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文章?
文章是由具有情感性或思想性的文字組合,文字只是媒介的一種,所以不要以為只有通過文字才可以認知這個世界。
文,花紋,文採,但是這個花紋是垂天之象,反應的是客觀規律。
所以,當一篇文章的內容都是錯的,那麼這篇文章無論表面的文採有多麼華麗,它依然不是一篇好文章。
章,從音從十,古代奏樂,連奏十段才能結束。因此,文章要有頭有尾,必須有相對完整的段落和篇幅。
從這裡看,一篇好的文章有三個要求:
1.思想
真正的思想是能夠啟發更多的思想去解決問題。文章背後的思想性非常關鍵,《道德經》短短五千字流傳至今,雖然很多人讀不懂,但也不能磨滅有識之士鑽研的熱情。
2.文採
文採的本質是什麼?其實精準用詞。很多人以為用詞很華麗就是文採,錯。關鍵看對誰說,如果說描述的對象本來就很華麗,那麼華麗是文採,比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苑》。
但假如對象是普通老百姓,像白居易的《琵琶行》現實主義敘事風格往往更能獲得青睞。
3.系統
一篇文章要說清楚一件事,表明一個觀點,傳達一種情緒。要有中心思想;要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也要有起承轉合。
文章背後的是作者,是人,什麼人寫什麼字,人背後的是感知和認知,人有多少深度和廣度,決定其文章的質量怎麼樣。
文章也是古代評判一個人才的標準,其實放到現在也不為過,真正會寫文章的人是個人才。
那我們為什麼要寫文章?文章的價值在哪裡?
圖片、視頻、聲音、景、人、事等,都一樣可以成為媒介,成為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符號和載體。
那麼,文字和文章有什麼優勢呢?文字最接近理性認知,而在傳遞情感方面不如圖片、聲音和視頻。
但也不是絕對的,文字的想像空間又比其他媒介更大,關鍵還是要看你是不是文字高手。
文字作為基本的載體,其他媒介需要它作為支撐,比如電影電視劇都要有字幕。
此外,文字比較容易生成和傳播,連我們和別人日常微信聊天多半也用文字,也不容易打擾。
還有,文章可以很方面拿出來反覆琢磨和理解,而其他形式往往難以做到。
文章的價值在於思想性、方法性、技能性、情感性和記錄性。記住,所有的文章都是這五個價值中的一個或幾個。
1.思想
主要對應人心和大腦。教我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提升我們整個認知。
比如《易經》,雖然從來沒有告訴我們具體要怎麼做,只說明處在某個位置,如果你這樣做會得到什麼結果,那樣做又會得到什麼結果。但是,它依然指導我們的人生之路,或者說發揮著作用,無論你願不願意,有沒有讀過。
2.方法
主要對應大腦。教別人怎麼做某一類事情,這個偏向於具體一點,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乾貨。比如諮詢公司麥肯錫寫的《金字塔原理》告訴我們寫作和表達要遵循「完全獨立,相互窮盡」法則。
3.技能
主要對應人的四肢和大腦。教我們怎麼做某一件事情,就像說明書一樣,比如教遊泳的書、教打羽毛球的書,學PS的書等等。
4.共情
主要對應人的內心。表達一種或多種情感,引起大家的共鳴。比如屈原的《離騷》,表達自己受人排擠、品行高潔和忠君愛國主義的情懷。
5.敘述
主要對應人的感官。描述一個現象或事件,說明一個人或物,旨在讓人了解事物本來面貌,還原事實真相。
真正好的文章,融思想性、方法性、共情和敘述與一體,同時能夠指導大家的實際行為。
像《詩經》一樣,看似在講述一個個的小故事,但表達一種真誠的情感,真誠往往又是一種力量,這是套路遠遠比不了的。
像《三國演義》,明面上是群雄爭霸,三國鼎立,但其實反映了人心變化和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故事中有思想,思想中有故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寫作,是嚴肅的事,要抱著流傳千古的心態,而不是為了譁眾取寵,甚至沽名釣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