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創辦於1983年,現發展為一校四址、12年一貫制的示範性完全中學。校園靜雅矩正,設施盡善完備。在籍教職工175人,學生約1200人。
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構建了以「美的教育,美好人生」為辦學理念、「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為校訓的辦學思想體系。樹立「愛學、勤學、善學、樂學」的優良學風,實現「立志、立德、立業、立人」的育人目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學校擁有一支由特級教師、市區骨幹教師等組成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他們「愛教、勤教、善教、樂教」,爭做「四有」教師,踐行「雅美教師公約」,為人師表、身正為範,體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學校精神。
學校承擔了北京市教委「1+3」改革試驗和朝陽區教委「理想教育文化」創新試驗;在骨幹教師梳理、提升校本培訓與教育科研的品質、「主體教育」研究、「靶思維」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並初見成效,曾榮獲北京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
學校以「心靈美、語言美、思維美、行為美、藝術美、健康美」等切入審美教育,結合學校實際並優化國家必修課程體系、內容、結構與效益。並以「1+3」改革實驗為平臺,在小學與初中、初中與高中、高中與大學的銜接課程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並初顯成果。學校著眼於讓學生了解自然與適應社會,開發了京內、京外的「行知課程」,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及適應社會的能力。學校依託北京化工大學的課程、師資等優勢,開發了國內唯一由化大教授常態執教的物理、化學等「大學先修實驗課程」。學校還組織部分優秀學生在寒暑假間走進清華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中科院「天文、地理實驗室」,遠赴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生化實驗室」等嘗試「項目式」「創新實驗」學習,在拓寬視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傳授學生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學校的教學實踐過程秉承「學生主體」「學而時習」「學習增長智慧」等教學理念,突出了預習、自習、練習、溫習、複習、實習等教學環節,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增值能力,激發學習興趣與潛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校組織學生參加了北京市中學生物理、化學、創客、通用技術等市級競賽屢創「一等獎」佳績。學校各學段區統測理科類成績明顯高於同層次學校,「理工特長,貫通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特色初步形成。2017年4月,北京市教委在北化附中召開了「高校支持中小學科技教育」現場經驗交流會。
學校以「臻美德育、博美課程、智美教學、偲美社團、和美管理、怡美校園」六要素構建了學校的文化體系。重視審美融入「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德育,通過「美的教育」培養「尚美學生」,成就「雅美教師」,共享美好人生。
學校認同「教育的最大秘密是促進人性的完美」「教化培育心靈」等教育觀,開展活動育人的教育方式。重視活動體驗中的教化、感化、淨化、美化等春風化雨過程,培養學生的愛國、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及感恩、責任、勵志等優秀品質,促進學生正能價值觀及優良習慣的形成。學校構建校園「海棠文化」系列。藉助「海棠」的美好寓意,進一步開展與探索「海棠聽語」「海棠詩會」「海棠書苑」「海棠文學社」等系列正能量的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文化活動中體驗到成長與成功的愉悅與美好。進而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真正實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立德樹人,構建「理想教育」文化。學校的讀書節、科技節、體藝節、升旗禮、開學禮、成人禮等儀式感強、效果深遠。
學校依託中華女子學院「高參小」項目支持及自身師資,普及了化附國學、君子淑女、男拳女扇、葫蘆絲、籃球、武術等校本課程。學校擁有茶藝社、舞龍舞獅、漢服社、京劇社等涵蓋傳統文化、體育、藝術、科技等類型的50多個學生社團。其中跆拳道、健美操、男女足球、曲棍球、民樂、合唱、舞蹈等多次獲得市區獎項,近期晉升為北京市「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校」。在注重培養科學素養的同時,著力培養人文、體藝素養。2019年5月30日,由中華女子學院舉辦,北化附中小學部承辦的「北京市高參小項目」體藝成果在北京劇院匯演成功,得到了市區教委領導、學生與家長、社會及媒體各界的好評,直播流量達1.67萬。
近幾年,由於學校各方面的迅速發展,被社會及媒體授予「京城最具加工力」「京城最具增值力」「京城年度教育黑馬」「教改創新領軍中學」等榮譽。2019年獲得「北京市文明校園」榮譽稱號。更是連續八年獲得朝陽區「高考工作優秀獎」,近兩年再上臺階——獲得朝陽區最高獎項「教育教學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