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鹽的概念:由金屬陽離子(或NH4+)和酸根陰離子組成的化合物;或者能解離出金屬離子(或NH4+)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
2、常見的鹽:
3、粗鹽提純——去除不溶性雜質,得到的精鹽中還含有氯化鎂、氯化鈣等可溶性雜質。
(1)實驗步驟:研磨、溶解、過濾、蒸發
(2)實驗儀器:
4、碳酸鈉、碳酸氫鈉、碳酸鈣的化學性質
1)、碳酸鈣的化學性質:
與酸的反應:2HCl + CaCO3= CaCl2+ H2O + CO2
高溫分解:CaCO3
CaO + CO2
2)、碳酸鈉的化學性質:(這兩個反應可用於檢驗NaOH是否變)
與酸的反應: 2HCl + Na2CO3= 2NaCl + H2O + CO2
與鹼溶液的反應;Ca(OH)2+ Na2CO3= CaCO3 + 2NaOH
3)、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與酸的反應;
HCl + NaHCO3= NaCl + H2O + CO2
4)、檢驗溶液中存在CO32-的方法:
取樣少許與試管中,加入稀HCl,若有無色氣泡產生,然後將該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則證明存在CO32-
2HCl + CaCO3= CaCl2+ H2O + CO2
Ca(OH)2+ CO2==== CaCO3+ H2O
加入石灰水或Ba(OH)2溶液,若溶液變渾濁,然後加入稀鹽酸渾濁消失,則存在CO32-Ca(OH)2+Na2CO3=CaCO3+2NaOH
2HCl +CaCO3= CaCl2+ H2O+CO2
加入CaCl2或Ca(NO3)2溶液,若液體變渾濁,則有存在CO32-
CaCl2+ Na2CO3= CaCO3+2NaCl
Ca(NO3)2+ Na2CO3= CaCO3+2Na(NO3)2
5、鹽的性質
(1)鹽的溶解性
鉀鈉銨硝全可溶,碳酸鋇鈣銀不溶;
硫酸鋇和氯化銀,不溶水來不溶酸;
鎂鋁亞鐵和鐵銅,五鹼均不溶於水;
氫氧化鈣硫酸鈣,微溶於水要記牢。
(2)鹽的化學性質
鹽(可溶)+ 金屬1 金屬2 + 新鹽(金屬1比金屬2活潑,K、Ca、Na除外)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Fe + CuSO4== Cu + FeSO4 (「古代溼法煉銅」原理)
2Al + 3CuSO4= Al2(SO4)3+ 3Cu
Cu + 2AgNO3= Cu(NO3)2+ 2Ag
鹽 + 酸 新鹽 + 新酸(滿足複分解反應的條件)反應類型:複分解反應
H2SO4+ BaCl2=BaSO4+ 2HCl(注BaSO4沉澱:白色,不溶於稀硝酸)
2HCl + Na2CO3= 2NaCl + CO2+ H2O
2HCl + CaCO3= CO2+ CaCl2+ H2O
HCl + NaHCO3= H2O + NaCl +CO2
HCl + AgNO3= HNO3+ AgCl (注AgCl沉澱:白色,不溶於稀硝酸)
鹽 + 鹼 新鹽 + 新鹼(反應物需都可溶,且滿足複分解反應的條件)
反應類型:複分解反應
2NaOH + CuSO4= Cu(OH)2 + Na2SO4現象:出現藍色沉澱
(註:CuSO4溶液:藍色 Cu(OH)2沉澱:藍色)
3NaOH + FeCl3= Fe(OH)3 + 3NaCl 現象:出現紅褐色沉澱
(註:FeCl3溶液:黃色 Fe(OH)3沉澱:紅褐色)
Ca(OH)2+ Na2CO3= CaCO3 + 2NaOH 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鹽 + 鹽 兩種新鹽(反應物需都可溶,且滿足複分解反應的條件)
反應類型:複分解反應
NaCl + AgNO3= AgCl + NaNO3 現象:出現白色沉澱
Na2SO4+ BaCl2= BaSO4+ 2NaCl 現象:出現白色沉澱
6、複分解反應
概念: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
特點:首尾相交換,各元素的化合價不變
條件:生成物:有沉澱或有氣體或有水生成時,複分解反應才可以發生.
