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當時全國有50多名黨員。其中,浙江籍黨員就有7名,不僅所佔比例大,而且在創立中國共產黨的各個階段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並且創造了多個建黨歷程中的「第一」。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
浙江在線記者 李鵬 首席編輯 趙潔 6月30日 發自上海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當時全國有50多名黨員。其中,浙江籍黨員就有7名。他們分別是陳望道(浙江義烏人)、沈玄廬(浙江蕭山人)、俞秀松(浙江諸暨人)、施存統( 浙江金華人)、沈雁冰(浙江桐鄉人)、邵力子(浙江紹興人)和沈澤民(浙江桐鄉人)。
浙江在線記者在採訪時了解到,浙江籍黨員不僅所佔比例大,而且在創立中國共產黨的各個階段都作出了巨大貢獻,還創造了多個建黨歷程中的「第一」。其中,有數位浙籍黨員本有機會參加一大會議,卻因為各種原因與歷史抱憾擦肩。
中共早期組織有58名成員
其中浙江人有7位
1921年元旦,一起事件在上海灘石破天驚。
當天,十多位年輕人分成幾撥,向路人散發了賀年片。這個賀年片跟以往的有些不一樣,卡片的正面印著的是「恭賀新禧」,可背面卻印著共產黨的口號「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第二天,上海人到處都在講「不得了了,共產黨來了,共產主義來了」。
復旦大學教授丁淦林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群年輕人就是陳獨秀建立的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骨幹,他們採用這種方式向民眾宣傳馬克思主義。此時,距離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還有半年時間。這群年輕人選擇在新年的第一天,用這句振奮人心的口號,給黑暗中奮鬥的人們以鼓舞。
浙江在線記者在中共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所著《浙江先進分子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一書裡找到了關於這個研究會的介紹。
1920年2月,五四運動後,陳獨秀秘密從北京遷移上海,李大釗在護送他到天津的途中,兩人商討了在中國建黨的問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從此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開始了建黨活動。
陳獨秀在上海建黨的第一步就是發起組織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員都是在五四運動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分子。先後參加這個研究會的一共有20多人,其中,浙江籍人士佔了一半以上。
實際上,這個組織對外叫「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而對內就叫「共產黨」,研究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醞釀建黨。
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遣全權代表維經斯基等人來華醞釀建黨,浙江諸暨人俞秀松就成了陳獨秀與維經斯基的主要聯絡人和助手。
兩個月後,在上海環龍路老漁陽裡2號陳獨秀的寓所裡,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上海共產黨組織成立了。
中共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曾林平表示,在一大召開以前,上海共產黨組織有黨員15人,其中浙籍知識分子就有陳望道、邵力子、俞秀松、施存統、沈雁冰、沈澤民、沈玄廬等7人,在各省市中人數名列第一。另據最新的黨史研究成果,在一大召開前,全國各地共有黨員58名,從籍貫來看,浙江有7人,僅次於湖南和湖北。
上海共產黨組織成立後,這些浙籍黨員繼續忙於建立全國性黨組織的工作,並為中共一大的舉行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共早期組織有58名成員中浙江人有7位
俞秀松「一個人承擔了上海黨組織的全部工作」
施存統和陳望道與中共一大「抱憾擦肩」
在嘉興南湖革命歷史紀念館二層的展廳中,有一張俞秀松的照片,照片上的他文質彬彬。這位出生於諸暨的年輕人,不僅是陳獨秀的得力助手,還是當時上海共產黨組織的最年輕成員。
據《中國共產黨浙江歷史》一書記載,上海黨組織成立後,陳獨秀不久就被委派負責除上海以外的全國4個大城市的建黨工作,其他的成員也都分赴外地和海外建黨,因此俞秀松「作為上海黨的領導成員之一」,在一段時間內「實際上一個人承擔了上海黨組織的全部工作」。
此外,金華人施存統在1920年6月乘船赴日本後,陳獨秀又指定施存統為旅日共產黨組織的負責人。蕭山人沈玄廬還參與了廣州共產黨組織的建黨工作。
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在即。各地黨組織在接到上海方面的開會通知後,都推選了出席會議的代表,後來出席會議的代表一共有13人。
那麼,為什麼浙江籍先進知識分子為建黨做出了重要貢獻,卻沒有人參加一大呢?
中共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曾林平曾撰文專門分析。當時,在一大召開前,先後參加上海、廣州、旅日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浙江先進分子共7人:俞秀松、施存統、陳望道、邵力子、沈玄廬、沈雁冰、沈澤民。
這7人中,俞秀松正在蘇俄出席青年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沈玄廬正在蕭山發動農民運動;沈雁冰和沈澤民在1921年上半年才加入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邵力子加入黨組織後,由於特殊身份,本來就很少參加黨組織活動,加上工作繁忙,沒能參加一大。
除了上述5人外,施存統和陳望道本來是有機會參加中共一大的。施存統作為旅日黨組織負責人,完全有資格出席一大,但由於他當時正忙於考試,另一方面周佛海已多年沒有回國,他就把出席中共一大的機會讓給了周佛海。也有一種說法是,施存統是因為與日本社會主義者接觸,被日本警方嚴密監視,導致無法脫身,只能派周佛海出席一大。
陳望道是上海黨組織的負責人之一,也曾被推選為上海黨組織的一大代表,但因為對陳獨秀的個性和作風不太認同,而最終沒有出席。
1920年9月版的《共產黨宣言》(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藏一級文物)
浙籍黨員創造建黨歷程中多個「第一」
他們的貢獻不能被忘記
在整個建黨歷程中,浙江籍黨員先進分子還創造了多個「第一」。
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中,記者看到一本1920年9月版的《共產黨宣言》,這是國內第一個中文譯本,它的翻譯者就是義烏人陳望道。在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裡,還專門展出了他在義烏分水塘村一間破舊柴草棚中艱苦翻譯的情景。
蕭山衙前鎮是中共早期黨組織成員沈玄廬的家鄉,現在有一座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發生在1921年4月的衙前農民運動開創了中國現代史上農民運動的先河,這也是中共領導的第一次農民運動,它的發動者就是沈玄廬。
在上海共產黨組織建立後,作為組織最年輕成員的俞秀松,被委派負責組建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工作,並擔任書記,他也是中國第一個團組織(臨時團中央)的書記。
此外,據嘉興市檔案局的資料,桐鄉烏鎮人沈雁冰和沈澤民還是中共黨內最早的兄弟黨員。在黨的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兄弟黨員,比如毛澤東、毛澤民和毛澤覃,陳延年和陳喬年,但沈雁冰和沈澤民是最早的兄弟黨員,他們的入黨時間分別是1920年10月和1921年初。
最後,金華人施存統還是旅日中共發起組的創立者,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正式開幕,施存統當選為團中央第一任書記。
中共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在《浙江先進分子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一書序論中表示,浙江先進分子對創建中國共產黨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愛國運動,從馬克思主義傳播到發動工農運動,從創建黨的早期組織到中共一大召開,幾乎在每一個重要的階段和時刻,浙江先進分子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們為創建中國共產黨所做的貢獻,是浙江人民的光榮與驕傲,也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值此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之際,他們的貢獻更不能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