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少年,童年時總因說話比別人慢而被嘲笑,但他12歲時在家庭教師的鼓勵下愛上了幾何,17歲自學完微積分後對經典理論產生了懷疑。他就是愛因斯坦。
有一位少年,13歲時總因作業不整潔被老師認為無可救藥。1年後,數學老師發現了他的才華,幫他重建自信,17歲時考入牛津攻讀自然科學。他就是霍金。
還有一位少年,11歲即表現出對於天文學的興趣,並受到父親好友的鼓勵,開始鑽研天體力學。他16歲時就發表了2篇天體力學論文,只用了5年便在23歲獲得博士學位。他就是德國物理學家、德國科學院院士——卡爾·史瓦西。
這些科學家的少年時期,都曾被「科學點亮」,指引他們走上了探索未知之路;而這曾經的3位少年,又都相繼投身於天體物理,「點亮」了黑洞的模樣。
史瓦西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史瓦西半徑」,揭示了黑洞理論存在的可能:當一個恆星發生塌縮,收縮至史瓦西半徑後,該恆星將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變成黑洞。
但遺憾的是,當時的所有人都不相信黑洞的存在。前後一百餘年,2019年人類終於拍攝到了黑洞的第一張照片。
2020年1月12日,我們將在清華大學舉辦這樣一場活動——2020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邀請你來清華大學,對話頂尖科學家。當然,我們更希望通過這場活動,讓來參會的少年們能在科學小會被「點亮」,並期待他們也能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點亮」人類的未來。
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
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
2020年1月12日 14:30-17:00
邀請你前來!
(贏門票!請看到文末!)
為了讓更有趣的科學成為中國青少年的新時尚,這場活動將邀請全球頂尖科學家為孩子們講科學。
同時,今年這場活動為青少年和家長定製了「親子專場」,邀請您和家人朋友一起走進百年清華園,對話科學家。
活動屆時將進行網絡直播。當然,如果您和孩子想來清華大學對話頂尖科學家,請點擊閱讀原文,玩遊戲,搶門票!
2020科學小會精彩看點
1
由120萬青少年票選
Science期刊全球編輯聯手打造的
科學看點榜單
為了解中國青少年最關心的科學問題,騰訊連續兩年聯手國際頂尖科學期刊 Science ,發起由120萬青少年參與的科學興趣大調查,推出全球唯一一個面向青少年的科學看點榜單,並在清華大學活動現場首發。
這120萬青少年中也有來自偏遠山區孩子們的聲音。為點燃鄉村孩子的科學火苗,今年9月,科學小會與中國科學技術館一路開著「科普大篷車」下鄉,深入雲南、四川、甘肅等地的多所山區學校,只為聽見孩子們的聲音。
2
走進清華重點實驗室
1V1單挑科學家
小會開始前,我們將帶領一隊好奇少年,在清華園開啟科學探索活動:不僅可以1V1挑戰8位頂尖科學大咖,面對面發問;還將走進清華大學實驗室,在導師的帶領下,零距離直擊科學前沿。
3
8位全球頂尖科學大咖同臺
首次上演趣味科學脫口秀
科學家們將在現場發起科學大競猜,通關成功的家長和孩子可獲得為大家準備的「科學全家桶」!
8位嘉賓陣容
1. 操刀全球年度科學突破的主編大人
頂尖科學期刊 Science 每年評選的十大科學突破,是眾多科學愛好者翹首以盼的「科學吃瓜」,這背後的操刀者,就是Tim。從哈佛英美文學系畢業後,他跨界科學開啟斜杠人生,先後在國際頂尖雜誌National Geography、Nature、Science 擔任過主編。作為科學小會的老朋友,Tim將分享120萬人參與的年度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背後的有趣故事,並分析科學突破加速背後的推動力。
2. 黑洞攝影師:《星際迷航》粉絲的宇宙探索
2019年4月10日,全球首張黑洞照片刷爆全網,在廣義相對論提出黑洞存在可能性的104年後,人類終於第一次「看見」了黑洞的真實面貌。而這張照片正是由Avery及他所在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 The Event HorizonTelescope)團隊所拍攝。
作為EHT項目主要負責人之一,Avery從小就有一個銀河宇宙探險的夢:「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喜歡《星際迷航》,他們可以飛去遙遠的目的地,拓開未知的邊界。在我心裡,我就是一個探索者。」
3. 如何捕獵「看不見」的超大質量黑洞?
