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瞧,這個「二手書店」「原價」收舊書 打折賣「新書」
工作人員正在將塑封好的二手書放上貨架並編號
在雙流機場附近,堆滿了廣告牌、汽車零配件的倉庫中間,暗藏著一個裝滿了成千上萬本二手書的倉庫,在這裡,舊書被擦拭、打磨、消毒、重新塑封,然後回到貨架上,等待新主人下單購買。你會說,二手書有什麼特別的?特別的之處在於,它們是被「原價」收購、打折賣出的。
今年30歲的王龍,是「漫遊鯨」這個二手書循環共享平臺的發起人。以「原價」收購舊書,再以打折價格售出,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王龍說,自己更願意把這個模式理解為「置換」。有用戶覺得這種模式是二手書市場的一種良性補充,更符合網絡時代的特點。
做二手書平臺 讓閒置書循環起來
王龍說,自己和書結緣,大概是在2015年後。此前,自己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工作,需要及時地自我提升,開始大量購買和閱讀書籍,隨後從中發現了創業商機。
2016年4月,王龍正式創業,「一開始做的是在線借閱平臺。」他說,但借閱模式苦於物流成本,創業項目無法繼續,但在讀書群中,他發現閒置書籍大約是每個愛好閱讀的人的「煩惱」,有的書看過一遍不會再看,有的書買回家後在書架上「吃灰」。
書友們需要一個「交流平臺」,出售也好,置換也罷,把閒置的書籍利用起來,而不是以處理廢舊報紙的方式,「賣一麻袋的書買不回一個麻袋」。
今年4月,新平臺上線。通過平臺,讀者可以把自己的閒置書籍以標價價格出售給平臺,平臺對書籍進行清洗、打磨、消毒和翻新後,再上架出售,而二次銷售的價格,會比各大電商的新書折扣價更低。
以新書的價格收購舊書,再打折出售(具體折扣視書的價值),看上去怎麼也是虧本買賣。王龍解釋,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但實際上平臺收購舊書,是以「代幣」來折算書費付給賣書者,賣書的讀者在平臺購買其他書籍時,帳戶裡的代幣可以抵扣85%費用,另外15%需要現金支付。例如,一本書價格為30元,用代幣書費購買折算後只需要再支付4.5元;而沒有在平臺出售過舊書的讀者(沒有代幣),想在平臺上購書,則需以現金購買,但購書會有不同的折扣。
王龍說,因項目剛起步,目前肯定是沒有盈利的,但最終目的仍是以盈利為目標。「整體感覺更像是置換。」王龍說,從現在的用戶反映來看,大家也比較認可這樣的方式。
倉庫裡的二手書
嚴格篩選消毒打磨翻新
昨日下午,成都商報記者來到與雙流機場距離不遠的倉庫,所有收購回來的書籍,都在這裡進行重新翻新。走進大門左側,堆放著收購回來的待處理的舊書,工作人員挑選出不符合回收標準的部分後,再用清潔工具對表面的汙漬進行清理,比如封面封底的字跡、汙漬等。經過清理後的書籍會放進消毒櫃中,進行嚴格的45分鐘消毒,再重新塑封。成都商報記者看到,重新塑封后的書籍,從外表看上去幾乎與新書無異。
這首先得益於前端的嚴格篩選。王龍解釋,平臺的二手書回購也有嚴格標準,盜版書籍是一定不收的,其次是教輔類、雜誌類,書籍破損、缺頁、明顯老化、有明顯汙跡和黴斑等,都不回購。而除了平臺的初篩,線下人工會進行二次篩選。「像這本就不行,破損太多。」倉庫負責人謝隆拿著一本背脊破裂的書說,「最多的時候,一天有200多個包裹寄過來。」
經過處理的書籍,工作人員會按照貨架號歸置上架,使用平臺手機端掃碼書碼,再輸入貨架號,就可以方便地找到這些書籍。
哪些書是值得收購的?王龍說,平臺會抓取各大書商的銷售數據進行分析,來判斷其是否有收購價值,「一般是經典的,或者閱讀評價比較高的。」而天天收書、發書的謝隆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像東野圭吾的小說,大概是賣得最火的,通常是頭一天上架,第二天就會賣出去。
謝隆說,現在工作間隙,自己也喜歡上看書,「就是不看,坐在這個書堆裡,那種感覺都很好。」
二手書暗藏舊主人故事
有用戶已「置換」70多本書
舊書,除了書籍本身的閱讀價值,還常常隱藏著上一個主人的痕跡。例如,字裡行間的讀書筆記、讀書感悟;例如,遺忘在書籍中的書籤……王龍說,書的價值感超過其他商品,賣書、買書,背後是一種精神需求。因此,平臺收到這樣的書時,只要不影響閱讀,不會將它們取出來,而是保持原樣,傳遞到下一位讀者手裡。
網友「宛轉入江湖」是平臺的第一批用戶之一,現已「置換」了70多本書了。「宛轉入江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第一次置換了6本,隨後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平臺可供置換的書也越來越多。「這種模式是二手書市場的一種良性補充。」其稱,自己曾經想過開二手書實體店,但這個平臺的思路更符合網絡時代的特點。
「宛轉入江湖」覺得,紙質書只是載體,這只是個二手書平臺,換書讀書是溝通和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可能文藝青年都會比較喜歡。」
成都商報記者 於遵素 實習生 費英娜 攝影記者 劉海韻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