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個「二手書店」「原價」收舊書 打折賣「新書」

2020-12-19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瞧,這個「二手書店」「原價」收舊書 打折賣「新書」

  工作人員正在將塑封好的二手書放上貨架並編號

  在雙流機場附近,堆滿了廣告牌、汽車零配件的倉庫中間,暗藏著一個裝滿了成千上萬本二手書的倉庫,在這裡,舊書被擦拭、打磨、消毒、重新塑封,然後回到貨架上,等待新主人下單購買。你會說,二手書有什麼特別的?特別的之處在於,它們是被「原價」收購、打折賣出的。

  今年30歲的王龍,是「漫遊鯨」這個二手書循環共享平臺的發起人。以「原價」收購舊書,再以打折價格售出,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王龍說,自己更願意把這個模式理解為「置換」。有用戶覺得這種模式是二手書市場的一種良性補充,更符合網絡時代的特點。

  做二手書平臺 讓閒置書循環起來

  王龍說,自己和書結緣,大概是在2015年後。此前,自己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工作,需要及時地自我提升,開始大量購買和閱讀書籍,隨後從中發現了創業商機。

  2016年4月,王龍正式創業,「一開始做的是在線借閱平臺。」他說,但借閱模式苦於物流成本,創業項目無法繼續,但在讀書群中,他發現閒置書籍大約是每個愛好閱讀的人的「煩惱」,有的書看過一遍不會再看,有的書買回家後在書架上「吃灰」。

  書友們需要一個「交流平臺」,出售也好,置換也罷,把閒置的書籍利用起來,而不是以處理廢舊報紙的方式,「賣一麻袋的書買不回一個麻袋」。

  今年4月,新平臺上線。通過平臺,讀者可以把自己的閒置書籍以標價價格出售給平臺,平臺對書籍進行清洗、打磨、消毒和翻新後,再上架出售,而二次銷售的價格,會比各大電商的新書折扣價更低。

  以新書的價格收購舊書,再打折出售(具體折扣視書的價值),看上去怎麼也是虧本買賣。王龍解釋,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但實際上平臺收購舊書,是以「代幣」來折算書費付給賣書者,賣書的讀者在平臺購買其他書籍時,帳戶裡的代幣可以抵扣85%費用,另外15%需要現金支付。例如,一本書價格為30元,用代幣書費購買折算後只需要再支付4.5元;而沒有在平臺出售過舊書的讀者(沒有代幣),想在平臺上購書,則需以現金購買,但購書會有不同的折扣。

  王龍說,因項目剛起步,目前肯定是沒有盈利的,但最終目的仍是以盈利為目標。「整體感覺更像是置換。」王龍說,從現在的用戶反映來看,大家也比較認可這樣的方式。

  倉庫裡的二手書

  嚴格篩選消毒打磨翻新

  昨日下午,成都商報記者來到與雙流機場距離不遠的倉庫,所有收購回來的書籍,都在這裡進行重新翻新。走進大門左側,堆放著收購回來的待處理的舊書,工作人員挑選出不符合回收標準的部分後,再用清潔工具對表面的汙漬進行清理,比如封面封底的字跡、汙漬等。經過清理後的書籍會放進消毒櫃中,進行嚴格的45分鐘消毒,再重新塑封。成都商報記者看到,重新塑封后的書籍,從外表看上去幾乎與新書無異。

  這首先得益於前端的嚴格篩選。王龍解釋,平臺的二手書回購也有嚴格標準,盜版書籍是一定不收的,其次是教輔類、雜誌類,書籍破損、缺頁、明顯老化、有明顯汙跡和黴斑等,都不回購。而除了平臺的初篩,線下人工會進行二次篩選。「像這本就不行,破損太多。」倉庫負責人謝隆拿著一本背脊破裂的書說,「最多的時候,一天有200多個包裹寄過來。」

  經過處理的書籍,工作人員會按照貨架號歸置上架,使用平臺手機端掃碼書碼,再輸入貨架號,就可以方便地找到這些書籍。

  哪些書是值得收購的?王龍說,平臺會抓取各大書商的銷售數據進行分析,來判斷其是否有收購價值,「一般是經典的,或者閱讀評價比較高的。」而天天收書、發書的謝隆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像東野圭吾的小說,大概是賣得最火的,通常是頭一天上架,第二天就會賣出去。

  謝隆說,現在工作間隙,自己也喜歡上看書,「就是不看,坐在這個書堆裡,那種感覺都很好。」

  二手書暗藏舊主人故事

  有用戶已「置換」70多本書

  舊書,除了書籍本身的閱讀價值,還常常隱藏著上一個主人的痕跡。例如,字裡行間的讀書筆記、讀書感悟;例如,遺忘在書籍中的書籤……王龍說,書的價值感超過其他商品,賣書、買書,背後是一種精神需求。因此,平臺收到這樣的書時,只要不影響閱讀,不會將它們取出來,而是保持原樣,傳遞到下一位讀者手裡。