反應物:有酸酸必溶,無酸鹼鹽溶
由於初中常見的酸是可溶性的,因此:
金屬氧化物 + 酸 鹽 + 水
這三種複分解反應一定能發生
鹼 + 酸 鹽 + 水
RHCO3/RCO3+ 酸 另一種鹽 + CO2+ H2O
7、常見離子共存與檢驗
若離子之間發生離子反應,離子間便不能在溶液共存:
(1)生成沉澱物:Cl-與Ag+、 Ba2+與SO42-、OH-與Cu2+、Fe3+
(2)生成氣體:OH-與NH4+ 、H+和CO32-
(3)生成水
此外要注意:題目要求的在酸性溶液還是鹼性溶液、或者溶液是無色還是有色
常見的有色離子:Fe3+黃色、Fe2+淺綠色、Cu2+藍色、MnO4-紫色
8、除雜
遵循的原則:不增、不減、簡便、易分
物理方法:利用物質的溶解性、磁性、沸點等物理性質的差異分離
Eg:鐵粉和碳粉 BaSO4和NaOH粉末
化學方法:化氣法:像混合物中加入某種試劑,使混合物中的雜質變為氣體逸出
Eg:NaCl中混有少量Na2CO3雜質
方法:加入HCl Na2CO3+HCl=NaCl+H2O+CO2
沉澱法:向混合物中加入某種試劑,使該試劑與雜質放映轉化成沉澱,再經過慮除掉沉澱,以除雜質
Eg:NaCl中混有少量NaSO4雜質
方法:加入BaCl,過濾除去雜質 NaSO4=BaSO4+NaCl
加熱高溫法:熱高溫混合物是雜質變為氣體除去
Eg:CaO中混有CaCO3雜質
方法:高溫加熱 CaCO3CaO + CO2
溶解法:向混合物中加入某種試劑,使雜質與試劑反應而被溶解掉,以除去雜質
Eg:Cu中混有少量CuO雜質
方法:加入稀HCl,再經過過濾而除去 CuO+HCl=CuCl2+ H2O
置換法:向混合物中加入一種單質,是單質與雜質反應,而被除去
Eg:FeSO4中混有少量CuSO4雜質
方法:向其加入足量的鐵粉 Fe+ CuSO4=Cu+FeSO4
吸收法:將氣體混合物通過洗氣裝置,雜質被洗氣裝置的試劑吸收而除去
Eg:CO中混有少量CO2
方法:將混合氣體通過盛有足量的NaOH溶液的洗氣裝置 2NaOH+CO2=Na2CO3+H2O
9、化肥
農家肥料:營養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價廉、能改良土壤結構
化學肥料:(氮肥、鉀肥、磷肥)
氮肥
(1)、作用:促進植物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促葉)。
(2)、缺氮:葉黃
(3)、常用氮肥:
(4)、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將氮氣轉化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鉀肥 :
作用:促使作物生長健壯、莖杆粗硬,抗倒伏(壯稈)。
缺鉀:葉尖發黃
KCl: 比較常用
常用鉀肥 草木灰:農村最常用鉀肥(主要成分為K2CO3), 呈鹼性
K2SO4:長期使用會使土壤酸化、板結
磷肥:
作用:促進植物根系發達,穗粒增多,飽滿(催果),抗旱抗寒促進作物提早成熟
缺磷:生長遲緩,產量降低,根系不發達
常用磷肥 磷礦粉 Ca3(PO4)2
複合肥:
含N、P、K中的兩種或三種
KNO3
NH4H2PO4 不能與鹼性物質混合施用
(NH4) 2HPO4
氮、磷、鉀三種化肥的區別方法
化肥與環境
(1)土壤汙染:重金屬元素、有毒有機物、放射性物質
(2)大氣汙染:NO2、NH3、H2S、 SO2
(3)引起水體汙染 :N、P過多,導致水體富營養化,赤潮、水華等現象
聲明:本文綜合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