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徐珊珊 通訊員 朱尚
今年9月,大一新生們將邁進象牙塔,開啟大學校園生活。初入大學校園的他們,可能會在學業發展、人際交往、心理調適、生涯規劃等方面遇到新的困惑和煩惱。
站在新的起點上,每個新生都希望自己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大一生活,應該如何更好地度過?大學怎樣讀,才能練就過硬本領、不負青春韶華?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九月,許多闖過高考的考生將步入大學校園。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調整心態
更快融入新生活
"大學生活、學習環境與高中截然不同,大一新生入學後要學會適應這種變化。"海南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專職教師劉人瑞表示,青少年進入大學時會經歷分離個體化的過程,逐漸從心理上和父母分離,脫離對家庭的依賴,走向成人世界,開始獨立學習和生活。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身心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出現新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面對變化,要積極尋找和挖掘寶貴資源,幫助自己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活。
劉人瑞建議,目前,一些高校尚未開學,準大學生們開學前可以在網上搜索時間管理、人際互動等網絡學習課程資源。提前學習,讓自己遇到問題時不會手足無措,能夠較為自如地應對。
"剛入學時,新生都會參加軍訓,此時還沒有學業負擔和壓力。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開展人際交往,積極挖掘校園內的資源,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包括同班同學、班主任、輔導員、專業課老師、學長學姐、同鄉校友等。此外,可以有選擇性地參加學校社團,大學生社團是高校中獨特的資源。"劉人瑞建議,新生可以閱讀美國教育專家戴夫.埃利斯寫的《優秀大學生成長手冊》,裡面提供的一些建議能幫助新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新生感到束手無策時不要憋著,要學會找到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人。需要找人訴說心裡的煩惱時,可以到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幫助。"
海南師範大學輔導員嚴豔表示,大一新生入學後應調整心態,做好生活和學習兩方面的準備。除了要應對學業挑戰外,對於沒有住過校的新生來說,還要提升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學習打掃宿舍衛生、清洗個人衣物等。有的新生還會遇到水土不服、飲食不習慣等問題,要學會慢慢適應。
剛從北方到海南上大學,海南大學應屆畢業生唐瑋澤大一時也曾迷茫過。"感到困惑時,先按部就班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我認為新生最關鍵的還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遇事不要急、不要憋著不問,要有面對新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只要你有目標,大學生活會越過越精彩,你會發現自己有許多新的潛力。"
"剛進大學,一切都是新的:新的校園,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開始。許多新生會感到新奇興奮,也可能因為現實與理想有差距而失望、沮喪甚至心生怯意。"劉人瑞表示。
據了解,有些大一新生進入大學後,發現學業成績不再是評價的唯一標準,自己也不再像高中時表現那麼突出,容易產生低落沮喪的情緒。
劉人瑞說,有些學生在高中是學霸,平時只顧埋頭學習,缺乏人際交往能力,進入大學校園後發現自己不再像過去那麼耀眼,容易出現挫敗感,有些人甚至會喪失自信心。此時要注意調整心態,提升自己應對挫折的能力;學會全面審視自己,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如果取得成功,要積極肯定自己;如果遭遇失敗,就想想自己能從中學到什麼。
重新出發
樹立學業目標
大學生活精彩紛呈,但學業專業仍是絕大多數同學未來立足於社會的根本。如何選課、如何適應專業學習、掛科了怎麼辦......初入大學,新生的困惑有很大一部分都與專業學習相關。
"大學課程不像高中那麼有規律,有時從早上到晚,有時一天都沒有課。原本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學生們,如果不做好學業規劃,提前確定個人學習目標,四年後將產生很大的差距。"嚴豔表示,大學期間是許多人一生中系統學習、提升學習能力的最寶貴時機。大一新生要樹立學業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除了專業課,還可以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進入大學,離開家和父母,過上曾經憧憬的沒人管的生活,這時在學業上的自律顯得尤為重要。"唐瑋澤說,"大一時,我的學習效率一開始很低,後來才慢慢制定了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比如在英語學習上,每天跟讀一則BBC新聞,每天寫英語日記等。每日堅持,長此以往,你就會發覺主動學習和吸納知識已經成為良好的學習習慣。"
海南師範大學教師蒲晶煜表示,大學學習與高中學習模式不同,更強調自主學習。在專業課的學習方面,要注意學習方法,掌握知識間的層次和規律,由淺及深,由表及裡。大學生要學會跟從老師教學節奏,不要好高騖遠。
入學後,一些新生擔心自己不能通過考試,出現最不想面對的問題之一--掛科。"如果出現掛科,就要認真反思這一學期自己是否認真聽課、哪裡還沒有達到學業標準和要求。知恥而後勇,掛科並不可怕,這是在提醒你要端正學習態度、奮起直追。"蒲晶煜建議,大學期間,除了認真完成學業任務,大學生還應在社會實踐、志願服務、興趣愛好等方面積極拓展。
精彩紛呈的大學生活。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學生社團
讓大學生活更精彩
進入大學後,大一新生會發現學校許多社團都在舉行熱鬧非凡的招新活動。面對琳琅滿目的大學社團,應該如何選擇呢?
