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就可以搜到非常多的教學資料,為什麼還要有大學的這麼一種形式?為什麼要大家花費這麼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到一個物理位置一起學習呢?我個人覺得,大學的意義,學知識是一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
蔣德啟,財能書院創始會員、北京速途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FO兼董事會秘書。管理學博士,中國註冊會計師、中國註冊資產評估師、高級會計師。曾任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 副教授及碩士研究生導師、兩家公司財務負責人和董事會秘書,主編和參編專著與 教材8部,發表論文20餘篇。
原創:蔣德啟
編輯:和斌斌 錢昕
配圖:Pexels
來源:財小小(ID:caixiaoxiao2019)
財小小推薦:
會計學科,向來是高考志願填報中的熱門專業,也是各個高校錄取分數較高的專業。
根據統計數據,2018年全國的會計類專業招生人數近26萬,其中本科生13.5萬,專科生12.4萬。這麼算下來,目前國內會計類的在校生近100萬人,這是個極其龐大的群體。
如何規劃自己的本科階段學習,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是每一個財會專業學生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我叫蔣德啟,曾經在一所211大學的會計系教了20多年的書,講高級財務會計會計學企業財務分析,企業會計準則等等。2011年的時候機緣巧合,非常喜歡教書的我離開了喜歡的講臺,到企業擔任財務負責人。目前在速途網絡擔任CFO兼董事會秘書。
目前國內大學會計類專業的大致設置有三類: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有些學校也開設了會計信息管理、註冊會計師專門化、資產評估等等專業,但並非主流。
據我所知,很多會計類在校生心存一種困惑,總覺得老師講的課太過理論化,擔心自己所學的知識會和將來的實際工作脫節,也有人抱怨學校或老師提供的實踐機會太少。同學們對實踐技能的要求和渴望和這種焦慮都可以理解,宋代的詩人陸遊不是說過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何況會計類的專業是個應用型的專業呢。
大學期間,專業課該怎麼學?
目前會計類專業設置的課程基本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專業基礎課。一般叫「會計學基礎」,有的學校叫「會計學原理」,有的學校叫「初級會計學」,這門課主要講會計的一些基本方法。接下來是專業必修課,包括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學、成本會計等,這種專業核心課,學校之間可能有一些小差異。第三類是專業選修課,各院校之間的差別相對大一點,大致包括雙語的國際會計課、財務分析、資產評估、計算機會計、金融企業會計、稅務會計等。專業課總共約800課時,在整個大學期間大致佔1/3。
我說幾點建議。
第一,大學期間要儘可能的培養一些實踐技能。前提是,要有最基本的學習態度。如果在校期間整天忙於社會實踐而荒廢整個大學課程的學習,我個人認為這種態度非常不可取。為什麼呢?任何一個學科都有一套自己的學科體系,會計學科也不例外。大學階段學習的重要特點就是具有理論性、通識性和系統性,以此幫助大家建構起對一門學科的基本知識體系。上大學是我們系統學習專業知識的開始,大學期間,首先要把專業的基礎知識扎紮實實的學清楚、學明白。宋代的哲學家朱熹有句詩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活水就是大家在校期間扎紮實實學習的理論。不要把理論學習當作實踐技能培養的對立面,而要明白大學階段的學習理論的重要性。
第二,怎麼學?會計專業課上,老師會大量地講會計分錄,很多同學可能覺得會計分錄學會就行了。其實會計這門學科是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有機交叉和結合,一個事項發生以後,會計分錄究竟怎麼做,僅僅是基於一定邏輯的結果。我建議大家在學習過程中不要僅僅背簡單的分錄或公式,一定要弄明白它背後的邏輯,這樣一來,會計分錄怎麼變都很容易搞清楚。
這些年國際和國內的會計準則變化都比較大,舉個例子,在「無形資產」這一章,專門有一部分講研發費用的會計處理問題。由於研發費用投入的風險程度比較大,如果投入以後什麼也沒有,把研發投入確認為一項資產確實不太客觀,所以最初研發費用基本上都進行費用化處理,使用的會計科目就是管理費用。這麼處理的基本後果就是,很多企業尤其是創業型、研發類的企業,其會計報表特別是利潤表會特別難看,因為投入的研發費用全部計入費用導致企業的利潤很少,甚至虧損。這極有可能抑制企業的所有者進行研發投入的衝動。2006年,國家在頒布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時提出,研發費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資本化。研究費用全部費用化,開發費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資本化,這和鼓勵企業創新的社會背景是有關聯的。