2019年,看不見的「黑洞」迎來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從4月首張黑洞照片發布,到11月中國天文學家劉繼峰及其團隊捕獵到的「黑洞之王」——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LB-1,在不斷揭開黑洞的神秘面紗,也在不斷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2010年科研事業蒸蒸日上的劉繼峰,從哈佛大學毅然辭職回國,投身於中國天文事業。2013年的科學研究成果被《自然》列為新聞頭條,並譽為「摘取了這個領域的聖杯」。今年,因他在恆星質量黑洞的發現和測量方面的成績,榮獲2019科學探索獎。想知道他對黑洞下一步的搜獵計劃是什麼嗎?
4. 冷凍電鏡下的奧妙人生
300多年前,人類首次用光學透鏡窺探到了「細胞級」的微觀世界。300年後,人類在傳統透射電子顯微鏡之上發明了冷凍電鏡,實現了生物分子「近原子級」的解析度,讓人類終於可以一窺究竟生物分子是如何執行其功能。中國擁有世界最大冷凍電鏡研究中心,背後的建設主導者就是王宏偉。
他放棄耶魯教職選擇回清華任教,十年中,他見證了冷凍電鏡這個領域從小眾走向主流,和一代科學家努力締造了中國殿堂級冷凍電鏡研究基地。從一篇又一篇高影響力的學術期刊論文發表的科研攻堅,到與學生們亦師亦友的學術傳承,王宏偉以兼收並蓄的風格不斷探索生命科學的神奇奧妙,他眼中被冷凍電鏡放大幾十萬倍的奧妙世界有何驚奇?
5. 創辦另類「諾貝爾獎」的科學幽默大師
因發現澳洲袋熊方塊形便便背後「天賦異稟」的特殊腸道構造,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探討披薩和癌症間的可能性,而被授予「諾貝爾醫學獎」.....等等?為什麼這些「諾貝爾獎」的畫風有些搞笑?這些傑作都來自Marc Abraham創辦了29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Marc始終以老頑童的態度對待科學,相信在無數捧腹大笑而又發人深思的發現背後,都有一個簡單初心:科學,也可以存在一些看似荒謬的問題。他將在活動現場趣味解讀自然界中的「迷惑物理現象」。
6. 用量子計算機幫我們探索自然
量子計算被視為加速人類計算能力的重要入口,量子科學領域的突破進展,會給雲計算、AI、藥物,材料研發等多個關鍵領域帶來顛覆性革新。
曾求學復旦、清華,博士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系,師從姚期智,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做科研近十年,擔任理論計算機和量子科學領域國際頂尖學術會議程序委員會成員和期刊編委。他從學界轉身業界,作為騰訊極少數的傑出科學家之一,從無到有建設量子實驗室,開始量子算法、量子AI、藥物研發及科學計算平臺等項目。「不掀起水花,但要追逐亮光」。當別人在預測未來時,張勝譽帶領騰訊量子計算團隊致力於通過科學研究來創造未來。
7. 中國青少年喜愛的化學爺爺
氫氣被點燃時是什麼樣子?為什麼同是透明液體,倒一起後竟秒變七彩彩虹?以上看似簡單,但卻暗含小心機的化學實驗,是北京化工大學特聘外籍教授戴偉博士(David G. Evans)堅持了近20年的一項事業——快樂化學科普。
平易近人的背後,戴維博士來頭可十分硬核——身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博士畢業於牛津後,在英國埃克斯特大學擔任教職。但上世紀八十年代來中國的一次旅行經歷讓他毅然辭去英國教職,帶著一本英漢詞典北漂20年。多年來他奔波於中國各個城市和鄉村,科普實驗上到央視,下到偏遠山區,還開上直播,成為快手上學歷最高科普網紅,想聽聽他分享化學的快樂因子是啥嗎?
8. 「嫦娥之父」: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
46億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初生地球,那些被拋進太空的大量碎片在時間的長河中形成了一顆環地衛星,那就是月球雛形,地月之間的「血脈相連」,也恰似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專家歐陽自遠的人生軌跡。
從一名「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的地質工作者,到一位「仰望星空」領導中國探月工程的首席專家,60載胼手胝足的一線科研,讓他一路見證了國家百廢待興重整山河的復興之夢,也見證了中國探月工程的從無到有,凝結了幾代人心血的探月工程的「探、登、駐」「繞、落、回」背後是怎樣的堅持不懈,拼搏不止的科學家精神?
少年時代埋藏的一顆科學種子,
會長成怎樣的參天大樹?
來科學小會,你就會知道。
快點擊「閱讀原文」做遊戲
玩科學,贏門票!
李景虹:當好科研「領路羊」
漫天飛雪,許下你與清華的一個心願
點擊查看��
文字素材 | 科學小會
圖片 | 科學小會 苑潔
原標題:《邀你來清華!青少年科學小會亮點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