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黑板、一張講臺和幾排固定桌椅,這是大學教室留在許多人記憶中的深刻印象。然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運用,讓大學教室正在「改頭換面」,外觀上更具「顏值」,內涵上更有科技感。
電動窗簾、可升降講臺、可自由擺放的桌椅、86寸智慧大屏、直播與錄播系統……隨著2020秋季學期開啟,經過改造升級,中國科大15間「智慧教室」正式投入使用,迎來了2020級本科和研究生新生。9月20日,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走出科大「智慧教室」,探訪它的與眾不同。
亮點一:沒有黑板的「智慧教室」 科技感十足
在傳統教室中黑板和粉筆是「標配」,但是在科大的「研討型智慧教室」中,卻不見了它們的身影。
記者來到中國科大第五教學樓,經過改造的15間「智慧教室」分為5間「研討型智慧教室」和10間「多媒體錄播教室」。其中,在「研討型智慧教室」講臺牆面上,是兩塊86寸的觸摸式液晶大屏。
中國科大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主任邵敏勇介紹,這是一款「交互式平板一體機」,老師可以使用雙屏組織教學活動,代替了傳統黑板的功能,機體還帶有筆記本、行動裝置便利的接入系統等。
「當老師與同學們進行互動時,一個大屏可以顯示老師的教學內容,另外一塊可以顯示同學們分組討論的結果,能更好地互動教學和演示。」邵敏勇說,液晶大屏在支持4K高清顯示的同時,還考慮到老師傳統板書手寫習慣。「老師可以用手或教鞭,隨意在屏面上寫字,修改和擦除。」
記者留意到,「智慧教室」的科技感還體現在一些細節上:比如每間教室的門口安裝有電子顯示屏,便於查看課表及室內授課情況;可升降講臺,便於教師根據身高和習慣調整高度;通過按鍵控制的電動窗簾,以及與無線WiFi連接的時鐘,每天能自動校時等。
亮點二:互動教學功能 打破教室內外「限制」
在傳統教室中,桌椅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但在「智慧教室」中,桌椅一改過去單一的直排排列方式,可以自由擺放。
記者在「研討型智慧教室」看到,六張不規則的桌子拼在一起,形成一個「花朵」形狀,桌面是淺木色,椅子是綠色,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顏值頗高。
「學生們根據教學需求,分成不同的討論小組,將桌椅拼成『回』形、『圓』形、『長方』形等不同的形狀,方便學生們分組交流。」邵敏勇說。
這一互動性不僅僅體現在「教室內」,更體現在「教室外」。
中國科大教務處處長曾長淦教授介紹,15間「智慧教室」都具有錄播和直播功能。其中,錄播系統安裝有高清攝像頭,可以錄製課程內容,還可以通過定位攝像頭,自動感應並跟蹤發言的同學進行自動錄製。
「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錄播和直播功能的作用更具實用性,它讓教學不再受時間和地理位置限制,即使不能到校的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視頻進行學習。」曾長淦說,與此同時,藉助高質量視頻錄製與傳輸,「智慧教室」還能提供遠程互動教學功能,與不同學校、科研院所開展教學和研究的交流活動。
亮點三:教室頂部為「波浪形」 打造聲場環境
憑藉科技感已經讓「智慧教室」與眾不同,記者探訪中還發現,「智慧教室」的顏值也是可圈可點。
「智慧教室」的建築風格採用簡潔的設計理念,牆面的主色調是具有大自然感覺的木紋色,給人以安靜簡明感。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室結構設計和材質選用等方面同樣很有特色。
記者在「多媒體錄播教室」看到,教室的頂部是波浪形,教室的後牆面上布滿孔洞。而這種別出心裁的設計是為了打造一個聲場環境,以消除教室中的回音,讓聲音更有傳播力。
「在材料選擇上,以環保為最高要求,保證師生們有一個環保舒適的教學環境。」曾長淦說,「智慧教室」的建設,還處處可見「科大元素」,比如,窗簾以「科大藍」為主色調,可升降的講臺和時鐘等設施上都有科大LOGO,讓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有種親切感。
建設意義:「智慧教室」推動新型教學模式開展
「智慧教室」是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技術的集中體現,它帶來「教」與「學」空間的變革。
「智慧教室投入使用,解決了師生課堂互動手段匱乏,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研討組織效率低,課堂數據無記錄和成果無保留等多種問題。」曾長淦說,科大有著許多教學經驗豐富和學術水平高的教師,通過「智慧教室」的錄播系統,他們的教學活動可以完整記錄下來,使之成為教學系統資源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對於「智慧教室」下一步的建設計劃,曾長淦介紹,「科大將以15間智慧教室為試點,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還將推出更多的智慧教室。」曾長淦介紹,「智慧教室」能夠全面支持與推動混合式和合作研討型等新型教學模式開展,有力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瑜香/文 高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