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銳
所謂「時代形成的代際差異」是什麼意思?就是聽見「我會回來的」這句臺詞,00後的年輕朋友們想到的是《喜羊羊與灰太狼》裡那隻化身天邊遙遠一顆星的灰太狼,20世紀80、90年代出生的朋友,想起的是阿諾·施瓦辛格的「終結者」T-800。
《終結者》系列的粉絲們把「卡神」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編劇的《終結者》(1984年)、《終結者2:審判日》(1991年)稱為該系列的正傳作品,將此後卡神缺席的三部作品(《終結者3》(2003年)、《終結者2018》(2009年)、《終結者:創世紀》)視為平行時空裡帶有狗尾續貂性質的外傳故事——事實上這系列電影最受粉絲推崇的作品也是第一、二部,導演卡梅隆、主演施瓦辛格、漢密·爾頓被稱為「鐵三角」。
那麼從1991年算起,2019年11月1日《終結者:黑暗命運》(以下簡稱《黑暗命運》)正式全球上映,卡梅隆編劇兼製片,漢密·爾頓飾演的薩拉·康納回歸、施瓦辛格的T-800再次出沒銀幕,「鐵三角」重聚,故事線重新銜接到《終結者2》,時間已經過去了28年,整個系列已經迎來35周年。
這35年裡,最初看著《終結者》而為之戰慄的影迷已經成為冷靜的社會人,他們能輕而易舉指出《黑暗命運》裡的諸多致敬情節,也能感受到新時代政治正確下的女權崛起,為這部積攢了回憶與情懷的電影滿足或嘆息。新成長起的一批觀眾,則看著這部回歸的經典「古董」,以慣有的好萊塢大片審查模式進行點評。
很快,電影市場給出了結果。國內《黑暗命運》上映4天,累計票房達到2.13億,豆瓣評分從開分8.0下滑至7.2分,前被文藝青春片《少年的你》強壓一頭,後有日本新海誠動畫《天氣之氣》緊追不捨。北美市場上,截止11月3日,北美首周三天票房達到2900萬美元,成為周末票房冠軍,但是成績低於市場預期。
頭髮已白的施瓦辛格替T-800向觀眾做了一個告別,電影裡有個小細節,終結者穿上了皮夾克,整裝出發時看了看桌上的墨鏡,最後選擇不再戴上它。
時代為何迷戀《終結者》?
沒有經過同一個時代或文化浸淫的人,是難以理解《終結者》系列的意義的。1984年《終結者》在美國上映,科幻驚悚題材,沒有感情的高效殺戮機器人、穿著黑夾克、戴著大墨鏡、騎著哈雷摩託車對於未來的救世主母親展開追殺,刺激驚險裡帶著一點末日衰敗的宿命悲情。電影從機械特效、模型構建等技術層面,到劇本內容、配樂、剪輯節奏、氛圍營造等藝術層面,都開創了80年代好萊塢商業片的高峰。
電影成功在本土引起轟動,連續兩周霸佔美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冠軍,詹姆斯·卡梅隆一戰成名,施瓦辛格則開啟了自己的黃金時代。施瓦辛格本人在知乎上提及《終結者》,提到電影上映後,他走在紐約街頭上,會突然有人把他攔了下來,讓他說出那句經典臺詞,「I'll be back!」。
「製作這部電影的所有人都沒想到人們會記住這句臺詞,但它確實成了電影史上最經典的臺詞之一。就像我接拍《終結者》時並沒有想到電影會引起這麼大的轟動,但它確實成了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終結者》讓我迅速成為很出名的演員,也讓我成為了真正的好萊塢動作明星。」
這是《終結者》對於好萊塢電影市場的意義,它讓公眾認知到80年代好萊塢科幻電影噴薄豐富的想像力與創意,金屬質感下的陰森與血脈噴張,每個鏡頭都成為後來動作電影的養料。
1991年《終結者2》上映更進一步將這系列電影推上神壇,母子親情與宿命輪迴,有了人類思想的T-800、烈焰中豎起的大拇指、人皮破碎裸露的金屬臉、冰冷肅殺的液態機器人,皮衣、墨鏡、霰彈槍、腳下的玫瑰花……《終結者2》在電影內容與技術把控上更上一層樓,所有情節與標籤性的鏡頭都成為了90年代好萊塢流行文化的符號之一,代表著彼時好萊塢科幻商業大片的巔峰,它建立起了科幻動作片的諸多意象,直接戳中了無數直男極客的內心。
直到現在有人考古追溯這部電影,都不禁發出感嘆,「這居然是誕生在1991年的電影!」而當一部電影與時代產生牽連,就不難理解為何公眾對《終結者》有一種迷戀,這不僅僅是對卡梅隆、施瓦辛格等主創的崇拜,對電影的喜愛,更是對80、90年代復古文化的懷戀。即便此後《終結者》續作口碑褒貶不一,但是T-800的形象在電影歷史裡始終清晰。
