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海鮮、玉米做碗筷、廢舊塑料瓶做成球衣……這些新奇的玩意兒,是時下港臺的「綠色生活」理念派生出的新時尚。
「綠色生活」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綠色」如今在港臺是時尚又賺錢的概念,餐廳、酒店、農場、家居甚至房地產開發都講究有機、環保、低碳。隨著大企業也推出相關產品,環保市場變得多樣化、高檔化。
環保海鮮、玉米餐具
香港人愛吃海鮮。去年統計,港人每年吃掉近50萬噸海鮮,消耗巨大,海洋資源被過度捕撈。為改變不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環保海鮮」的概念在香港興起。定於6月27日舉辦的香港「環保海鮮周」上,上百家香港餐廳將推出經世界自然基金會審核通過的「環保海鮮菜單」,還將推出「綠色減碳餐單」,所列食品基本選用本地食材,以減少長途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量。
早在幾年前,香港特區政府就把魚翅、藍鰭吞拿魚和髮菜從公務宴請菜單中剔除,多家高級酒店也停供魚翅料理,轉而用名貴菌菇、燕窩等食材代替。現在,不少年輕人會選擇只吃綠色環保食物。他們說,在消費的同時也需關愛地球。
綠色生活,港臺潮流一致。臺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推廣有機農業,這一概念已深入人心。吃有機食品、穿天然材質棉麻衣物、利用二手書籍、綠色家居都成潮流。
近日,「臺灣綠遊館」在天津舉辦了一場環保餐具展。參展的餐具是以玉米等天然植物作材料,粹取植物澱粉中的聚乳酸,經發酵聚合後,製造出碗筷、杯子等各類生活及廚房用品。這種天然材料丟到土裡,3至6個月後即可100%被微生物分解。
塑料瓶球衣亮相世界盃
在香港和臺灣,「綠色生活」的涉及面越來越廣:美容、廚餘處理、食品安全、建築、出行……
「綠色建築」的概念在香港特別火。香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上月對媒體表示,香港未來10年要力推綠色建築,引導民眾善用能源。
在香港聖言中學,環保設施處處可見:校園內建起有機農場、屋頂栽滿綠植、教室採用LED照明、用太陽能板和風力裝置發電……2013年,聖言中學被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評為「全球最綠色學校」,每年能減少30萬港元的電費。
2014年世界盃足球賽,法國、巴西、荷蘭等10個國家隊的球衣,製作材料居然是回收的塑料瓶,而產地是臺灣。臺灣企業經過十餘年研究,研製出一種高科技回收環保塑料布料。這種環保布料可以吸溼、排汗、抗拉扯,適合激烈的足球賽使用,全球市場佔有率達70%。
臺灣市場上還有可完全分解的環保面膜、遠紅外抗菌木地板、環保建材、環保紡織品……「綠色」產品五花八門。
環保產業也能有錢賺
環保不等於燒錢,「綠色」產業鏈的形成和完善,已經讓港臺民眾嘗到豐厚的經濟回報。
香港時興的綠色生活售賣店就秉持了這種「環保賺錢」的想法。香港第一家綠色生活概念店Green Earth Society,裡面全是綠色生活用品:要給衣櫃驅蟲,不必用難聞且有害的樟腦丸,用天然杉木珠即可;祛除異味,人造香燻不是唯一選擇,還能用火山石;失眠、頭痛不必依賴藥物,醫學共振音樂也能緩解病痛……據報導,類似這樣的店,香港現已有近百家,有的甚至把分店開到了新加坡。臺灣的「綠色」產業鏈則更加完善一些。
有些綠色產業「撈金」能力很強。 2014年,來自全球各地入住臺灣休閒農場的旅客達31萬多人次,帶來9億元新臺幣的觀光收益。臺灣清境農場、飛牛牧場等在大陸年輕人群中火爆得很。休閒農場不是簡單的農家樂,除農產品外,它還提供多種田園休閒活動,像山水騎行、兒童自然教室、民俗體驗等,既體現了都市人對舒適生活的追求,也遵循了對環境的友善。(汪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