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去探尋雪梨歌劇院,我建議從外圍開始。自巖石區當代藝術博物館側面一條向下傾斜的小路入環形碼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停靠在岸邊等待開往紐西蘭的Pacific Explorer大型遊輪。耳畔響起的是平生所聽過最好聽的《You are my sunshine》,演唱者是位清瘦筆挺的老人,背靠大海頭戴草帽,抱著吉他目光游離地一句句唱著,歡快的旋律中跳躍的分明是離別的哀傷。正趕上登船時間,三五成群的人們拖著行李從四面湧來,對面匆匆而過一位如當年Jack般俊美飄逸落拓不羈的金髮少年,只是胳膊低下夾的不是畫板是衝浪板,一時間讓人恍然覺得是誤闖入了鐵達尼號的拍攝現場。
碼頭環形道路的一側是鱗次櫛比的餐廳、酒店和紀念品商店。為了重溫雪梨灣令人迷醉的海景,我在離開雪梨的前一天早晨飢腸轆轆走了近20分鐘找到這裡一家位置最好的餐廳又坐等20分鐘才等到一個靠窗的單人早餐位置,堂皇的門面裡是味道So so的英式早餐,但刀叉交錯間窗外一覽無遺的曼妙景觀卻實在是美不勝收,這是後話。2010年美國攝影師Spenser Tunick就是在這條人流如織的道路上用鏡頭捕獲到了5000多名雪梨裸體主義支持者,做為他的裝置藝術作品」The Base」的主要素材在紐約展出,想想也真能讓人醉了。一路上我睜大雙眼四處張望,緊握相機隨時待命,別說全裸,半裸愛好者一個都沒碰到。
「The sun did not know how beautiful its light was until it was reflected off this building」-Louis Kahn, Arechitect。太陽不會知道他的光線有多美,直到它們被這座建築的屋頂反射出來。沿甬道繼續前行,隨著人群越來越密集,同歌劇院一樣馳名世界的劇院廣場也就到了。由100多萬片瑞典陶瓷鋪成的劇院白色風帆型屋頂和密集高大的臺階,在雪梨灣璀璨的陽光映照下放射出熠熠生輝的光芒。這裡是世界上最壯觀的戶外演出場地,可以為劇院的集會提供最大空間。1996年10萬人為一場國際轉播聚集在這裡曾創下過世界紀錄;1990年納爾遜曼德拉被釋放後在這裡接見了向他歡呼的人群;2010年奧普拉溫弗瑞為她的退休季在這裡辦了兩場秀....這裡上演過無數載入史冊的傳奇故事,記錄更多的則是慕名而來不計其數的普通遊客每日上演的永不落幕的大城小事。
從廣場乘扶梯到地下一層是服務區和餐飲休息區。先到Box office兌換當日的內部參觀門票,換票的先生在票面上指給我標有13:30的進場時間,同時指著旁邊一根大圓柱子用生硬而簡短的中文說到「二號」。我觀察了一下,原來他說的二號柱子是預訂中文導遊的聚集點,而旁邊大概是一號吧,是給英文導遊的,也不知道德文法文或其它語言的導遊在哪裡碰面啊。在等時的時間裡,可以點一份帶鮮榨果汁的澳式簡餐,一邊享用露天午餐,一邊欣賞迷人的海灣美景。海鳥在四周盤旋,不時有遊輪從水面上遊弋而過,最吸引眼球的是橫跨水面,作為雪梨交通樞紐,世界上最大最寬的鋼鐵拱橋港灣大橋,當地人親暱的稱之為「衣架」。用餐完畢還可以觀賞露天表演,大多是耳熟能詳歡快輕鬆的曲子,為人們沉浸在陽光中愜意愉悅的心情平添了更多律動的節奏。
中午1點30分,如約到二號柱子底下接頭,劇院的臺灣導遊已先行抵達等待我們了。人員到齊發放裝備,一行人懷揣隱隱加快的心跳,同導遊沿側門魚貫而入到這座堪稱傳奇的劇院內部。歌劇院內部建築結構是仿效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神廟的風格。
首先參觀的是最大廳音樂廳和第二大廳歌劇廳,這兩大演出場所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幾乎全球頂級的藝術團體都曾在這裡表演過。接下來的戲劇廳也曾留下過許多明星的足記,像梅爾.吉布森、伊恩.麥克萊恩爵士等著名演員都曾在這個廳表演過。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還是澳大利亞國寶級演員凱特.布蘭切特和經紀人老公共同經營的雪梨戲劇公司的官方演出地點,兩人憑藉如雷貫耳的知名度和無與倫比的演藝界人脈,為澳洲演員在好萊塢形成自成一派的勢力鋪平了道路,許多從這裡起步後成為天皇巨星的澳洲演員都曾在這個舞臺上留下了傳為佳話的足記。
The Playhouse是放映廳,1970年成為衝浪電影放映廳,是藝術與澳洲沙灘文化終於融匯在一起的起點,也是衝浪運動代表澳大利亞精神的裡程碑。這裡還是雪梨小朋友戲劇課的課堂,澳洲在小學生中普及莎士比亞戲劇教育,孩子們對晦澀難懂的古英文理解困難,就穿著現代的衣服到舞臺上表演一番,即起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也培養了對戲劇欣賞的興趣甚至表演才華。導遊指著前排最邊上的兩個座位,告訴我們妮可.基德曼同老公就曾經坐在這個位置觀賞過大女兒的戲劇課哎。因為基德曼是我最喜歡的女演員,所以仿佛看到了巧笑嫣然的Nicole同矮自己半頭的歌星老公Keith Urban正端坐在那裡,眼神裡儘是為人父母的驕傲與慈愛。
劇院的導遊專業優雅,大多已經在這裡工作十幾年了,有著發自內心對藝術與這份工作的熱愛,講解生動詳盡,不覺間一個小時的內部遊覽時間就到了,只好意猶未盡地隨導遊到出口處道別。因為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原因,劇院內部全程禁止拍照,只在一個更衣間裡經允許拍了幾張,作為曾到此一遊的印記吧。
雪梨歌劇院的故事和它上演的戲劇一樣多。1957年丹麥建築師Jorn Utzon在一個國際競賽中擊敗232名競爭者,受命在雪梨港亮閃閃的競技場處創作一個藝術演繹中心。複雜的設計和龐大的超額預算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引發爭議,工期一延再延。1973年終於完工前Utzon辭職,並且再未踏進澳洲半步,離世前也不曾親眼來看過這座由自己設計發起的傳奇之作,後期由澳大利亞建築師接力集體完成。該建築1959年3月開始動工,於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共耗時14年,作為現代建築的傑作於2007年被聯合國確認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一年有本印有世界著名建築的掛曆,其中一頁就是這座歌劇院,畫面上深藍色的海灣,白色的帆船屋頂和有關它的傳奇故事作為成長的記憶被深深地印刻在了腦海中。從劇院裡出來,我並沒有按原路返回,而是順著一個方向走啊走啊,一直走到一個地方,抬頭一看,和幼年時那張掛曆上的圖片一模一樣。我沒有拍照,也不需要,因為它和我的記憶重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