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教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創新

2020-12-13 中國青年報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一、案例背景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所謂立德樹人,即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這正是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所要實現和達到的育人實效。為切實貫徹「教育為本,德育為先」的育人原則,深入開展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於2009年3月成立明理學院。作為學校獨立設置的教學與管理機構,明理學院多年來致力於整合全校的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資源,不斷深化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改革,以「明法理、明德理、明情理、明學理、明事理」為目標,面向全院學生開展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教學及實踐活動,著力於培育「守法紀、懂做人、會生活、愛學習、能做事」的優質學子。 

二、主要做法

   (一)設置專門的育人中心,深化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教學機構的育人功能

明理學院下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學習生活指導中心、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心」三個育人機構,指導中心既承擔發揮教研室職能,成為明理課程教學的機構,又突出中心的研究教育功能,成為學生思政與素質教育工作以及學生成長指導的機構。

   (二)改革思政工作和素質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課程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1.推進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突顯時代精神和校本特色。明理學院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開設《明理人生通論》《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三門必修課,開設《大學生誠信文化理論與實踐》《金生幸福課》兩門選修課。基於當代中國大學生和財經商貿類學子的培養實際和特點,加大課程內容的職教化、本土化和校本化改革力度,更多採用本土化典型人物和故事,更多引入職業教育及學校師生、校友的典型案例,使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更多汲取中華文化、時代精神、職業特色和金融特色的養分,促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和文化的積澱,為形成系列化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材開發的成果奠定了基礎;針對大一新生和學院財經商貿類專業特點,在《明理人生通論》課程中增加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時間管理、生命教育等內容,幫助新生儘快適應大學生活;結合我校學生畢業就業職業特點和崗位特點,將「135791」計劃(一年熟練崗位、三年成為骨幹、五年成為主管、七年實現發展、九年成就事業,一生平安幸福)的理念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突出校本化,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2.推進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提高課程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推動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轉變傳統授課模式,廣泛採用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著力提高課程教學的學生參與度;加強課堂考勤、手機的管理與使用等課堂紀律,推進課堂禮儀,組織開展課前「我談明理」,設計「8秒正能量、明理微視頻」課外作業等,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不斷深化思政和素質教育教學工作;不斷豐富思政和素質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推動微課、視頻公開課的不斷更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形成了一批課程教學改革成果;以「職業生涯指導」課程為切入點,推動課程的課賽融合,將省、校、二級學院三級的「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納入課程的重要教學與考核內容。

3.推進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教材內容改革,使教材對學生的指導意義更強。自2009年開始,隨著形勢的發展,明理學院基於實際,先後更新改編出版了四套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系列教材,使得教材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實際、貼近職業教育實際,可讀性和指導意義更強。

(三)推動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一二三課堂融通,做到「教學做」合一

在日常的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教學改革中,明理學院不斷加強學生第二、第三課堂對於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實踐的活動載體支撐作用,促進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一二三課堂融合,真正做到了「教學做合一」,使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時空得到有效延伸,進一步提高了育人的實效;在完善「1+1+X」的課程教學動態考核的同時,探索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前置,做好學生入學前的指導工作,同時豐富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實踐的內容和方式,將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千名學生訪萬名校友」活動列為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實踐主要考核內容和學生素質養成學分必修模塊,並積極探索開展課程與講座相融合、課程與主題團日(班會)活動相融合、課程與競賽相融合等多樣化的實踐教育形式,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吸引力,推動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生活化,形成了一批教育實踐成果,促進了學生成長成才。

(四)積極拓展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課外實踐基地建設,延伸實踐教學空間

為把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調查、志願服務、公益活動、專業知識錘鍊等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深入社會、服務社會、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和提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實現理論學習和實踐有機結合,明理學院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特點的基礎上,設立了素質教育實踐基地5個,設立學生公益和志願服務基地5個。

   (五)全方位互動,整合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課程師資及經費資源

    1.教師資源

    在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教學與實踐中,明理學院整合了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學生處、各二級學院分管學生工作書記、團委、全校輔導員、班主任等與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工作相關的教師資源,統一協調全校學生的思政和素質教育工作。每學期開學之初即召開院務會議,統一確立本學期教育的目標、任務,安排各部門及相關教育工作者應承擔的具體責任,學期中間則根據實際需要召開院務委員會。在目標統一和工作緊密協作的基礎上全體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2.經費資源

為了更好地滿足開展各項學生思政和素質教育工作的需要,學校每年都會劃撥用於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素質拓展競賽培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政與第二課堂、大型活動、學生社團建設、學生骨幹培養等方面的專項經費,確保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高效開展。尤其是2013年以來,學院每年投入100萬專項經費,專門用於素質類的品牌項目培育。

