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闌
關於農民的退休問題,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那麼,關於農民退休的提案,通過了嗎?據悉,馬雲曾提出推出農民養老金,希望能給農民更好的晚年。近年來,農民退休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而今年全國兩會代表也提出了這個建議。
議案一經提出,就在網上引起不少關注和討論。王學坤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讓農民在65歲以上全面享受到小康社會帶來的成果。對於幾代勤勞的農民來說,退休曾經是他們遙不可及的夢想,如果他們65歲以後能「洗腳下田」,領取國家養老金,安逸的享受晚年生活,或許這就是中國農民的春天要來了。
其實,這已經不是王學坤的提案第一次出現在「兩會」上。2018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張亞忠曾說過,農民作為第一產業的實踐者,與其他產業相比,也應該有退休、轉業。兩年後,「兩會」又發出了這樣的聲音。反響如此強烈,看來解決農民養老問題的時機已近成熟,農民的願望或將實現。
對農民來說,65歲退休意味著他們可以像城裡人一樣享受晚年生活。這樣,老農民就不用再種田了。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農村地區,不用說那些60多歲的老人了,甚至有的70歲,因為生活的壓力,還是得去地裡幹活,依然為了打工賺錢,直到躺在炕上幹不動的那一天,才會放下手中一輩子的「活」,農民受的苦和累不言而喻。
而大多數網友也對這一提案表示支持和贊同,稱讚這是一個「溫暖」的提案,關注的是一個重大而現實的社會問題。對於中國人來說,農民一直是一個充滿情感的詞。試問中國人往上幾代,誰還不是農民出身呢?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國家給65歲以上的農民發養老金,每個月要發多少錢,才可以夠生活?
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不同,不可能統一標準。但可以參照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採取相應的配套措施,以符合實際,具有可持續性。
就全國而言,由於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不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上海城鄉居民最低生活標準為790元/月,北京為710元/月。比如在城鄉低保沒有並軌的地方,天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是540/月,鄭州是290/月。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異,主要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收入能力)和消費水平有關。因此,農村65歲以上老年人每月的養老金發放,必須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而定。
農民朋友一輩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尤其是那些年紀較大的人。如果他們能夠安度晚年,過上更加體貼溫暖的生活,那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由於提案仍在討論中,具體情況不得而知。但是,農村60歲以上老人的福利政策已經落實。家裡有老人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基礎養老金再次提高
自2009年新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以來,規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不繳費直接享受基本養老待遇,當時的標準是55元/月。2018年上調至88元/月後,國家再次上調了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預計在100元左右。由於各地基本養老金的實施,基本養老金是以國家標準和當地經濟條件的形式實施的,這使得60歲以上老人領取的基礎養老金必然高於100元,以江蘇為例,已經宣布2020年開始為160元。
高齡津貼的全覆蓋
事實上,自2010年至2019年這一政策在各省實施以來,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諸多誤區。而農村80歲以上老人的養老補貼,根據各省經濟情況,補貼標準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在200元左右。
但一些地區還推出了養老服務補貼和護理補貼,幫助80歲以上生活困難、難以自理的老年人。這些都是對老年津貼的補充,適當提高了高齡老年人的待遇。
獨生子女家庭補貼
在農村,積極響應計劃生育政策的老年人,除了享受子女的就學、教育補貼外,60歲以後還可以憑獨生子女證每月獲得固定的補貼,一般在700-1000元左右,而且是父母雙方各領一份。但需要注意的是,前提是子女必須是城市戶口。
農村貧困老人補貼
目前,對農村無勞動能力、無經濟來源的農民,特別是60歲以上達到最低生活標準或五保供養標準的農民,將給予一定的補貼。以江西省為例,享受農村低保的老年人每人每月約300元。
本文由商媒體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