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最忌重字,為何李商隱的這首詩,用了2次巴山夜雨,何用意?

2020-12-17 淺話詩詞

唐詩一直都是古詩中最熱鬧的門派,古詩不僅講究平仄,還講究語句的通順和對應。看似很容易就可以量產的詩句,不僅詞意要能夠達到讓大家理解情懷,不能夠太庸俗。還有很多詩詞中的規則需要遵守。

比如詩詞中十分忌諱重複的字詞,當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作了同字詩,但是在數量上都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會被認可。而李商隱的這首巴山夜雨,全詩有二十八個字,發重複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不說重複的次數不夠,兩次出現的位置也不一致。著名詩人李商隱難道不懂得作詩的規則嗎?還是另有隱情?下面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下這首詩。

《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根據歷史我們知道,李商隱的這首詩是贈給妻子的作品。雖然李商隱在仕途上並不順利,沒有當官的機靈和智慧,但是很幸運的他在愛情和作詩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他對妻子的愛情忠貞,兩個人相濡以沫的生活直到妻子去世。那麼為什麼送給妻子的這首詩中,要出現兩次重複的詞語呢?有人猜測這是他故意的。

首先從第一句看,君問歸期未有期,可以看出當時的李商隱在外面長期沒有回家,甚至連下一次回家的時間都沒有辦法確定。然後看到第二句中首次出現,巴山夜雨。這裡指的詩人看著眼前的巴山夜雨景色,內心對妻子的想念就跟雨水一樣溢出來。第三句,何當共剪西窗燭,詩人想像以後重逢的時候,這裡開始進入虛擬的預期。卻話巴山夜雨時,這裡又一次出現巴山夜雨,到時候我一定要把今晚雨景的愁緒告訴她。這首詩前面是實景後面都是作者的想像,是虛景,這種手法在當時受到大家的稱讚,但是都以為這是詩人寫給妻子的情詩,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詩的題目叫做夜雨寄北,夜雨很容易理解,就是作詩的這個雨夜。但是寄北是給誰呢?如果是寫給妻子的為什麼不直接一點寫出來呢?因為此時的妻子已經在很遙遠的地方了。

李商隱的妻子是將軍之女,因為被將軍看中了才華得到賞識,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婚後兩個人興趣相投,生活十分和諧恩愛。

這首詩作於李商隱在蜀地任職的期間,他一生曾經兩次在此任職,第一次的時候,妻子因為不便跟隨只能留在長安,而李商隱獨自赴任前往了蜀地。很多人以為這是李商隱寫給北方長安妻子的詩,所以用寄北。

但是還有另一次去蜀地赴任,在這次赴任期間,妻子在春夏交接的時候去世,遠在蜀地的李商隱未能及時得知消息,後來知道妻子去世的消息後悲痛欲絕,沒能見到妻子最後一面。這首夜雨寄北正是第二次在蜀地的時候寫的。之所以寄北,是因為妻子在長安去世,魂魄留在了北方。而詩中要重逢的人,也是他已經過世的妻子。

了解到這樣的背景後,再讀這首詩就能看出一種悲傷的情懷。詩人在巴山夜雨的時候懷念起自己的妻子,但是妻子都已經去世了,如何寄託自己的思念呢?只能靠想像了,後半段的虛正是他幻想自己再次和妻子重逢,跟妻子說起這個巴山夜雨的場景。但是現實裡,他知道人死不能復生,所以只能用虛實結合的詩句表達自己的幻想。

這份情詩一直被世人以為是寫給妻子的家書,看得出李商隱有多愛他的妻子。在妻子過世後也念念不忘,從這首詩的作詩時間來看,並不是妻子去世沒多久,而是妻子去世多年之後,還能對妻子保留如此深刻的想念,看來李商隱也是一個痴情種子。

