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一、案例背景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所謂立德樹人,即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這正是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所要實現和達到的育人實效。為切實貫徹「教育為本,德育為先」的育人原則,深入開展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於2009年3月成立明理學院。作為學校獨立設置的教學與管理機構,明理學院多年來致力於整合全校的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資源,不斷深化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改革,以「明法理、明德理、明情理、明學理、明事理」為目標,面向全院學生開展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教學及實踐活動,著力於培育「守法紀、懂做人、會生活、愛學習、能做事」的優質學子。
二、主要做法
(一)設置專門的育人中心,深化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教學機構的育人功能
明理學院下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學習生活指導中心、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心」三個育人機構,指導中心既承擔發揮教研室職能,成為明理課程教學的機構,又突出中心的研究教育功能,成為學生思政與素質教育工作以及學生成長指導的機構。
(二)改革思政工作和素質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課程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1.推進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突顯時代精神和校本特色。明理學院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開設《明理人生通論》《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三門必修課,開設《大學生誠信文化理論與實踐》《金生幸福課》兩門選修課。基於當代中國大學生和財經商貿類學子的培養實際和特點,加大課程內容的職教化、本土化和校本化改革力度,更多採用本土化典型人物和故事,更多引入職業教育及學校師生、校友的典型案例,使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更多汲取中華文化、時代精神、職業特色和金融特色的養分,促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和文化的積澱,為形成系列化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材開發的成果奠定了基礎;針對大一新生和學院財經商貿類專業特點,在《明理人生通論》課程中增加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時間管理、生命教育等內容,幫助新生儘快適應大學生活;結合我校學生畢業就業職業特點和崗位特點,將「135791」計劃(一年熟練崗位、三年成為骨幹、五年成為主管、七年實現發展、九年成就事業,一生平安幸福)的理念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突出校本化,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2.推進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提高課程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推動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轉變傳統授課模式,廣泛採用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著力提高課程教學的學生參與度;加強課堂考勤、手機的管理與使用等課堂紀律,推進課堂禮儀,組織開展課前「我談明理」,設計「8秒正能量、明理微視頻」課外作業等,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不斷深化思政和素質教育教學工作;不斷豐富思政和素質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推動微課、視頻公開課的不斷更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形成了一批課程教學改革成果;以「職業生涯指導」課程為切入點,推動課程的課賽融合,將省、校、二級學院三級的「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納入課程的重要教學與考核內容。
3.推進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教材內容改革,使教材對學生的指導意義更強。自2009年開始,隨著形勢的發展,明理學院基於實際,先後更新改編出版了四套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系列教材,使得教材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實際、貼近職業教育實際,可讀性和指導意義更強。
(三)推動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一二三課堂融通,做到「教學做」合一
在日常的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教學改革中,明理學院不斷加強學生第二、第三課堂對於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實踐的活動載體支撐作用,促進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一二三課堂融合,真正做到了「教學做合一」,使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時空得到有效延伸,進一步提高了育人的實效;在完善「1+1+X」的課程教學動態考核的同時,探索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前置,做好學生入學前的指導工作,同時豐富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實踐的內容和方式,將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千名學生訪萬名校友」活動列為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實踐主要考核內容和學生素質養成學分必修模塊,並積極探索開展課程與講座相融合、課程與主題團日(班會)活動相融合、課程與競賽相融合等多樣化的實踐教育形式,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吸引力,推動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生活化,形成了一批教育實踐成果,促進了學生成長成才。
(四)積極拓展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課外實踐基地建設,延伸實踐教學空間
為把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調查、志願服務、公益活動、專業知識錘鍊等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深入社會、服務社會、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和提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實現理論學習和實踐有機結合,明理學院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特點的基礎上,設立了素質教育實踐基地5個,設立學生公益和志願服務基地5個。
