繼續這樣宣傳。勃列日涅夫在位時期,美國在蘇聯衛星國邊境上,建立了大量宣傳機器,沒日沒夜向蘇聯衛星國宣傳。同時,美國用盡一切手段,金錢、利益,無所不用其極,拉攏蘇聯那些搖擺不定的精英,讓他們從內部搞垮蘇聯。最後,蘇聯周邊許多國家都被顏色革命拖垮了,紛紛要求獨立。
因此筆者認為,楊舒平事件並不令人意外,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只不過她恰好抓住了許多人的眼球而已。與其批判楊舒平,不如從更加根本的方面入手。提升國民教育和國民素質,增強國民分辨是非的能力,這樣的事就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