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讓孩子學會忍耐更重要,這三種家庭讓孩子更優秀

2020-08-25 潮流圈

  有一次帶兒子去超市,在零食架前,兒子照例選擇了三款零食作為一星期的解饞口糧。突然旁邊就來了一位小女生,想買果凍和巧克力,她媽媽非常堅決的表示「一樣都不給買」,女孩子抱著零食坐在地上就哇哇大哭,她媽媽站在旁邊依然無動於衷。

  這讓我想到了近幾年很是流行的教育方法 「延遲滿足法」。這種方法旨在讓孩子有很強的自控力,也就是說更能「忍」,但是這樣極端的做法真的好嗎?

  「延遲滿足」教育早已被推翻

  相信不少家長都聽說過史丹佛大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不少家長就是因為這個實驗入了逼迫孩子「延遲滿足」的坑。

  這個1968年開始由著名心理學家米歇爾發起的實驗,觀察了孩子四十三年後,得出了「延遲滿足」能使孩子更優秀的結論。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實驗。

  當年參與實驗的32個孩子,最小的3歲,最大的5歲,家庭環境,教育背景全然不得而知。實驗中研究人員將每個孩子單獨放在一個有「棉花糖」的房間裡,並且告訴他們「如果你能堅持十五分鐘不吃,那我回來的時候,將會再給你帶一份棉花糖來。」

  實驗最後,只有20%左右的孩子堅持等到了雙份獎勵,也就是他們中的6〜7個孩子。在對這些孩子進行成長觀察的過程中,發現那20%的孩子比其他人都要成功,所以證明「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優秀。

  家長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這個實驗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存在的問題不小。

  雖然那之後有六百多個孩子參與了實驗,但是這些孩子生活在什麼家庭,父母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成長階段就讀什麼學校都沒有納入研究範圍。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影響因素很多,單純的把「延遲滿足」當做制勝點是萬萬不可取的。而且這個上個世紀的實驗早在去年五月就被加州大學和紐約大學的兩位著名心理學家推翻。

  在新的實驗中,兩位心理學家得出結論:

  「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這三種家庭的孩子,長大更優秀

  那什麼樣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呢?其實只要做到下面這三點,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1.有儀式感的家庭

  儀式感有多重要?記得童話《小王子》中這樣說過:「儀式感的存在,是它讓某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

  每個孩子都需要在某些時候感受到這樣的不同,這對他們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也是敢給愛的家庭,被愛餵飽的孩子又怎麼能不優秀呢?

  2.愛學習的家庭

  很多家長會問我:「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

  其實,孩子對學習的牴觸大多數時候是因為家長沒有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推翻「棉花糖」實驗之前,有人專門對實驗對象的家庭背景做了深入研究,發現那些成功的孩子大多出自精英家庭。

  家裡不僅經濟條件不錯,父母的教育程度也偏高。所以孩子優不優秀和家庭的學習氛圍關係實在太大了,你看,我們就從沒聽過哪個科學家或是作家的孩子不愛讀書的。一旦家庭中養成愛學習,愛讀書的習慣,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會變得熱愛閱讀。



  3.懂得自控的家庭

  給「延遲滿足」換個說法,其實是要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只是在演變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滿足家長控制欲的法寶。

  其實不需要極端的逼迫孩子「延遲滿足」,家長只要做到自己信守承諾懂得自控,那麼孩子有樣學樣自然就學會如何自製。就像開頭給大家說的兒子選零食的事情一樣,除了零食,平時兒子在家裡也十分自律:

  ■看動畫片每半個小時就會自己休息20分鐘。

  ■和爸爸玩遊戲前,會先把「作業」完成。

  ■中午和晚上自覺的上床睡覺……。

  很多寶媽向我討教方法,我都會說首先家長要自控。

  最後給大家說一個故事吧!

  一個男孩過生日的時候,非常想要一套樂高玩具,哀求了父母很久,卻只得到一個回覆:「你現在還沒有收入,等你工作了自己掙錢買!」下面有一個評論讓我印象深刻:「工作以後買來的樂高,和小時候得到的玩具,還能是同樣的快樂嗎?」

  所以別再用所謂的「延遲滿足」去剝奪孩子童年的快樂了,孩子成功與否和家庭的關係更大。家長的行為裡,藏著孩子未來。與其去研究怎麼才能孩子更會「忍」,不如從家庭的氛圍入手,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相關焦點

