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頒獎典禮在一周前還是如期開幕了,對於金馬獎執委會來說,算是喜憂參半吧。喜的是在李安導演的領導下,不但破格邀請了6位日本導演來填補影片作品缺失的空缺,順便也把日本著名企業全家FamilyMart拉來成為了金馬獎的贊助商,同時「快餐巨頭」麥當勞也加入了贊助商行業。憂的是收視率大幅度「跳水」,觀看人次最少少了281.9萬,可嘆的是「綠媒」卻稱「金馬 受金雞拖累了」。
金馬獎作為華語電影「三金」之一的獎項,在2018年55屆金馬獎之前相對於金雞百花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來說,一直被廣大電影人認為是更純粹的電影獎項。也正是如此,所以早已在國際電影圈功成名就,捧得過三尊奧斯卡小金人的李安導演也才會願意從張艾嘉手中接過「金馬獎執委會主席」這支接力棒。
不得不說的是,55屆金馬獎在李安導演的組織下的確算得上是「兩岸三地,星光璀璨」。當然也更讓熱愛華語電影的影迷們看到了內地電影的實力。張藝謀導演的《影》就囊括了「最佳導演、最佳視覺效果、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四大獎項,還有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也獲得了「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導演、最佳原著劇本。」除此之外彭昱暢的《大象席地而坐》和湯唯《地球最後的夜晚》也獲得了獎項,可以這樣說,內地電影佔據了近半獎項。
其實這些年內地電影人在金馬獎上交出好成績已經被影迷習以為常,再從前兩年來說,2016年金馬獎上大獎全被內地電影人拿了。最佳導演獎是拍《我不是潘金蓮》的馮小剛,最佳男主角是拍《不出問題的問題》的範偉,最佳女主角則是結出了「雙黃蛋」,被拍《七月與安生》的周冬雨和馬思純拿了。由此可見,離開了內地電影和電影人的金馬獎「含金量」成色是成問題的。
要不是被那位拍紀錄片的女導演在獲獎宣言時來了一次「現場車禍」,今年的金馬獎應該更加星光燦爛,在去年李安無奈的臉上其實已經可以預測到今年的將面臨的「尷尬」了。去年獲獎最多的張藝謀拍的《一秒鐘》入圍了柏林電影節,去年擔任金馬獎評委會主席的鞏俐主演的《蘭心大戲院》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還有香港的諸多好影片也都沒有參加金馬獎影展,內地電影人是一個沒去參加的,香港電影人中,成龍大哥、古天樂、劉德華、張家輝、梁家輝等也紛紛聲明不參加金馬獎典禮……。
沒有了內地電影人和香港大咖明星參加的金馬獎顯然失去了不少商業價值,贊助商中OPPO、瑪莎拉蒂、伯爵等也紛紛終止了贊助,這對於金馬獎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的。然而正如開始時說的一樣,作為曾經是華語電影最純粹的金馬獎還是如期進行了。李安畢竟是執委會主席,還是一口氣拉來了不少好萊塢大牌,和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電影人。
隨著金馬獎頒獎典禮越來越近,網友和影迷們對金馬獎的議論也越來越多。不少作品獲獎的電影人也聲明不出席典禮,甚至連著名主持人都難以找到的情況下。只有朱延平和89歲的老導演李行還很自信地認為已經辦了半個多世紀的金馬獎不可能「走下坡路」。然而在金馬獎紅毯時看到「頹勢」的李行滿臉鐵青一言不發,而朱延平也只能一臉尬笑。
金馬獎畢竟曾經是讓其他「二金」望其項背的,商業價值再怎麼說也還有一些。於是在頒獎典禮上,還是出現了不少贊助商。新增加的贊助商中除了日本的全家FamilyMart外,最被大眾熟知的就是赫赫有名麥當勞了。有網友說到:「瑪莎拉蒂咋們買不起也談不了什麼抵制,麥當勞怎麼也不會看看這是什麼勢頭還瞎摻和。」
然而有了贊助商卻少了很多優秀的華語電影作品,據相關媒體統計這次金馬獎頒獎典禮電視收視平均收視僅有2.21,收視人次較2018年相比,至少少了281.9人次觀看。就連現場粉絲參加的人數都顯得「冷落悽涼」。「綠媒」們不斷用「雪崩」、「跳水」等詞彙來形容這次金馬獎,也不斷說受到了「金雞獎拖累」。
如今再來看看去年李安接受採訪時的無奈:「本來挺好的一個事情,那人要在臺上講什麼就講什麼……對呀,我也是沒有辦法,我儘量做好主人啦……。」今年的金馬獎黯淡,其實也是華語電影的「不幸」,金馬獎要如何才能走出困頓,李安要怎麼樣才能重新恢復金馬獎的榮耀?評論區一起聊聊吧。
原創作品,喜歡請關注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