在企業併購的過程中,假設我購買一家企業,企業的帳面淨資產1個億,購買價是1.5億。大家都清楚,超過一個億的這5000萬的部分,一般就記為商譽,但在會計準則裡明確,如果在併購的過程中,專利、商標、著作權等這些可辨認被併購企業的無形資產經評估後價值4000萬,併購過程中你支付了1.5億,企業帳面淨資產是1個億,那麼這家企業確認商譽的價值僅僅是1000萬。企業研發費用的會計處理本身並不複雜,會計分錄也好記,如果你能了解背後的邏輯,你就更好理解會計處理是怎麼回事,以後即使會計準則發生新的變化,也很好學習和理解。
會計類的課程,第一門專業課是初級會計學,一般是大二上。我當時學這門課學的雲山霧罩,借什麼貸什麼直到課程結束也沒明白,當時期末考試考了60多分。在大學任教以後我也在反思,我覺得這門課講的僅僅是一些會計循環,或者說與會計循環相關的內容,講的都是一些會計方法。但這門課在大部分學校中被設置為50課時左右,這種課時設置導致這門課在講方法時要涉及到很多具體處理的內容。
大家第一次接觸這門課時,可能大家對於怎麼樣做會計分錄怎麼樣記帳就很難理解。我個人覺得這門課需要在大學的課程安排上做一些調整,可以考慮適當壓縮課程內容,當然這僅僅我是一家之言。如果課程設置不變,當你在學初級會計學時有些東西沒明白也不要著急,因為好多東西在以後的中級財務會計甚至高級財務會計課程中還會繼續講。
大學期間怎麼培養實踐技能?
培養實踐技能,首先要建立在學習好理論專業課的基礎之上。如果你專業學得不錯了,同時也考慮到以後的就業和融入社會,可以去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培養實踐技能分為幾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結合案例去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會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幾乎所有的會計業務都可以從真實的企業中找到案例,例如大家很容易找到的上市公司的財報等公開數據,以及一些專業的企業研究案例。此外你也可以通過企業網站或公開的一些媒體找到例子來看一看。這種方式能有效促進理論學習。但不要對案例抱過高的期望,畢竟案例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包含真實的環境中所有的參數。案例教學的核心目的是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好理論知識,同時有所啟發,不要希望一個案例能幫你完成完整的實踐技能的培養。
第二個層次,儘量找一些實習機會,進入真實的經濟環境中去學習。企業也好,行政事業單位也好,財務部門都是相對敏感的部門,出於信息安全的考慮,即使接納你去實習,很多企業也可能更多的是讓實習生做複印文件、裝訂憑證之類的各種打雜工作,並不能充分接觸到基礎的財務工作。所以,建議大家有機會的話最好去會計師事務所實習。因為會計事務所年末年初一般都比較忙,也會招一些實習生,如果你有機會進入一家企業進行審計,就能非常完整的接觸到企業的會計資料和實際情況,這對實踐技能的培養非常有幫助。
第三個層次,如果找不到企業實習的機會,可以參加一些機構組織的訓練營,這種方式能用較短時間營造一個相對真實的業務環境,讓你基本了解到企業實際的運營狀況,相對而言可能比實習培養實踐技能的效率更高。回到最初的建議,我還是那句話,實踐技能的培養很重要,但打好理論學習的基礎最重要。
現場學習很重要!
在目前這種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環境下,如果只為了單純的學知識,物理位置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上網就可以搜到非常多的教學資料,為什麼還要有大學的這麼一種形式?為什麼要大家花費這麼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到一個物理位置一起學習呢?我個人覺得,大學的意義,學知識是一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大學就像一個大觀園,一群同齡人共同學習,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有非常好的學習氛圍。大學畢業後,除非你讀全日制研究生,工作以後學習的機會或氛圍基本上就沒有了。同學們一定要珍惜大學四年的現場學習機會——大家注意,我強調的是現場。
在現場學習的氛圍之下,希望大家踏踏實實學習好理論課程,在紮實學習好理論課程的基礎之上,儘可能找機會培養實踐技能。李苦禪也說過一句話,「鳥欲高飛先展翅,人求上進先讀書」。一定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態度。不要指望大學四年的學習就夠了,特別是在會計專業,持續終生的學習很重要。學著學著你就發現,過去學的那一點知識已經落伍了,這很正常。
大家工作以後,有了實踐經驗和技能,反過頭來學習理論知識,感覺是大不一樣的,那時就會更深的體會到理論學習與實踐技怎樣互相促進。大學期間實踐技能的培養為輔,理論學習是主;工作以後,實踐技能的培養是主,理論學習是輔。不論誰主誰輔,兩者都會一直相輔相成。實踐技能的提高和理論素養的提高,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