(五)全方位互動,整合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課程師資及經費資源
1.教師資源
在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教學與實踐中,明理學院整合了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學生處、各二級學院分管學生工作書記、團委、全校輔導員、班主任等與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工作相關的教師資源,統一協調全校學生的思政和素質教育工作。每學期開學之初即召開院務會議,統一確立本學期教育的目標、任務,安排各部門及相關教育工作者應承擔的具體責任,學期中間則根據實際需要召開院務委員會。在目標統一和工作緊密協作的基礎上全體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2.經費資源
為了更好地滿足開展各項學生思政和素質教育工作的需要,學校每年都會劃撥用於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素質拓展競賽培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政與第二課堂、大型活動、學生社團建設、學生骨幹培養等方面的專項經費,確保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高效開展。尤其是2013年以來,學院每年投入100萬專項經費,專門用於素質類的品牌項目培育。
三、創新之處
重視學生品德培養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關懷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是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教學的本質要求,體現了高等學校的育人規律要求。明理學院從目前在校大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探索改革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教學,不僅符合教育規律,而且彰顯了高職院校的使命是培養「人」,而不是「工具」。
(一)首創高職院校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新機制
設置獨立的校級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教學、管理機構——明理學院,這在全國高職院校中是首創。明理學院由學院黨委書記擔任院務委員會主任,整合全校力量重點加強一年級學生的思政素質教育,這在全國高職院校中也是第一個。開設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課程門類、課時數量和經費投入在全國高職院校中也是少有的。
(二)確立了學生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具體目標
明確提出了「明法理、明德理、明情理、明學理、明事理」的學生素質教育目標,切實體現了「教育為本,德育為先」的育人原則。
(三)構建了科學合理的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體系
一方面構建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課程體系,通過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必修課、公共基礎選修課等課程教學,使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理念走進學生心田,進入學生頭腦,真正提高了育人效果。另一方面構建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的實踐體系,通過開展多層次的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活動,組織諸如青年志願者、文明禮貌講座、感恩主題活動等,注重踐行思政素質教育理念的實踐轉化,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積極倡導行為文明養成和道德修養提升。
四、取得的成效
(一)多年探索,形成了思政工作和素質教育系列教學、研究與育人成果
1.教學成果:
(1)「基於『明理學院』平臺的高職學生素質提升模式研究與實踐」榮獲浙江省2014年度教學成果評選二等獎;
(2)「基於『明理學院』平臺的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提升模式創新與實踐」榮獲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第一屆全國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3)「基於『明理學院』平臺的高職學生素質提升模式構建」獲2009年浙江省新世紀教改項目立項;
(4)「基於立德樹人視角的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初探」榮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業技術教育分會2017年度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優秀案例評選二等獎。
2.研究成果:
近五年來,明理學院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立項2項,獲得廳局級課題立項7項。公開出版專著7部,在《中國高教研究》、《中國高等教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等核心刊物發表素質教育類論文30餘篇。
3.教材成果:
近五年來,編寫出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誠信文化理論與實踐》、《明理人生通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材6部。
4.育人項目成果:
「高職學生明理教育的模式創新與實踐」榮獲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首屆育人成果一等獎;「基於『明理學院』平臺的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創新」分別於2016年5月、6月先後獲得2016年全國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精品項目一等獎、2016全國職業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優秀案例特等獎。
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2007年被評為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單位,2010年被評為全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先進集體,2018年榮獲2015-2018年度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9年入選浙江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重點支持高校「心理育人」項目。
(二)受益學生面不斷擴大
自明理學院自成立以來,通過明理學院教育和考核合格的學生已累計近3萬人,其影響輻射的學生已達到5萬人。學生的文明素質逐年提升,目前,學生政治素養普遍較高,良好的行為習慣已逐漸養成,優良的學風已逐漸形成。
(三)學生教育質量和各方滿意度不斷提高
根據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對學院畢業生的連續多年調查報告顯示,學院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學生對母校的滿意度始終保持在95%左右,在全國高職院校中名列前茅。
【責任編輯:任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