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名為「主要看氣質」的自拍接力遊戲在朋友圈刷屏。有網帖稱,一項調查顯示,年輕人一周平均拍9張自拍照;而用幾分鐘拍照,接下來還會用兩個小時的時間修圖。你的手機相冊裡有多少張自拍照?每次又花多少時間修圖?
自拍狂人
手機相冊裡,好幾頁是自拍照
「年輕人一周平均拍9張自拍照,一年要為自拍花3276分鐘,約54小時。別以為這個時間不多,因為通常你用幾分鐘拍照,接下來還會用兩個小時的時間來修圖。」最近,一則微博這樣總結。
前幾天,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一個叫做「主要看氣質」的接力遊戲刷屏。朋友圈裡的好友接二連三地發自拍照,並且配上文字「主要看氣質」,如果你點讚了,那麼,就會被要求接力發自拍照,或者給好友發一個5.21元的紅包。喜歡發自拍照的網友暗自竊喜,「又多了一個發照片的藉口」。
一個人的手機相冊裡到底有多少張自拍照?現代快報記者隨機採訪發現,大多數人表示自己也說不清楚。「打開手機相冊,隨便一翻,居然連續好幾頁都是自拍照,還都是同一個角度、一樣的表情。我自己都被驚呆了。」南京某高校研一學生小王告訴記者,「有時候上課或者走在路上,無聊了就會自拍。一拍就根本停不下來,一般一次會拍十幾張,選一張自己認為拍得最好的傳到朋友圈。」因為經常在朋友圈發自拍照,她被朋友們封為「自拍狂人」。
修圖狂人
90後手機裡,有30個修圖軟體
對於「自拍達人」而言,自拍絕不只是簡單地打開手機自帶的照相軟體,利用前置攝像頭「咔嚓」一下而已。上述調查顯示,很多人花幾分鐘拍照,接下來會用兩個小時的時間來修圖。
「我和好朋友一起玩自拍,一定要修過圖再傳朋友圈。」今年剛大學畢業的小楊說,她6月份畢業的時候,和班裡幾乎每一位同學都自拍合影了,「拍畢業照那天晚上,我躺在宿舍的床上,用手機裡的修圖軟體,把和同學合影的照片都修過了,一直修到大半夜。全部修完發朋友圈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凌晨了,手機都快沒電了。」小楊說。
「其實,我手機相冊裡很多自拍照都是同一張照片,用不同的修圖軟體加特效做成的。」90後白領小蔡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上班之後,她很少有時間自拍,「在辦公室舉著手機自拍顯得太自戀了,讓同事看見了難免有些尷尬。」不過,修圖是她的一大愛好。她說,有時候在朋友圈發照片,她會用兩個以上修圖軟體修過之後再上傳。
小蔡說,她的手機裡一共有30個拍照、修圖的軟體,包括「美顏相機」「黃油相機」「元氣彈」「食色」等等。「有的可以用來美容,還可以加美妝特效;有的加濾鏡效果不錯,還有的可以用來加邊框、貼紙、文字……」小蔡指著手機裡的軟體,向記者介紹起來如數家珍。
除了手機軟體,現在還有很多手機以「自帶美顏效果」「自拍效果好」為賣點。記者在南京新街口一家手機賣場看到,智慧型手機的前置攝像頭像素越來越高,還有的手機內置的自拍軟體自帶美顏效果。店員拿著這些手機,主要向年輕女性推薦,「不少女生選手機,很看重自拍效果,我們這裡自帶美顏功能的手機很受歡迎。」
延伸
自拍曾當選《牛津英語詞典》年度詞彙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自拍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2012年,自拍一詞還當選了《牛津英語詞典》年度詞彙。
有研究稱,自拍一詞早在1984年就已出現,當時,這個詞的英文學名還是Self-timer,這當時是指照相機的一種功能,即自行設定拍照時間。這個功能主要是給用戶在單獨使用相機,又想拍攝自己影像時使用。
不過,2012年,當選《牛津英語詞典》年度詞彙的「自拍」已經不是「Self-timer」,而是「Selfie」,指人們利用智慧型手機或網絡攝影機拍下自己的樣貌。
事實上,在自拍這個詞出現之前,自拍這種行為已經存在。近年,就曾有媒體盤點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些自拍照,其中最早的自拍出現在1839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