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1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來,吃個橘子!」潘復生代表從書堆裡探出頭來,順手拿起一個橘子,熱情地招呼記者。他頭銜眾多,著作等身,談話時卻仿佛一位老大哥,風趣平易。
切入正題之前,潘復生代表還饒有興致地帶我們看看他的科普產品——他曾經組織編寫的一套科普書籍。看標題就知道,這是一套深入淺出的書,共有十二本,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翻開其中一本《鶴舞凌霄:中國試飛員筆記》,沒有拗口的名詞,沒有生僻的概念,多是通俗易懂的故事,不乏詩情畫意。
潘復生代表一直關心科普工作,「多一個權威的信息來源,就會少一些科學謠言。」他認為,科研工作者有責任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尤其是此次疫情期間,公眾對科學信息的渴求十分迫切,科研工作者應當為社會做出貢獻。
作為科研工作者,潘復生代表最關心的還是科技創新。在他看來,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有著明顯的制度優勢,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而科技創新恰恰需要這樣的制度,整合零散的科技資源,組織「精兵強將」,攻堅克難,突破瓶頸。「兩彈一星」就是得益於這個優勢。
時任科技部領導調研實驗室,潘復生代表(前排左二)陪同
當前,我國的高鐵和5G發展迅速,成績喜人。不過,潘復生代表仍有擔憂,「目前,科研領域項目仍然較散,資源不夠集中,以致科技突破不夠多。」他認為,科技計劃體系是保障科技創新的重要一環,應當更加聚焦部分重點項目,推動實現突破。
要實現科技創新,基礎研究十分重要。潘復生代表認為,「基礎研究三五年往往出不來成果,卻是科技創新的基石,不能拿『硬時間』來卡成果。」因此,對於基礎研究,不能急於求成,應當改進考核方式,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人員待遇,讓科研人員潛心做研究,支持其自由創新。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文件,如何更好落地?潘復生代表認為,各地需要出臺相應配套措施,細化規章制度。比如對如何評價科技成果轉化,應當把握好「度」,區分類別制訂「數量+質量」的綜合評定體系。在不同政府部門之間,還要加強協同,確保政策貫徹落實。
潘復生代表正在和學生們交流
「中華民族有著燦爛的歷史,也一定會創造輝煌的未來。」潘復生堅信,只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我國在科技領域一定能夠實現新飛躍。
身在重慶,潘復生還經常思考重慶的發展問題。這次兩會,他還建議國家支持成渝地區建設西部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為產業轉移提高技術保障,優先在成渝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等一類創新平臺,打造西部創新資源集聚地。
在潘復生代表辦公室隔壁,有一間辦公室,裡面裝著他的「鎂」夢。多年來,潘復生代表致力於鎂合金的科研和應用,成效顯著。他創建的國家鎂合金工程中心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鎂合金研究機構,創辦的《鎂合金學報》(英文版)已成為世界有重要影響的頂級刊物之一,組織建立的國家鎂合金產業基地實現了「產學研用」的無縫連結,有力推動了鎂合金產品在汽車等領域規模應用。
防控小貼士
洗手二字記心間!
到單位第一時間洗手;吃東西前先洗手;到過電梯間、食堂,回來記得洗手;外出回來,馬上洗手;接觸面部,特別是鼻孔與眼睛前,先洗手。
大家都在看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重慶頻道
記者:劉新吾 常碧羅
原標題:《【全國兩會·聲音】潘復生:集中力量辦大事,實現科技新飛躍》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