相關焦點

  • 李商隱這首詩只有28字,誕生兩個成語,其中一個兩次出現
    李商隱成就最高的是他的愛情詩,感情真摯,沉鬱婉約、悽美朦朧,極富感染力。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寫出了愛情的忠貞不渝,又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等,寫出了情人之間的息息相通,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今天老楊和大家分享一首李商隱著名的七言絕句《夜雨寄北》,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28字,卻誕生出兩個成語,其中一個還在詩中反覆出現兩次。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唐代:李商隱《夜雨寄北》
    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 原來李商隱詩中的「巴山夜雨」指的就是這塊地方,果真名副其實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作為一首思鄉詩,同時也是身在巴蜀地區的自己,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情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共剪西窗燭」的「共」字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既是寫自己在窗前望著燭光思念故人,也想像這自己的妻子一定也在長安城像自己一樣想念自己吧。但是最後還是無奈的「卻話巴山夜雨時」。這首詩濃濃的愁緒是散不開了,但是始終卻兩次出現「巴山」這個地方。那麼,這個充滿愁緒的夜雨之都到底是哪裡呢?
  • 巴山夜雨看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但這首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把人在旅途的孤獨、枯坐秋雨中的悽涼、思念親人的纏綿悱惻,寫的絲絲入扣,循環往復。尤其是四句二十八個字就重複了「巴山夜雨漲秋池」「卻話巴山夜雨時」,看似詩家大忌,卻是險中取勝,把今日之思念,轉換成他日重逢的回憶,是苦是甜,已難分辨。  這首詩的題目,到底是《夜雨寄北》還是《夜雨寄內》?一直就有不同觀點。
  • 李商隱最有溫度的七絕唐詩,28個字當中卻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
    比如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古詩就是他最有溫度的七絕,詩歌28個字當中甚至還出現了兩次重複的字眼。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首唐詩就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通過對李商隱其他那些精彩詩篇的解讀,我們就能夠發現李商隱的詩歌這一首《夜雨寄北》,實在是太不一般了,和他那些其他的詩歌風格完全不同,內容表現也有很大的差異。
  • 李商隱六首無題詩,說盡世間愛情模樣
    這是李商隱留給愛情的第一首無題詩。這首詩已經在李商隱的心裡藏了好多年了。小時候爬上院牆,看到那個鄰家的姑娘時,這首詩已經在李商隱的心裡發芽了。鄰家的少女一點點長大,李商隱喜歡上了她。但是少年意氣的他覺得,告白實在是太俗氣了,他要寫一首最美的情詩送給她。
  • 李商隱客居他鄉,寫下一首充滿愛與希望的詩,這才是最美的情詩
    如果說到古人的情話,又怎能不提李商隱的詩呢?李商隱是唐代詩空中一顆閃著悽迷之光的星,不同於李白的瀟灑不羈,杜甫的寬厚博大,李商隱用他特有的神奇與絢爛成為了唐代詩空中的永恆。他的纏綿悱惻,他的悵惘哀傷,他的神秘莫測,都是你被那難以名狀的美所深深地吸引,最終陷入他所描摹的神奇世界。
  • 李商隱描寫落花的兩首詩,演繹生活精彩,滿溢人間真情
    李商隱是晚唐偉大的詩人,每次讀起他的詩都有一種愁緒縈繞不去。他本來也是苦吟詩人,寫詩喜歡用典,不得佳句不入眠,正所謂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李商隱才華橫溢,卻仕途坎坷。李商隱厲害,幾句話就讓令狐公子難堪,所以李商隱值得研究。下面介紹李商隱描寫落花的兩首小詩,同樣是詠物詩,卻情景各異,心情不同。花下醉 李商隱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落花 李商隱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 李商隱到過重慶嗎?「巴山夜雨」是描寫夜裡下雨嗎?
    巴山夜雨的美麗典故,今天都認為出自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李商隱來四川的幕府擔任參軍,與親友通信,表達一種羈旅中的思念與寄託。詩歌中描繪「漲秋池」就是指因為下雨而漲水的池塘,但流傳後世的經典俗語「巴山夜雨」,真的就是描寫晚上下雨的朦朧浪漫景象嗎?過去不少人對李商隱是不是在途經重慶寫下這首詩歌存有爭議,而且巴山夜雨的含義也還有另外一種解釋。
  • 李商隱6首無題詩,說盡了世間愛情最美的模樣
    這是李商隱留給愛情的第一首無題詩。這首詩已經在李商隱的心裡藏了好多年了。小時候爬上院牆,看到那個鄰家的姑娘時,這首詩已經在李商隱的心裡發芽了。鄰家的少女一點點長大,李商隱喜歡上了她。但是少年意氣的他覺得,告白實在是太俗氣了,他要寫一首最美的情詩送給她。
  • 李商隱的這首詩並不知名,卻發人深省,值得一讀再讀
    李商隱是我國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又與李賀、李白合稱為「三李」。眾所周知,李商隱的詩以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最為人所傳誦,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如《夜雨寄北》中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錦瑟》中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等。
