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一直都是古詩中最熱鬧的門派,古詩不僅講究平仄,還講究語句的通順和對應。看似很容易就可以量產的詩句,不僅詞意要能夠達到讓大家理解情懷,不能夠太庸俗。還有很多詩詞中的規則需要遵守。
比如詩詞中十分忌諱重複的字詞,當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作了同字詩,但是在數量上都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會被認可。而李商隱的這首巴山夜雨,全詩有二十八個字,發重複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不說重複的次數不夠,兩次出現的位置也不一致。著名詩人李商隱難道不懂得作詩的規則嗎?還是另有隱情?下面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下這首詩。
《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根據歷史我們知道,李商隱的這首詩是贈給妻子的作品。雖然李商隱在仕途上並不順利,沒有當官的機靈和智慧,但是很幸運的他在愛情和作詩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他對妻子的愛情忠貞,兩個人相濡以沫的生活直到妻子去世。那麼為什麼送給妻子的這首詩中,要出現兩次重複的詞語呢?有人猜測這是他故意的。
首先從第一句看,君問歸期未有期,可以看出當時的李商隱在外面長期沒有回家,甚至連下一次回家的時間都沒有辦法確定。然後看到第二句中首次出現,巴山夜雨。這裡指的詩人看著眼前的巴山夜雨景色,內心對妻子的想念就跟雨水一樣溢出來。第三句,何當共剪西窗燭,詩人想像以後重逢的時候,這裡開始進入虛擬的預期。卻話巴山夜雨時,這裡又一次出現巴山夜雨,到時候我一定要把今晚雨景的愁緒告訴她。這首詩前面是實景後面都是作者的想像,是虛景,這種手法在當時受到大家的稱讚,但是都以為這是詩人寫給妻子的情詩,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詩的題目叫做夜雨寄北,夜雨很容易理解,就是作詩的這個雨夜。但是寄北是給誰呢?如果是寫給妻子的為什麼不直接一點寫出來呢?因為此時的妻子已經在很遙遠的地方了。
李商隱的妻子是將軍之女,因為被將軍看中了才華得到賞識,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婚後兩個人興趣相投,生活十分和諧恩愛。
這首詩作於李商隱在蜀地任職的期間,他一生曾經兩次在此任職,第一次的時候,妻子因為不便跟隨只能留在長安,而李商隱獨自赴任前往了蜀地。很多人以為這是李商隱寫給北方長安妻子的詩,所以用寄北。
但是還有另一次去蜀地赴任,在這次赴任期間,妻子在春夏交接的時候去世,遠在蜀地的李商隱未能及時得知消息,後來知道妻子去世的消息後悲痛欲絕,沒能見到妻子最後一面。這首夜雨寄北正是第二次在蜀地的時候寫的。之所以寄北,是因為妻子在長安去世,魂魄留在了北方。而詩中要重逢的人,也是他已經過世的妻子。
了解到這樣的背景後,再讀這首詩就能看出一種悲傷的情懷。詩人在巴山夜雨的時候懷念起自己的妻子,但是妻子都已經去世了,如何寄託自己的思念呢?只能靠想像了,後半段的虛正是他幻想自己再次和妻子重逢,跟妻子說起這個巴山夜雨的場景。但是現實裡,他知道人死不能復生,所以只能用虛實結合的詩句表達自己的幻想。
這份情詩一直被世人以為是寫給妻子的家書,看得出李商隱有多愛他的妻子。在妻子過世後也念念不忘,從這首詩的作詩時間來看,並不是妻子去世沒多久,而是妻子去世多年之後,還能對妻子保留如此深刻的想念,看來李商隱也是一個痴情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