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曙光公寓雨汙分流
上塘河
站在餘杭區臨平街道古老的隆興橋上遠眺,上塘河沿岸的美景盡收眼底:河水碧波蕩漾,岸邊水草隨風擺動,生態音符悅耳動聽……水景之美與河道蘊含著的歷史文化相得益彰,儼然一派江南水鄉風光,令人沉醉其中。
如此一景,便是臨平街道「五水共治」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之一。
秉承著造福於民的美好願景,今年以來,街道緊緊圍繞「汙水零直排」和「美麗河湖」兩大創建工作,精雕細琢,精準施策,煥發一個又一個生機,開啟了治水新篇章。
造福民生 全域攻堅汙水直排
走進新曙光公寓,每一幢樓體旁都立著幾根新水管,上面還標有紅色字體「雨」。臨平街道五水共治現場負責人汪亦飆介紹說:「這些都是小區新增的雨水立管,用於收集天台上的雨水。現在,小區每幢樓裡的雨水和陽臺汙水都有了『專門通道』。」
新曙光公寓建成交付於2002年,是臨平街道一個典型的老小區。「以前的樓盤在設計建造時,陽臺上只有雨水管,沒有汙水管。這樣一來,陽臺的洗衣廢水等只能通過雨水管直接排入河道,不但會造成河水的富營養化,在平時,小區裡的雨水井也偶爾會冒出臭氣,影響居民生活。」汪亦飆說。
有效治水,要從源頭著手。結合「汙水零直排」創建工作,今年5月,臨平街道對新曙光公寓6幢樓16個單元的內管網作了一次地毯式排摸,並對排查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要把小區的雨汙混流問題解決透徹。
「汙水零直排」創建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並沒想像中的那麼簡單。請機器人檢測內部管網、現場「診斷」疑難雜症、召開居民聽證會聽取百姓的意見……這些看似簡單的流程卻需要街道工作人員付出更多的精力。
「前期的工作比較難做,我們在施工前不但要把情況全部排查清楚,還要充分聽取居民的意見,贏得他們的支持和理解。」在汪亦飆看來,這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開展工作的核心就是要以百姓為本。
經過兩個月的排摸準備,7月底,街道進場對小區的雨汙管網實施改造。正是因為前期準備工作做得全,加之居民百姓的支持,短短一個月,整個小區新增雨水立管工作就畫上了圓滿句號。
小區3幢1單元201室的李大爺笑著說:「我在這裡住了十多年,以前一到夏天就能聞到雨水井裡冒出來的臭氣,現在好了,施工後就再沒聞到過,小區的環境越來越乾淨,真的是太好了。」
對於這次施工的評價,隔壁樓的高阿姨更是讚不絕口。她說:「施工隊都是避開上下班高峰工作的,對我們的生活沒有一點影響。工程結束後,施工隊還把工程垃圾清理了,小區裡面非常整潔,我們很滿意。」
如今的臨平,每一滴水中都流淌著對老百姓「水清岸綠、共享美好生活」的生態承諾。
以新曙光公寓成功創建市級「汙水零直排」小區為樣板,眼下,臨平街道還有12個小區正在進行「汙水零直排」改造。「只有把汙水的源頭解決了,才能真正實現全域範圍內的汙水零直排,才能為百姓打造一個環境優美的生態家園。」汪亦飆說。
厚植文化 聚焦河湖美麗蝶變
提起水鄉江南,小橋、流水、白牆、黛瓦……這些都是美麗的符號,也是江南的典型代表。如今,江南不僅是山水秀美、風景如畫的勝地,更是人文薈萃的歷史高地。
在餘杭,這裡流經一條古老的河道——上塘河。據史料記載,上塘河是杭州歷史上第一條人工河,最早由秦始皇開鑿,俗稱秦河。源起施家橋,從杭州城區丁橋鎮流入餘杭境內,這條歷史「長河」也為臨平街道帶來了些許文化韻味。
悠悠上塘河,水秀美麗洲,臨平段的上塘河全長4.3公裡。這些年,街道著眼生態治理,多次對河道進行疏浚,全面治理汙染源。如今,河道水質一直保持在Ⅴ類,走在岸邊,偶爾還能瞧見魚蝦嬉戲。經過治理後的古河,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繪製詩畫江南,又怎能少得了沿岸的風景?除了治水,近些年,人們還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上塘河沿岸也變得越來越美:用木樁替代原先的石壩,全線貫穿綠色遊步道,就連曾經荒蕪的空地也蝶變成了口袋公園。
「我在這附近住了有三、四年,以前河裡的水一直都不太好,夏天路過有時還有臭氣飄來,根本不敢靠近。」家住桂芳橋社區的陳阿姨告訴我們,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不但水質變好了,就連岸上的風景也變得更加迷人。「到了晚上,岸邊還會亮起燈光,特別美,我們一有空就會過來走走逛逛。」
進入新時代,上塘河在春風裡展露新容的同時,臨平街道也不忘做一位歷史的保護者,守住那一分歲月滄桑。
「上塘河臨平段上有兩座古橋——桂芳橋和隆興橋,我們在美化河湖的同時,也注重歷史文化底蘊的挖掘。」臨平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張紅江說,我們在兩座古橋邊都立了文物牌,希望前來散步的百姓在休閒娛樂之時還能了解到自己身邊的歷史典故、文化知識,像保護文物一樣共同來守好我們的家園。
當下,臨平街道正在制定《臨平街道美麗河湖創建總體方案(2018--2022)》,將因地制宜,科學合理規劃未來5年在美麗河湖創建方面的工作計劃。可以預見,街道將許這裡的百姓一方充滿詩意的生態天地。(本站編輯 賈曉芸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