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是中共中央既定的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七大標誌性戰役之一。9月1日,生態環境部組織的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專項第二輪督查(下稱「水源地第二輪督查」)正式啟動,進一步推動水源地保護攻堅戰向縱深發展。
與首輪督查相比,第二輪督查時間更長,為期一個月,覆蓋31個省(區、市),共分4批次。生態環境部從全國抽調執法骨幹力量622人,對今年底前需完成整治的1586個飲用水水源地的6251個環境問題逐一開展現場核查,客觀評估整治方案和進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重點針對「零進展」問題和進展嚴重滯後的問題進行現場檢查,督促有關地方加大整治力度,及時清理水源地環境違法問題。同時將督查地方工作開展情況、問題整治進度等,尤其對地方報送已完成整治問題開展「回頭看」,核實完成情況,防止死灰復燃和弄虛作假。
生態環境部表示,在核清問題情況基礎上,將及時公開督查情況,對整治滯後、問題嚴重的地區通報批評,強化督政問責,壓實地方政府及和相關部門責任,形成嚴查嚴處、持續高壓態勢,確保水源地專項第二輪督查取得實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程會強認為,水源地督查督辦要與損害追究相結合,對於環境損害事件,不僅要追究當事單位和有關責任人行政責任,還要依法處理,對造成的經濟損失要採取生態損害賠償額方法依法追究。
根據要求,各督查組在督查過程中要通過APP詳細填報所有問題現場核查情況,上傳現場照片和有關證明材料。被督查地也可就有關問題通過APP及時報送整治相關文件和證明材料。
經濟觀察網記者了解到,督查人員手機裡都裝有一款APP,是生態環境部專門研發的「水源巡查系統」,包括水源地保護區名稱、類型以及環境問題類型、具體情況等信息及問題清單,有準確定位功能和測距功能,可極大提高督查效率。
來自河南許昌市環境監察支隊的副支隊長李聰偉,曾擔任首輪水源地督查組組長。他對經濟觀察網表示,對於審查材料部分缺失、現場核查發現的問題,我們會直截了當地提出來,基本沒有迴避。
「當地政府是否按要求制定專項行動方案和整治方案,是否有完整的專題會議紀要、現場調研督導資料以及相關基礎文件等,這些材料都將形成一套完整證據鏈。」他講道。
今年3月9日,原環保部聯合水利部印發《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方案》(下稱《方案》),對開展水源地環境問題清理整治作出全面部署。《方案》提出,2018年底前,長江經濟帶完成縣級及以上城市水源地環境問題清理整治;2019年底前,所有縣級及以上城市完成水源地環保專項整治。
今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也進一步明確工作要求,強調要限期完成縣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清理整治任務。
為督促地方落實《方案》要求,進一步解決水源地突出環境問題,依法完成水源地「劃、立、治」(保護區劃定、邊界標誌設立、違法問題清理整治)重點任務,今年5月至6月,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了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專項首輪督查。採取全覆蓋方式,在各地排查報送的3991個環境問題基礎上,新發現2260個問題,進一步核清了問題底數,建立了臺帳。
不過,目前全國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形勢依然嚴峻,一些地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不清、邊界不明、違法問題多見,環境風險隱患突出。比如首輪水源地督查就發現不少歷史遺留問題,即在劃定水源地保護區前就已存在居民小區、工業園區等。據李聰偉反映,這也是督查的重點和難點。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此前表示,在首輪水源地督查後,仍有多個輪次,按時間節點派出督查組進行「回頭看」。對於長期存在的問題,儘管不能很快解決,但都要動起來,加快推進問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