三、創新之處

    重視學生品德培養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關懷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是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教學的本質要求,體現了高等學校的育人規律要求。明理學院從目前在校大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探索改革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教學,不僅符合教育規律,而且彰顯了高職院校的使命是培養「人」,而不是「工具」。

   (一)首創高職院校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新機制

    設置獨立的校級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教學、管理機構——明理學院,這在全國高職院校中是首創。明理學院由學院黨委書記擔任院務委員會主任,整合全校力量重點加強一年級學生的思政素質教育,這在全國高職院校中也是第一個。開設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課程門類、課時數量和經費投入在全國高職院校中也是少有的。

   (二)確立了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具體目標

    明確提出了「明法理、明德理、明情理、明學理、明事理」的學生素質教育目標,切實體現了「教育為本,德育為先」的育人原則。

   (三)構建了科學合理的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體系

    一方面構建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體系,通過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必修課、公共基礎選修課等課程教學,使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理念走進學生心田,進入學生頭腦,真正提高了育人效果。另一方面構建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實踐體系,通過開展多層次的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活動,組織諸如青年志願者、文明禮貌講座、感恩主題活動等,注重踐行思政素質教育理念的實踐轉化,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積極倡導行為文明養成和道德修養提升。

四、取得的成效

(一)多年探索,形成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系列教學、研究與育人成果

1.教學成果:

   (1)「基於『明理學院』平臺的高職學生素質提升模式研究與實踐」榮獲浙江省2014年度教學成果評選二等獎;

   (2)「基於『明理學院』平臺的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提升模式創新與實踐」榮獲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第一屆全國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3)「基於『明理學院』平臺的高職學生素質提升模式構建」獲2009年浙江省新世紀教改項目立項;

   (4)「基於立德樹人視角的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初探」榮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業技術教育分會2017年度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優秀案例評選二等獎。

2.研究成果:

近五年來,明理學院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立項2項,獲得廳局級課題立項7項。公開出版專著7部,在《中國高教研究》、《中國高等教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等核心刊物發表素質教育類論文30餘篇。

3.教材成果:

近五年來,編寫出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誠信文化理論與實踐》、《明理人生通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材6部。

4.育人項目成果:

   「高職學生明理教育的模式創新與實踐」榮獲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首屆育人成果一等獎;「基於『明理學院』平臺的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創新」分別於2016年5月、6月先後獲得2016年全國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精品項目一等獎、2016全國職業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優秀案例特等獎。

    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2007年被評為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單位,2010年被評為全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先進集體,2018年榮獲2015-2018年度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9年入選浙江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重點支持高校「心理育人」項目。

(二)受益學生面不斷擴大

自明理學院自成立以來,通過明理學院教育和考核合格的學生已累計近3萬人,其影響輻射的學生已達到5萬人。學生的文明素質逐年提升,目前,學生政治素養普遍較高,良好的行為習慣已逐漸養成,優良的學風已逐漸形成。

(三)學生教育質量和各方滿意度不斷提高

根據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對學院畢業生的連續多年調查報告顯示,學院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學生對母校的滿意度始終保持在95%左右,在全國高職院校中名列前茅。