多位受訪者表示,大學期間,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參加自己喜歡的社團組織,既可以拓寬個人視野,也可以提高交際能力和組織能力等。
據了解,我省高校的學生社團目前主要有文娛體育、公益服務、學術科技、社會實踐四大類。"選擇社團時要考慮自己的喜好。我很喜歡播音,就選擇加入了海南大學廣播臺。大學社團經歷讓我接觸到了許多優秀的師長,他們是我不斷成長的動力和榜樣。"唐瑋澤說。
有關專家建議,大學社團活動豐富多彩,新生要根據個人需求和興趣來挑選,可以選擇讓自己保持愉悅狀態的社團、與專業學習相關的社團等,但切記不要貪多。同時,要注意平衡好社團活動與日常學習的時間,切忌本末倒置。
新生必修課:如何與室友和睦相處?
共處一室,就是一個"緣"字
海南日報記者 徐珊珊 通訊員 朱尚
大學開學後,來自天南地北的大一新生將進入宿舍開始集體生活。大學四年,宿舍是大學生們離開父母后的第二個"家"。如何與室友和諧相處,成為大一新生的必修課。
大學期間,有人在宿舍與室友相處融洽,有人則因為與室友產生矛盾苦惱不已。據了解,引發大學宿舍矛盾的多是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作息時間不統一、生活習慣差異、性格差異、言語不和等都容易引發矛盾。
海南師範大學輔導員嚴豔表示,從高中到大學,大一新生要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需要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對於許多沒有住校經驗的大一新生來說,要注意提升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會與有不同生活習慣的室友同室而居。
"大一時,我們宿舍的室友生活習慣差別很大。有人喜歡當夜貓子,很晚才起床;有人喜歡早睡早起,堅決不做『熬夜黨。有人性格大大咧咧喜歡戶外活動,也有人喜歡安安靜靜地宅在宿舍裡。"海南師範大學學生孔夢嬌說,人與人朝夕相處總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矛盾,這很正常。"出現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都不願意開誠布公當面解決。有時室友之間的矛盾起因都是一些很小的瑣事,只要大家願意坦誠相對,矛盾就會化解。在宿舍生活,不能什麼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要學會關心、尊重、包容他人。"
"新生面對宿舍問題時不要太焦慮。我們宿舍四個人來自四個不同的城市,性格也有差異,但我們仍然是最好的兄弟。"海南師範大學學生查中旭說,"平時相處要學會為室友著想。例如,有人要上床休息了,我們都會及時關燈。宿舍衛生大家輪流做,共同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大家有空時可以一起打打球,關係很融洽。"
海南大學應屆畢業生唐瑋澤認為,在大學宿舍生活,首先要互相尊重,考慮自己的舉動有沒有影響到他人,看視頻時要戴上耳機,晚上不要太晚打電話影響他人休息,這些相處中的小細節都要注意。其次是互相理解和包容。"在宿舍這個大家庭,你要付出真心才能換來真心。有空時可以多和室友聊聊天、室友沒空時可以幫忙打飯、考完試後一起聚聚餐,多參加集體活動有助於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一項針對在校或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的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者認為處理好和室友的關係很重要。針對如何與室友更好相處這個問題,六成以上受訪者建議尊重彼此的生活習慣,學會換位思考;超過五成的受訪者建議主動加強溝通。此外,積極參與宿舍活動、不搞"小團體"、互相關心幫助和注意個人衛生、集體衛生等。
海南師範大學輔導員李唯正表示,大學四年,宿舍是學生重要的生活和學習場所,如何與室友相處是大學生活的一門必修課。和室友在同一屋簷下相處,首先要彼此包容、相互尊重,善於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更好相處。其次是學會換位思考。學習對方的長處,發現對方短處時可以善意提醒,對方有難處時要多關心。如果因為瑣事發生矛盾,要少點計較,多點寬容。
"有問題時要加強溝通,不積累矛盾。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自己與室友相處一室的緣分,以誠相待,讓宿舍生活成為難忘的大學回憶。"李唯正說,如果遇到個人難以化解的宿舍矛盾時,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積極尋求親人、朋友和老師的幫助。
大學期間如何考證?
