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寶阿育王塔木胎(右)
伎樂飛天紋金櫛
青花《醉翁亭記》山水詩文大將軍罐
鴛鴦形三足青銅尊
龍首銅鼎
首次公開展出的七寶阿育王塔木胎、西周時期鴛鴦形三足青銅尊、國寶唐伎樂飛天紋金櫛、青花《醉翁亭記》山水詩文罐……5月17日,由南京市文旅局主辦的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南京市主會場活動,在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開幕。南京博物館「奇幻之旅」由此開啟。當天,一系列展覽開展。其中,《又綠江南——南京都市圈八城文物聯展》最吸睛,南京都市圈的8個城市18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在朝天宮齊刷刷亮相。
嘆為觀止!七寶阿育王塔木胎首次展出
金光閃耀的阿育王塔和充滿神秘色彩的內部木胎首次「同框」,吸引著每一位觀眾的眼球。
比阿育王塔「矮」一點點,整體構造相似,布滿規整的圓形小孔……雖然隔著玻璃展櫃,但木胎的「容貌」一覽無遺。「是印度純檀香木,敲上去發出『■■■』的聲音。雖然塵封千年,還能聞到香味。」南京市博物館館長吳闐介紹,這是木胎首次公開展出,當年阿育王塔在被請出鐵函後,專家為避免塔身垮塌,在將內部胎質取出後,特以原體積檀香木填充替代。而內部木胎因泡水時間太長以及環境變化等因素,擠壓變形嚴重。「自2014年起,它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進行保護修復,直到展覽開幕前兩天我們才拿到手。」
一套舍利子、玻璃瓶、發願文書、北宋銅錢……這批珍貴文物也是首次展出,成為參觀人氣最高的展品。
巧奪天工!揚州國寶盡顯唐代風韻
上部飾滿花紋,下部是梳齒狀薄金片,渾身金光閃閃,這是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伎樂飛天紋金櫛」。
這件金櫛是1983年在揚州市區出土的。細看,金櫛上部的中心主紋以捲雲式蔓草作地,刻畫了一對對稱的奏樂飛天。飛天下方則飾有一朵如意雲紋,周邊飾多重紋帶,分別為蓮瓣紋帶、蓮珠紋帶、鏤空魚鱗紋帶、蝴蝶紋帶等,極其精緻。
揚州博物館講解員介紹,唐代揚州手工業極為發達,當時的揚州既是金銀器製造中心,又是銷售集散地,銀匠們通過錘碟、掐絲、鑲嵌鎏金等工藝,製作出了各式各樣的金銀製品。而這件伎樂飛天紋金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盡顯大唐風韻。
「金櫛下面是齒狀的,它是梳子嗎?」不少觀眾發出疑問。講解員說,其實不是,它是女子的一種髮飾。
真有「味道」!漢代人做飯的「蒸籠」長這樣
在安徽省滁州博物館,珍藏著一件名為「漢銅甗」的國家一級文物。作為漢代蒸食器中的精品,它由蓋、甑、釜套合而成。蓋為弧壁平頂,腹部有弦紋,兩側有一對鋪首銜環。底部有長條形箅隔,用於放置食物。箅上有一凸形沿,用於截留蒸發的液體,並留有一孔通往體外短流。下層為釜,內置水,上腹有一對鋪首銜環,肩部有一馬蹄形凸槽,槽中有一孔,正對甑部的短流,用於回收甑部流出的液體,循環利用。
一對清代康熙五十九年景德鎮民窯燒制的青花《醉翁亭記》山水詩文大將軍罐也是滁州博物館鎮館之寶。兩罐形制相同,上書小楷《醉翁亭記》全文,並繪製《醉翁亭記》詩意山水圖,圖文並茂。這件文物因體型龐大難以燒制,更有歐陽修傳世名作《醉翁亭記》而格外珍貴。
眼界大開!青銅鴛鴦尊「難得一見」
通體鎏金,結構錯落有致,鏨刻的花鳥動物圖案羽毛畢現,神態生動,這是來自鎮江博物館的「銀鎏金雙鳳紋蓋盒」。
「這件文物於1982年在鎮江市丁卯橋唐代銀器窖藏出土。」鎮江博物館館長周明磊介紹,該器物盒外底部刻有「力士」「伍拾肆兩壹錢貳字」鏨文,表明銀盒的牌子和重量。銀盒的花鳥動物圖案動感極強,反映了人們的吉祥觀念,也體現著唐代金銀器製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展覽中,還有一件鎮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那就是「鴛鴦形三足青銅尊」。它整體為鴛鴦形,昂頸平視,頭頂一冠,鳥身豐腴。全器素麵無紋飾,鴛鴦造型寫實逼真。周明磊介紹,該器物1982年出土於鎮江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而這種用南方水鄉的鴛鴦作尊的形制,較為少見。
友情提醒
今天這些博物館免費開放,參觀記得預約
5月18日,南京市博物總館下轄七個分館(南京市博物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渡江勝利紀念館、江寧織造博物館、六朝博物館)採取預約制,向公眾免費開放。
公眾可以關注「南京市博物總館」微信公眾號,選擇相應的場館進行預約。同時要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碼並自覺接受體溫檢測方可入館參觀。
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陳邵峰:博物館的發展從以展品為主逐步轉變為觀眾為主,為滿足當今時代科技高速發展下公眾所趨生的強烈審美及體驗性要求,這對博物館自身以及博物館重要的文化傳播手段之一——文創產品,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峰:讓公眾入手入腦入心的是,館藏文物或展覽文物背後所蘊藏和傳遞的文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