  • 這三種家庭的孩子,長大想不優秀都難!
    這讓我想到了近幾年很是流行的教育方法——「延遲滿足法」。這種方法旨在讓孩子有很強的自控力,也就是說更能「忍」,但是這樣極端的做法真的好嗎?今天就來給大家說一說。「延遲滿足」教育早已被推翻相信不少家長都聽說過史丹福大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不少家長就是因為這個實驗入了逼迫孩子「延遲滿足」的坑。
  • 跆拳道 | 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但首先,請讓孩子學會堅持
    跆拳道賦予孩子強健的體魄,勇敢堅韌的性格,陽光樂觀的心態,讓孩子懂禮儀,會感恩。現今的孩子啥都不缺,缺少的是吃苦流汗,鍛鍊意志的時機。傳統應試教育下,我們更多的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卻疏忽了體育鍛鍊,導致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不到全部的開展。這顯然與綜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相背離,為了孩子的全部開展,是時候改變了!
  • 4萬家庭調查結果:哪些家庭的孩子學習更優秀
    調查發現,無論是成績好的孩子,還是成績差的孩子,對周末補課的作用,都一致認為「不知道」、「說不清楚」,這恰好證明了,美國家庭作業問題專家的研究成果,更多的家庭作業時間不一定帶來更好學習成績。相反,鼓勵和支持才是孩子內心持久的動力。  六、家人共進晚餐,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哪些家庭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優秀?
  • 好的家庭教育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好的家庭教育能培育出更優秀的孩子,什麼才是好的家庭教育呢?欣媽根據自己多年的育兒經驗,認為有以下幾點:融洽的親子關係我們養孩子,不是養個仇人。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應該是開心、快樂的,孩子和父母相處中也應當是放鬆、自然的,而且不管他遇到事情,總願意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和父母溝通交流。但現實中好多家庭自從孩子有了學習任務,親子關係就逐漸惡化,日益緊張。隨著孩子越長越大,有些孩子就把心門關上,不願意和家長說話,更別說交流了。孩子一旦把心門關上,也就意味著父母和孩子之間將漸行漸遠。父母們辛苦大半生都是為了孩子,誰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 顏值重要,孩子的內在更重要,學會這幾招,讓孩子內外兼修
    其實孩子的顏值固然重要,但最終決定孩子一生的是內在,學會這幾招,讓孩子內外兼修。一、顏值固然重要,孩子的內在也很重要家長們謹記不要過分灌輸給孩子長得好看才能擁有一切的觀念,顏值固然重要,孩子的內在也很重要。
  • 讓孩子學會懂規矩,學會遵守,自然能變得更優秀
    每天要鋪床孩子每天起床之後都要鋪床,不管床位看上去是不是整潔,都要重新鋪一遍。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這是必須的一種本領。學著做家務讓孩子有家庭責任的意識,讓其學著做一些家務,幫助父母來分擔一些家務,這樣他才會愛自己的父母,才會體貼自己的父母。
  • 媽媽有這四種品質,孩子未來會更優秀,不在於家庭背景
    不少家長覺得孩子長大之後,會不會變得有出息,有一番成就,與家庭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其實並非如此。在人生中,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人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優秀的孩子與媽媽的教育也是分不開的,需要媽媽的關愛,還有言行的影響。
  • 「大語文」時代: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學會閱讀比成績優秀更重要
    從教材、考試題目的變化中也可以看出,「大語文」時代下,語文開始摒棄一些死記硬背就能得高分的情形,對古詩、古文更加重視,需要孩子對一些名著有自己的理解,更重視孩子的閱讀量和理解能力。所以,在大語文時代,真正考驗的是孩子的閱讀量。
  • 謹記:孩子懂事孝順比成績優秀更重要
    當深愛著孩子的父母看到自己優秀的孩子不孝順的時候,情何以堪呀!現在家庭裡獨生子女較多,最近才開始放開二胎,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欠妥。現在的家庭中,老人與父母都是圍著孩子服務,爺奶寵,爸媽愛,如果不加以引導,很可能會形成「不懂事」的孩子:言語上,頂撞父母,對父母沒有起碼的尊重和客氣;行動上,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父母的教育勸告都是耳旁風,唯一的結果就是讓父母生氣。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就應該反思,是不是自己某些地方真的做得不夠好。繼而就要開始引導孩子,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談,耐心的指導孩子擺正心態。
  • 不與孩子「爭輸贏」,學會懂孩子更重要!
    孩子反駁就會被扣上「不聽話」甚至「叛逆」的帽子。這樣做究竟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親子之間的爭執,永遠沒有贏家,贏了爭執卻會輸了感情,家長們應該學會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書中有一句話另人印象深刻:與你交談的人,更關心他們自己、他們的期望和問題,而不是你和你的問題。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或者說是屈服於這種在「愛」的名義下進行的管束,話語權和主導權被剝奪,長此以往,會造成內心壓抑,不敢表達自我。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學會這3步,孩子未來更優秀
    孩子長大以後,家長總是覺得孩子更叛逆了,愛頂嘴不聽話。實際上,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過的一段。孩子的成長總要經歷各種試錯,才能夠逐漸形成自己的三觀和人格,在這個階段,家長的教育非常重要。有人把孩子在三歲階段愛頂嘴當成了一種叛逆期的體現,實際上這是孩子的發展特點。
