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 白娘子水漫金山,與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4大愛情傳說,列入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 1924,魯迅先生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我的祖母曾經常常對我說,白蛇娘娘就被壓在這塔底下!有個叫做許仙的人救了兩條蛇,一青一白,後來白蛇便化作女人來報恩,嫁給許仙了……」。
先說金山寺:
金山寺最早建於東晉,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原名澤心寺,亦稱龍遊寺,位於江蘇省鎮江市西北的金山之上。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清代曾將它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為中國的四大名寺之首。
再說法海:
法海禪師是唐代名相裴休(居相位五年,為官廉潔、治理有方、博學多才、文書俱佳。《新唐書》、《舊唐書》都曾為他立傳。)之子,俗名裴文德。
唐代在玄宗李隆基的扶持下,佛教極為興盛。法海他爹裴休對當時佛教各宗派教旨均深入研究,只恨自己要輔佐朝廷,無法進寺廟修行,故而急急的將寶貝兒子送去當了和尚(當時皇子得惡疾,看盡名醫均不奏效,裴休主動送自己的兒子代皇子出家,密印寺主持靈佑禪師為他的兒子賜號「法海」。)
老子英雄兒好漢,替老爸出家法海不出幾年光景,就在佛教事業上很快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之後接受師命,遊歷江西廬山等地,終至江蘇鎮江氏俘山的一片荒林中駐錫禪修。時隔不久,由當地信眾說明,乃知氏俘山中自己的駐地於東晉時曾建過名為澤心寺的道場。在密林的荒煙蔓草間,禪師居然尋獲到已被毀壞的殘佛,於是,法海禪師燃燒一節手指,誓願重修道場。在一次挖地基時,意外掘出一批黃金,這下子建金山寺的資金又有了著落。
故而,法海禪師也被江蘇百姓尊為金山寺的「開山裴祖」。
唐代法海與白蛇之間的關係:
在寺院完工以前,法海一直在金山寺側面的一個山洞中禪修(今天依然保留著當年法海禪修的洞穴,與金山寺頂上高高聳立的慈壽塔,咫尺相望。);據說:當年確實有一條害人的蟒蛇,但在得道高僧法海面前。蟒蛇被法海強大的道行所震懾,最終躲避。
同時期的白蛇:
最早的雛形,出現在《唐人志怪小說》當中。第一版的故事十分簡單:一條白蛇幻化成美人模樣,專門魅惑好色之人,然後將其吃掉。最後,作惡多端的蛇精被高僧所消滅,(由於佛教在唐朝簡直無所不能,所以,才有了後來法海的人設)。
真正意義上白蛇傳劇本,出現在宋朝的《西湖三塔記》。(故事開始引到了270公裡之外的杭州)。
宋明時期,沿著長江走水路的人去杭州的,無不以鎮江為中轉點、歇腳站。且南宋之後,以絲茶聞名的杭州已經盛極一時,各路商人爭著要來。行商們平時最重要的娛樂方式就是:在茶肆酒肆裡面民間藝人說書;說書人一定要把客人熟悉的拉進說書的內容裡面,想來鎮江的法海就這樣成為了鎮壓作惡多端蛇精的高僧。
男主角許仙:
在馮夢龍大作家的演繹下,許仙的形象出現了(當時還是本名:許宣)。書中在介紹男主人公時說到:「話說宋高宗南渡,紹興年間,杭州臨安府過軍橋黑珠巷內,有一個宦家,姓李名仁。見做南廊閣子庫募事官,又與邵太尉管錢糧。家中妻子有一個兄弟許宣,排行小乙。」
隨著,馮大作家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出臺;《白蛇傳》的故事更成為許多民間藝人拿來做藝術加工。
搶鏡的青蛇:
這中間,青蛇形象也開始出現在《白蛇傳》當中。但一開始青蛇可不像張曼玉扮演的那般淘氣刁蠻,而且性別:男。
一開始,青蛇是個色眯眯的小妖精;在路上看到了白素貞,覺得貌美如仙,便上前調戲。不成想被法力高強的白素貞降服,收為義弟。二人(蛇)來到城鎮,為了避免男女授受不親,被人嚼舌根子,青蛇才幻化成女身。
再之後的流傳演繹中,青蛇逐漸由男變成女的。
清中期白蛇翻身、民國法海人人喊打:
奠定現如今《白娘子傳奇》基調的,則是清中後期玉山主人所著最早刊印於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雷峰塔奇傳》;以及清晚期夢花館主所著的《寓言諷世說都前後白蛇傳》。我們看到的《新白娘子傳奇》一系列的影視劇,都是根據上面兩本著作改編而成。
五四運動以後, 「反封建」成為社會的一個主流。「反封建」中最令人振奮的一條就是:提倡歌頌自由戀愛。不論是不是妖精,有自由戀愛精神、敢愛敢恨就好女性。
反之,法海「自然而然」轉變成一位傳統封建勢力的代言人。
這時候的法海既不是馮夢龍筆下的法海,更不是唐朝的那位得道高僧法海。而是魯迅先生說的:雷峰塔要倒掉的,必須消滅的封建主義代言人——法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