"大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考取能力證書是提升競爭力的有效方式。"北京科技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張靜表示,不過現在的證書五花八門,如果沒有規劃盲目去考,也許會得不償失,浪費了精力和財力,收穫一些沒有含金量的證書。大學生要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有的放矢。對於競爭力比較有幫助的證書主要有兩大類。
一類是通用技能類證書。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技能是企業比較看重的通用技能。
眾所周知,很多企事業單位在選聘高校應屆畢業生時,都會設定外語要求,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簡稱CET-4和CET-6,這兩個證書是英語水平的重要證明,學生應該提早準備,爭取儘早通過考試,分數越高越好。如果將來希望去國外留學或者到外企工作,那還可以考取託福、雅思、商務英語等證書。
計算機水平也是企業招聘時看重的重要技能,非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同學,可以考取全國計算機等級證書,如果計算機水平較高,可以嘗試考取行業認證類證書。
第二類是專業技能類證書。由於各行各業對從業者的技能需求不同,部分行業和職業會有相對應的專業技能證書,如希望從事教師工作的同學,一般需要考取教師資格證和普通話等級證書;希望進入金融相關行業的同學,一般需要考取會計證,當然還有其他證書,如證券從業資格證書、精算師等。
儘管證書是能力的重要體現,但企業並不會唯證書論。因此,對大學生而言,多參加實習實踐活動才是提升競爭力的根本,如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同學應該熟練運用計算機程式語言,同時具備一定的項目或競賽經驗,在畢業時更容易受到企業的青睞。
(據《光明日報》)
大學新生請帶上三個"行囊"
李思輝
近期,許多高校的錄取通知書逐漸發放,一些高校已確定開學時間。那些拿到錄取通知書不久的大學新生,對這一刻更有著不一樣的憧憬。整個社會對大學活力的再現也滿懷期待。除了生活必需品,大學新生們可能還需帶上三個特殊的"行囊"。
第一個行囊--衛生防疫的自覺。這場疫情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良好的衛生習慣無比重要。在沒有特效藥的時候,勤洗手、勤通風、戴口罩等,是人們面對流行病的"常備藥"。推廣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良好衛生習慣既是疫情防控時的應急需要,也應該被固化為一種生活習慣。高校是知識的象牙塔,也是防疫的重點場所。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生隨身帶來不亂丟垃圾、更加講究個人衛生等良好的衛生防疫習慣,人人就都成了防疫的參與者。如此,大學的安全就有了堅實保障。
第二個行囊--野蠻體魄的決心。毛澤東在《新青年》上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將體育的重要價值概括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過硬的體質是抵抗病毒侵襲的最後一道防線。近些年,有關我國青少年、大學生與周邊一些國家年輕人身體素質的對比研究,更是令人憂心。即將進入大學的學子們,風華正茂,是家庭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絕不能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病弱青年。下定決心,加強體育鍛鍊,"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才能提升自身抗擊風險的能力,為未來的學業、事業乃至整個人生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
第三個行囊--兼濟天下的理想。疫情促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類必須做好長期和各種流行病做鬥爭的準備。人類歷史上,人與疫病競賽的天平倒向人類,在於科學和文明的進步。而科學和文明的進步,關鍵在人,在具有兼濟天下理想的人。令人欣慰的是,疫情發生後,很多大學生積極投身防疫一線。大學是人才培養的高地,莘莘學子是國家科技創新的希望,被寄託著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期許。這樣一群年輕人,不論學的是何種專業,都應從這場疫情展現出的"捨生忘死""守望相助"等國人精神中汲取力量,立兼濟天下之志,做造福社會之人,不負青春一場。
100多年前,李大釗先生熱情稱讚:"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那個年代的90後,高舉五四運動的精神火炬,在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中開闢了中國的光明前程。今天,新時代青年也面臨著一些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繞不開的挑戰。尤其是今年這一屆大學新生,人生際遇註定大不相同。抖擻抖擻精神,帶好行囊出發,意氣風發地去迎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
(據《光明日報》)
來源:南海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