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通訊員 楊凱婷
發亮的皮毛、圓圓的眼睛……憨態可掬的水獺日前趁著夜色「打卡」市中心區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這是繼2010年國際自然觀察網站iNaturalist在深圳記錄了水獺影像後,時隔10年後「重現」。
紅外相機捕捉到的圖片(圖片來源於紅樹林基金會)
10月29日,紅樹林基金會「守護深圳灣」項目官員戎燦中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10月25日凌晨4時,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紅外相機拍攝到疑似水獺的圖片及視頻,後經專家影像分析和現場痕跡採集,確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NT)的歐亞水獺。
水獺排洩物證明「夥食」不錯
當時,公園的紅外相機拍攝到了一段10秒視頻和一張清晰度有限的照片,植物掩映間一隻小動物在混凝土臺上不斷搜索,一雙小眼睛閃閃發光。這已讓紅樹林基金會工作群炸開了鍋,一位專家從小動物的腦袋推斷這是一隻水獺。「一看尾形、二看後足、三看大小。你們最好再去現場搜尋一下腳印,若後足有拖跟印,一定是!」一位資深老研究員也興奮不已。
同時間,視頻和照片通過網際網路廣泛傳播,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消息一份份地匯入工作群,這些專家通過體態、體型等各種特徵,不約而同地認為這是一隻水獺。
儘管現有的各種資料和專家判斷,都能證明紅外相機所拍到的是水獺。但戎燦中決定還是「眼見為實」,一定要到現場一趟,搜索這隻小動物可能留下的一點點痕跡。
「案發現場」在公園南區、一根橫在棧道下的支撐梁,表面歷經雨打風吹和潮水漫浸而變得粗糙,有些許青苔附著,周圍的紅樹隨風輕輕晃動,欲語還休。
水獺的排洩物(圖片來源於紅樹林基金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戎燦中在支撐梁上發現了7坨小動物的排洩物。他掏出生態監測尺放在邊上作為參照,拍下視頻和照片,然後小心翼翼地用鑷子將7坨排洩物全部裝進樣品袋。「聞起來有股新鮮的魚腥味,非常健康。這下穩了!」戎燦中表示,這代表了這裡「夥食」不錯。
水獺身影再現是水體治理成果的體現
據了解,水獺是食肉目鼬科水獺亞科動物的統稱,全球現存共7屬13種。在中國有3種水獺,分別是歐亞水獺、亞洲小爪水獺以及江獺,其中分布最廣泛的是歐亞水獺。此次出現的正是歐亞水獺。
年保玉則拍攝到的水獺幼崽 / 圖源自《2019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
由於水獺擁有光滑緊緻的皮毛,讓它在上世紀被大量捕殺,據記載,僅上世紀50年代,廣東水獺皮張收購量佔據了全國三分之一。進入21世紀後,植被破壞、水體汙染、過度捕撈等造成棲息地喪失,成為影響水獺生存的又一重大因素,最終導致水獺種群急劇萎縮。
來自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編輯組 / 2019年12月 / 中國北京
2019年發表的《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指出,2000年後整個珠江口,只有珠海,澳門和香港有水獺記錄。深圳早前的記錄要追溯到1997至1998年在內伶仃島上的獸類調查,以及2010年在國際自然觀察網站iNaturalist上記錄的水獺影像。深圳水獺的身影至少「消失」了10年。
戎燦中表示,這是2017年和2020年相繼記錄到豹貓、小靈貓後,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又一次重要的哺乳類物種信息記錄。水獺是淡水生態系統的頂級捕食者,被認為是淡水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也是區域河流和溼地等水生環境的旗艦物種。水獺的存在通常意味著這是一個完整而健康的溼地生態系統,體現了該區域重要的生態地位和價值。「此次在福田區中心區記錄到水獺,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圳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效,特別是水體治理工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