  •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巴山夜雨」,真是描寫夜裡下雨時的景象嗎?
    過去不少人對李商隱是不是在途經重慶寫下這首詩歌存有爭議,而且巴山夜雨的含義也還有另外一種解釋。 眾所周知,李商隱寫詩的特點就是含義隱晦,例如《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歷來只能大概推測這是李商隱在四川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朋友的作品,但李商隱來四川已經是他的晚年。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李商隱接到西川節度使柳中郢邀請去幕府供職參軍。李商隱剛剛遭受重大打擊,妻子王氏這一年春夏之際病故。
  • 唐詩閒讀:「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詩題《夜雨寄北》,有個爭論,因為宋代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裡,寫作《夜雨寄內》,意思就是說這首詩是寫給「內人」(妻子)的,但現在傳下來的各種版本都寫作《夜雨寄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是妻子,當然也可以是朋友。所謂的寄北,就是寫詩寄給北方的人。這個時候詩人在巴蜀(現在的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在巴蜀以北,所以說「寄北」。
  • 每日詩詞:巴山夜雨漲秋池,這巴山夜雨是中國有個性和獨一性的雨
    知道巴山夜雨這一有個性有特色的雨,是因為很久之前讀到唐代另一悲苦詩人寫的一首詩。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然後好奇」巴山夜雨「是什麼?關於這段我會另寫一篇文章來闡述我的觀點。這首詩到的寄北和君是指誰?
  • 唐詩三百首中最溫情的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當我們讀到那些精美古詩的時候,發現其中溫情的詩句有非常之多,而其中最精彩的,在我們看來莫過於李商隱那句著名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這就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他最為精彩的七言古詩。相對於他的那些以無題命名的詩作,這首古詩太容易理解了。
  • 李商隱寫巴山夜雨,情感唯美悽涼,訴盡了對妻子的無盡思念
    《夜雨寄北》一題還有一個版本為《夜雨寄內》,通常人們都一貫認為這首詩是寫給北方的朋友的,其實不然,兩個版本分析推敲一下,《夜雨寄北》中的」北「可以理解成是北方的朋友或親人,《夜雨寄內》中的」內「在唐代指的」內人「,也就是今天的老婆。兩個版本都可以推理出是寫給親人的,只有前者能推理出是寫給朋友的,所以後者版本的解釋更有說服力。
  • 品讀李商隱《夜雨寄北》,一首詩引起千古爭議,寫給朋友還是亡妻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還真有人考證過,據說李商隱確實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但是沒有歷史文獻證明此事。估計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係也就算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遠方親戚了吧。李商隱在詩歌和文章中數次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不過這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 詩詞大會考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難住高手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正是古詩詞中的一個經典浪漫意象:西窗話雨,出自李商隱的經典詩作《夜雨寄北》。我們來看全詩:《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李商隱的一首經典詩作。至於是寫給誰的,目前尚有爭議,有人說是李商隱寫給妻子的。但也有人認為是寫給北方的親友的,不能斷定就是一首愛情詩,也有可能是寫友情。雖然有兩種解法,但大家似乎更願意接受這是一首情詩,因為從詩的意境來看,通篇纏綿悱惻,友情詩確實很少會有人這樣寫,何況李商隱本來就是一個情詩高手。
  • 李商隱最通俗的一首詩,讓人一看就懂,卻仍給讀者留下難解之謎!
    此詩或為李商隱晚年之作。《錦瑟》一詩的主旨到底為何,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以為是愛國之篇,或以為是悼念追懷亡妻之作,或以為是自傷身世、自比文才之論,或以為是抒寫思念待兒之筆。全詩詞藻華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長,感人至深。李商隱的這類詩歌作品應當就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朦朧詩」了,稱其為「朦朧詩派」的鼻祖,也似不為過。
  • 李商隱最經典的一首詩,於平淡中見真情
    《夜雨寄北》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此詩亦名《夜雨寄內》,是詩人懷念妻子的一首小詩。有人說《夜雨寄北》可能是李商隱寫給時在北方的友人的詩,但目前此結論尚無確鑿的證據,故本文仍從眾說。全詩看似簡明、通俗,卻依舊延續了作者本人一貫的朦朧風格。從詩的意境上來說,現實與想像的不斷交織,意象、心理的巧妙留白,使整首詩煙雨迷濛、忽明忽暗,讀來不免有霧裡看花、夜間行船之感。這種審美效果的朦朧,使《夜雨寄北》蘊含了豐富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