  網友「宛轉入江湖」是平臺的第一批用戶之一,現已「置換」了70多本書了。「宛轉入江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第一次置換了6本,隨後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平臺可供置換的書也越來越多。「這種模式是二手書市場的一種良性補充。」其稱,自己曾經想過開二手書實體店,但這個平臺的思路更符合網絡時代的特點。

  「宛轉入江湖」覺得,紙質書只是載體,這只是個二手書平臺,換書讀書是溝通和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可能文藝青年都會比較喜歡。」

  成都商報記者 於遵素 實習生 費英娜 攝影記者 劉海韻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相關焦點

  • 男子發起二手書共享平臺 "原價"收舊書 打折賣"新書"
    你會說,二手書有什麼特別的?特別的之處在於,它們是被「原價」收購、打折賣出的。今年30歲的王龍,是「漫遊鯨」這個二手書循環共享平臺的發起人。以「原價」收購舊書,再以打折價格售出,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王龍說,自己更願意把這個模式理解為「置換」。有用戶覺得這種模式是二手書市場的一種良性補充,更符合網絡時代的特點。
  • 二手書店的智能化轉型分析
    傳統二手書店的現狀(1)實體二手書店傳統的二手書店一般是專門的古舊書店和舊書攤,古舊書店往往在店主幾十年的經營下,存著數量巨大的舊書,有著固定的消費者;舊書攤一般在古玩交易市場較為常見。孔夫子舊書網在舊書業中佔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它已是舊書市場的晴雨表,許多讀者購買二手書甚至是購買新書時,會先在孔夫子舊書網檢索,看該書在市場上的供需情況以及價格。網絡二手書交易平臺的發展給二手書市場帶來了新面貌,加速了古舊書業格局從分散走向聚合,促使二手書業的轉型。
  • 舊書店「貓膩」不少 新書充作舊書賣
    舊書雖舊,但只要內容好,就像一壇壇陳年老酒,依然能得到讀者的喜愛。將舊書打折出售,店家既獲取了利潤,讀者也「變廢為寶」獲得所需要的精神食糧,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老城、西工的一些舊書店大都掛出了「舊書,打二至五折」的招牌,店內顧客盈門。
  • 南京人預定舊書能淘寶 廢品站裡開「二手書店」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七裡村12號就有一家廢品收購站兼營二手書店,專賣從破爛裡淘出來的書。如此獨闢蹊徑,小小廢品站折騰幾年下來生意倒也紅紅火火。  ◆廢品站賣舊書門庭若市  記者走進七裡村巷子不到50米,就看見了這家廢品收購站。在收購站門口有一個小小的黃色木製書櫥,上面整齊地排放了各種新舊不一的書籍。
  • 這書店寄賣二手書 收購價為原價一成
    心居地相關負責人介紹,書店面積約150平米,「四面通風」的設計也是考慮了書店「文化便利店」的特色:面積不大、交互性強。    二手書攤主定期輪換    心居地書店的商品借售區內,除了常規的一手新書、文具、香薰等貨架外,另有幾張長桌擺滿了愛好者寄賣的二手書。每桌有一張印有二手書攤收款二維碼的立牌,讀者如果看中一本書,可以即掃即買,十分便利。
  • 從舊書中嗅到商機 90後大學生開起二手書店
    從舊書中嗅到商機 90後大學生開起二手書店 2015-06-03 15:31:45   來源:安慶新聞網
  • 二手書,舊書攤
    想讀他早期的《激蕩三十年》,一套兩冊,微信讀書要賣76元,我的帳戶餘額不足。免費讀書久了,要自掏腰包去買,竟然覺得肉疼。想起有朋友曾推薦一個公眾號,專業經銷二手書。打開搜索,果然有。兩冊僅售43元。嘿嘿,果斷下單。接著瀏覽了這家二手書店,發現很多好書,驚喜。
  • 韓國:二手書盤活實體店
    韓國書店組合聯合會發布的資料顯示,韓國實體書店數量從2009年的2846間減少到2017年的2050間。韓國新書價格高昂,一般在1.5萬韓元(1000韓元約合6元人民幣)以上,再加上政府對於新書打折幅度控制在15%以內,讓很多人對新書消費望而卻步。
  • 新書又黑又髒還有印章 用戶投訴噹噹賣舊書
    「新書」又黑又髒還有印章  「你看看這書側面書頁都翻得黑黑的,明顯被用過。」說起這本「新買的舊書」,李先生氣不打一處來。  前不久,李先生閒來無事,在當當網上下單了6本書,7月18日收到貨,發現其中一本《正說清朝十二臣》不對勁。「我拿另外一本新書做對比,明顯發現這本書書頁都摸黑了,封皮也有褶皺。
  • 舊書處理實用指南:電商平臺真的比二手書店靠譜嗎