【責任編輯:任昊】

相關焦點

  • 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採用實踐育人的方式,將學生從傳統的課堂學習中解放出來,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參加志願服務型、實習實訓型、創新創業型、綜合應用型等實踐活動,豐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具有獨特的價值。
  • 高職院校工作管理創新之一,思想意識的創新
    作者前言;高職院校的工作管理機制已經落後於社會的發展了,高職院校要發展必須要有適應社會發展的管理機制,要改變工作管理機制首先要改變人的工作管理的思想意識。1、高職院校管理意識的創新是高職院校改革的關鍵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教育不同於基礎教育,職業院校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聯性更加密切,高職院校也存在競爭,優勝劣汰,高職院校的主業是為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是社會技能及技術人才的加工廠,高職院校主要的生產力是專業技術精英從事的教學科研工作。
  •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榮獲2020全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示範案例...
    12月17日上午,2020年全國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研討會在山東萊蕪職業技術學院舉行。會上,延安職業技術學院網絡思政育人案例——《用延安精神傾力打造「雲中思政金課」》,榮獲2020年全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示範案例50強。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薛雷代表學校上臺領獎。
  • 小白楊"新媒體工作室獲2020年高職院校思想政治...
    "小白楊"新媒體育人輔導員工作室12月17日上午,2020全國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研討會在山東召開,會上發布了2020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示範案例02創新路徑「小白楊」新媒體輔導員育人工作室通過構建新的思政育人模式、探索育人載體、打造育人隊伍,從而有效推進網絡思政工作。
  • 教育解析:人本視閾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對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進行了梳理,針對現實中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幾大困境,從人本主義視角出發提出了完善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在實踐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採用貼近學生的教育內容和方式,並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 著力創新軍校思想政治工作
    軍隊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軍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軍隊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是辦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隊院校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高度重視從思想上政治上建設和掌握部隊,領導召開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鮮明地提出了我軍政治工作時代主題,開啟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新篇章。
  • 五蓮縣育才小學: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明理教育」工作品牌
    近年來,五蓮縣育才小學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堅持「立德樹人」的擔當不動搖;堅持「以德為先、全面發展」的育人使命不放鬆;堅持「學生有生長,教師能成長,學校有發展」的質量追求不改變,積極開展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著眼「讀書明理,育德育才」辦學思考的落地,建設關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明理教育」工作品牌,廣泛開展「經典誦讀」等文化傳承活動,組織明理教育實踐活動,積極開展文明校園創建
  • 「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育人模式研究
    高職院校要切實履行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命,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切實加強教育教學工作研究,使「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綜合能力教育各環節,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全過程,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在培養奮鬥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放大思想政治工作優勢,構建全領域、多方位、深層次的教書育人長效機制
  • 喜報丨我校入選2020高職院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示範案例全國50強!
    我校入選2020高職院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示範案例全國50強!12月17日,由中國青年報社主辦的「助力5G校園融媒建設 打造立德樹人『雲』思政「2020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研討會上傳來喜訊,我校報送的《立德樹人、以文育人——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案例成功入選「2020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示範案例」50強。
  • 推進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既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又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都應貫穿於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二者相互融合、整體推進,在高職教育發展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將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是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突破口,也是促進高職院校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建立了黨委常委會思想政治工作專題會議制度、校領導、處級幹部聯繫基層單位、學生班級和學生制度、校領導集體調研製度、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制度。同時,配備了各院系思想政治工作專職副書記,各級黨組織逐層籤訂目標責任書,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班子履職盡責的重要考核指標,實行「一票否決」。  三是用好三個抓手,創新方法。
  • 有的放矢做好高職思政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乎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關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乎意識形態領域鬥爭。高職院校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性,又有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特殊性,因此,要把握高職院校的特點和實際,研究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規律,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德技並修。高職院校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是要做到德技並修。
  • 抓好思想教育工作 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原標題:抓好思想教育工作 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提要 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學生為本,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下,貼近高職學生特點、職業教育和社會需求目標,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實效性、感染力、吸引力和針對性,培養高職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 高職院校工作管理意識創新之二,意識錯位「官本位」與「工本位」
    1、計劃經濟下的官本位的管理高職院校工作管理意識的官本位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為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學校的人才培養也是按計劃完成的分配製度。人才的教育規劃也完全由政府來制定,所以高職院校工作管理也理所當然以行政的管理模式來管理學校。
  • 讓思想政治工作「有溫度」「有希望」「有前途」
    黨委書記劉望帶頭上黨課  為適應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需要,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始終堅持踐行「有溫度」「有希望」「有前途」的大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強調黨政幹部親力親為「在」工作現場,摸索出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是」,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引領學院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
  • 創建「研練中心」,開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黨委(下稱「廣輕工」)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結合高職院校實際,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了系統性改革,依託「大學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質教育研練中心」(下稱「研練中心」),為學生構建了情境化的互動教學場景,探索和實施了思政課「研練式教學法」。
  • 使用「網際網路+」,土建類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研究
    1、「網際網路+土建類高職院校教育」  「網際網路+土建類高職院校高職教育」可以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跨越學校和班級的界限,面向高職學生,提供具有靈活、個性化教育特徵的優質新型服務模式。「網際網路+高職教育」的理念和組織方式不同於傳統高職教育,是在線教育發展的新階段。
  • 山西2020年高職院校擴招專項工作
    、公正、有序進行,現將2020年高職院校擴招專項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考生報名現場確認時,必須通過身份證閱讀器進行身份證信息校驗,未進行身份證信息校驗的考生將不能參加高職擴招。三、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考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工作由縣(市、區)招辦負責組織實施。
  • 湖北特色高職院校:高職榜樣 邁向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如何促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如何實現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內涵發展、轉型發展,是廣大高職院校的新任務、新課題。湖北是科教大省,全省高質量發展要堅定不移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教育要先行,教育要提供創新支撐。湖北高職院校眾多,有一大批辦學發展很快、特色鮮明的院校。
  • 新徵程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與發展
    莘縣總工會 史秀改「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畫,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永遠保持慎終如始、戒驕戒躁的清醒頭腦,永遠保持不畏艱險、銳意進取的奮鬥韌勁,研究探索新徵程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與發展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