從這裡或許也能夠解答,是哪些人在為《黑暗命運》貢獻票房。經典之作在銀幕上復甦,甚至擁有「純正血統」,這對於影迷而言是欣喜的禮物。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黑暗命運》受眾用戶中男性受眾比例達到68.7%,而受眾年齡佔比中,25歲至34歲的觀眾佔比達到39.2%。
與同期熱映的《少年的你》一對比就能知道差別,《少年的你》女性受眾達到84.9%,24歲以下的受眾佔比超過70%。
顯然《黑暗命運》是一部更傾向於中青年市場的作品,舊日影迷來為T-800送別,但這送別並不刻意煽情,電影救世主從一個女性子宮裡還未出現的生命變成女性本身,T-800有了人性的溫暖和白髮,但依舊保有終結者的果決強大。那句「I won’t be back」說得輕描淡寫,硬漢又帶著一點溫柔。
騰訊影業的「聯合出品」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去年4月,《黑暗命運》就出現在了騰訊影業的片單上。彼時騰訊影業對外宣布,將與Skydance Media聯手重啟拍攝「終結者三部曲」,騰訊影業負責影片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宣發推廣工作。當時《黑暗命運》的名字尚未確定,一切以《終結者2019》代替。
近三年,騰訊影業陸續參與了多部大IP好萊塢商業電影投資或者推廣工作,獲得全球票房分成。2016年騰訊影業參與《魔獸》的發行工作,調動了社交網絡事業群SNG、騰訊互娛ING、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MIG等多部門資源,包括騰訊手機(電腦)管家、QQ瀏覽器、QQ空間、錢包等工具平臺,讓影片宣發達到最大覆蓋面,最終《魔獸》國內票房達到14.72億。這次合作讓業界看見了騰訊影業背後的宣發推廣實力。
2017年騰訊影業作為出品方聯合華納影業、傳奇影業推出了《神奇女俠》《金剛:骷髏島》等項目,其中《金剛:骷髏島》票房達到11.58億。
2018年騰訊影業成為了《毒液:致命守護者》全球投資方、聯合出品方,該片國內票房達到18.7億,成為2018年11月電影市場最大的黑馬。該片騰訊影業投資金額達到3000萬美元,獲得了該片30%的全球收益。
而據悉《毒液》成本達到1億美元,按比例換算全球院線票房達到4.5億美元即可收回成本,該片全球票房最終達到8.56億美元,獲利超過4億美元,按推算騰訊影業獲利超過1.2億美元。
也是這一年,騰訊影業宣布成立騰影發行公司,此後相繼參與了《頭號玩家》《海王》《阿麗塔:戰鬥天使》等電影項目的推廣。這時騰訊影業在業內建立起了一個鮮明的形象,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在進口商業大片的合作方面具備投資眼光與意識。2019年又陸續以聯合出品的身份,推出《大黃蜂》《黑衣人:全球追緝》《黑暗命運》等電影,負責影片在國內的發行工作。
多部大片累積,騰訊影業除了進口商業電影的商業回報,更重要的是迅速建立起了公司知名度,成為公眾認知中具備國際商業大片合作能力的電影公司,也成為網際網路電影公司中率先摸索出方法論並收割紅利的玩家之一。《黑暗命運》是騰訊影業商業大片儲備中的IP之一,按照此前公布的信息,這部電影還將有兩部續作。
但商業片並不是騰訊影業的唯一目標,騰訊影業高級副總裁陳菲曾對媒體透露,騰訊影業的內容布局中,藝術氣質的電影大概會佔到兩到三成的比例。11月22日將在美國上映人物傳記片《鄰裡美好的一天》就是嘗試之一。
這其中或許能感知到騰訊影業對內容的認知和布局,不想成為單純的「商業片合伙人」,而是一方面繼續關注商業類型片,一方面投入更多元類型作品,推出口碑內容,建立電影品牌。
《黑暗命運》是《終結者》系列35年來的集大成者,但是終結者已經白頭,時代遠去,它或許無法再製造《終結者1/2》那種震撼與驚豔感,可它對於電影市場始終有種特殊的意義,a每個人都能從它身上看見科幻動作電影歷史的濃縮,只是有的人為此流淚,有的人泡在近幾年快速濃縮的電影世界裡,已經見怪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