    被「多抓魚」拒收的書籍,無從獲悉原因繼多抓魚之後,今年上半年成都又湧現出一家與之類似的二手書循環公司,這家平臺的名字叫漫遊鯨。漫遊鯨的收書規則與多抓魚大體相同,只不過可能限於資本實力,賣家通過賣書後得到的書費被規定只能用來在漫遊鯨商店裡買書,暫時不支持提現。
  • 50歲外行老闆開二手書店,年入百億顛覆行業開遍全球的成功秘訣
    經營二手樂器的坂本孝,正是在日本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在50歲高齡,毅然創業進入了陌生的二手書領域,創立了二手書店BOOKOFF。沒人看好這個外行人,但坂本孝準確地找到二手書的一個細分市場,通過一套創新模式,很快將BOOKOFF打造成日本最大的二手書連鎖店。
  • 在線二手書交易平臺現身 盈利模式有待探索
    作家蔣方舟最近在個人微博上發布了舊書處理計劃,她由於搬家,把一些舊書放到網上的二手書交易平臺去賣了。作為蔣方舟的粉絲,杭州女孩盧嘉倩也準備在開學前整理一遍書房,打算為家裡的陳年「老夥計」置換一些新鮮血液。
  • 舊書店:書店遊記,一直沒忘記那個賣舊書的海伊小鎮
    那時「文革」剛結束不久,書還是稀罕東西,而中國書店在「文革」中搜集和保存了一批舊書,正在有選擇地對外出售。如果你有單位開具的介紹信,便能在它的機關服務部裡買到當時大街上還很難見到的書,當然是那種塵封多年發著黴味的舊書。對書的喜好,一般都和求知分不開,而無書可讀的飢餓,便容易使人對當時任何印在紙上的東西都特別敏感。
  • 高校二手書市場繁榮
    狹小的空間顧客絡繹不絕,興隆的生意讓書店老闆不得不站在店外收錢。  「店裡賣的大都是教材,書價通常是原價的一半。」店主薛老闆對筆者說,「每天大概能賣500元錢左右的書,賺個兩三百是不成問題的。」筆者粗略地計算了一下,薛老闆說的這個日銷售額,實際上意味著書店每天可以賣出40本原價25元的書。  大學生鍾情二手書。
  • 舊書當廢紙賣可惜 大學生欲建公益書屋循環利用
    很多書都是新的,當廢紙拉到印刷廠我都心疼,我也曾嘗試把一些較新的舊書賣給需要的學生,可不少學生沒有用舊書的習慣。一本牛津字典,幾乎是全新的,8塊錢都沒人買,學生覺得8塊錢買一本舊書太不划算,寧願到書店花60多元買新的。」收購舊書的中年男子無奈地說。
  • 二手書:用二手價格換一手幸福
    「是不是特像一家獨立書店?其實是個移動書吧,還只賣二手書。」小新覺得最有趣的是,書吧裡的圖書,遠遠看著是新書,拿到手上也像新書,一點兒摺痕或印記都沒有,實際上卻是二手書,價格只是新書的3折。小新口中的二手書書吧,名叫「轉轉移動書吧」,11月10日剛出現於北京新中關購物中心。周二下午,記者來到商場的地上一層,在中間的臨時展陳區找到了這家書吧。
  • 可「行走」的二手書吧來了 二手書:用二手價格換一手幸福
    日本那霸欲申請最小的二手書店項目的吉尼斯世界記錄。這個書店佔地1.35平米,1.8米深,75釐米寬,2.75米高。它一共藏有250本書,包括小說和圖片,放在一個木質的書架上,書架之外只有55釐米寬。移動書吧:二手書吸引顧客中午午休時間,年輕白領小新向同事展示著一張精美的新照片。照片裡,小新手拿著一本書,看似隨意地坐在沙發裡,滿滿的小資情調。「是不是特像一家獨立書店?其實是個移動書吧,還只賣二手書。」小新覺得最有趣的是,書吧裡的圖書,遠遠看著是新書,拿到手上也像新書,一點兒摺痕或印記都沒有,實際上卻是二手書,價格只是新書的三折。
  • 深圳二手書流通不暢 愛書人盼設公共舊書市場
    二手書流通不暢,愛書人盼設公共舊書市場,讓市民盡享淘書之樂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網上的一個經典問答:「在美國,有哪些奢侈的生活方式?」「每學期開學都用新書。」看起來很好笑,但這並不是一個玩笑。在一些國家,在二手書店買書、淘書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在深圳,你知道幾家二手書店?你的書架上有幾本從二手書店淘來的書?
  • 二手書平臺的買賣,用戶們體驗如何?
    自從電商涉足書業後,大家已經習慣於從電商平臺購買新書,看起來,電商品類全、價格低,買新書早已不是多麼奢侈的事情,尤其是電商打折期間,許多人更是「買書如山倒」。其實,網際網路興起也不過二十多年,在這之前,二手書店、舊書市場,是很多人「淘書」的重要陣地。
  • 二手書店|武漢「泉之書」舊書社:除了留念,肯定沒有悲傷
    中心城區的擴張改造,拆與建之間舊物流轉,大量的舊書如同這個城市的過時之物,遍地是破碎的句子與無用的篇章。 1999年10月,老馬正式成為舊書販子,白天出去收舊書,中午和晚上擺攤。2005年,武漢開始城市建設規劃,包括市容市貌的整治,推出禁止在鬧市區擺地攤等管理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