  • 父母學堂:給孩子的,這一點比愛更重要
    家庭教育的目的,其實不應該是為了孩子考多少分,將來讀什麼學校,因為比起讀什麼學校,性格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更大。有許多案例,那些極端的人才往往沒有健康的心靈。作為父母,比起讓孩子成為頂級的天才,更希望的是,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健康的身心。
  • 把握這三點可以讓孩子更優秀
    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讚賞,是每一個人的正常心理需要,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孩子階段是他一生中察言觀色最為敏感的時段,教育的導向性對孩子的一生都重要。既然好的東西要流傳,方式很重要,我們都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放在家庭中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的榜樣示範就像太陽,照到的一面是陽光。都說孩子是家庭的複製品,父母及其它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應該是孩子高尚情操的榜樣,崇高人格的榜樣,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樣。
  • "放養"的孩子更優秀?學會放手,更需注意這三點
    旅行中在餐廳吃飯,遇到另一家帶娃出遊的家庭,跟"滿地打滾"的鏘寶比起來,顯得非常有規矩。那位媽媽跟我攀談起來,說覺得自己有時候管孩子太嚴了。無論做什麼,孩子都要看一眼她的反應,失去了很多自己探索的勇氣。話題慢慢聊到了親子相處方式上。
  • 比學習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生命!你關注孩子的「朋友圈」了嗎?
    、關心孩子的成績、衣食,一定要再多關心一下孩子們的玩伴圈子,這真的很重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有良好的朋友圈?關注鄰居小朋友。「孟母三遷」的故事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們也許不能為了孩子移居易址,但我們可以關注下孩子所能接觸到的周圍的小朋友,若有「可怕」的孩子,務必教導孩子遠離這樣人。培養孩子更優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特別有道理。
  • 這三種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事實上,人際交往,性格養成等這些發展性因素,才是決定孩子未來人生質量的關鍵因素!家是第一所學校也是永遠的學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將來有出息的孩子一定來自這幾種家庭!陳美齡講到,懂得選擇非常重要,從小我就訓練他們,比如說去買冰淇淋,自己選擇什麼口味的。我大兒子讀高中時。想去美國留學,我當然希望他選擇NO1,或者NO2也好,可是他選擇的是NO7,他選的學校是,每一名新生都配一匹馬,他們每天要先照顧了自己的馬才能去吃早飯,這是在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 10歲男孩獨自照顧自己:孩子的這3種能力,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讓孩子出人頭地是每個父母的心願,為了能讓孩子上一個好的學校,很多父母節衣縮食,為孩子買學區房,只為孩子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犧牲周末,帶孩子轉戰各個培訓班,只為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甚至願意為了多陪孩子一會,辭掉自己的工作,父母總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但從一個人長長的一生來看,學習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決定孩子未來是否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其實是孩子的這三種能力。
  • 李玫瑾:如果家中是男孩,學會這「四個技能」,步入社會後更優秀
    李玫瑾:如果家中是男孩,學會這「四個技能」,步入社會後更優秀家中有孩子的寶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給孩子非常大的壓力,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甚至在幼兒園放學也不能回家,還要讓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來豐富孩子的知識,殊不知這樣的孩子每天有多麼的累
  • 父母接受自己,比接受孩子更重要
    其實,這是父母不接受孩子的問題,更深的是因為對自己不滿。,向優秀的人學習,父母想要孩子變得更好的心可以理解,但有時候往往矯枉過正,孩子不僅不會理解,還會覺得厭煩。父母接受自己,比接受孩子更重要。首先要緩解親子之間緊張的關係,家長要試著作出改變,面對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家長要學會包容和理解,每個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家長在對自己孩子缺點進行比較、指責的時候,要學會反思。因為孩子就是一面鏡子,會把家長沒有注意的缺點呈現出來。所以父母要先接納自己的缺點和困難的處境。
  • 別再事無巨細的照顧孩子,李玫瑾:學會兩不管三不慣,孩子更優秀
    李玫瑾:學會兩不管三不管,孩子將來才會更優秀其實很多孩子都會和瑤瑤犯同樣的錯誤,不去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事無巨細的安排,只會讓孩子認為是理所當然。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他們懂得如何利用父母對他們的愛去威脅父母;所以父母要學會把對孩子的愛收回一半,做到兩不管、三不慣,孩子將來才會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