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寫過《開箱|這幾年給孩子入的適合數學啟蒙的好書(練習書)》,以及《適合孩子數學啟蒙的那些好書(繪本篇)》,分享了許多好書。
在「繪本篇」中,我介紹了10套,能讓孩子在故事中啟蒙數學思維的好書,尤其最後一套Young Math Books系列,非常有名,知識縱深能從學齡前跨越到初中(5~14)。
當時篇幅有限,沒能詳細介紹。今年果果五歲多的果果知識儲備差不多了,終於能開始講了。所以今天和大家好好聊聊,我帶果果看這套書的感受,以及怎麼給孩子講比較好。
在童書中,Young Math Books系列的歷史算悠久了。算起來,它誕生於美國和前蘇聯冷戰時期。
當時蘇聯先於美國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Sputnik 1)。美國失敗了兩次,如芒在背。為了提高太空人才儲備,培育最優秀的新一代工程師,美國在教育上開始了新數學(New Mathematics)運動。
教育界專門邀請18位數學家,從各自最擅長的數學領域,聯合凱迪克大獎得主等插畫家,創作出一套針對兒童的數學圖畫書,這就是Young Math Books系列。
作者裡有熟悉的 Franklyn M. Branley,David A. Adler……繪者有Byron Barton,Tomie dePaola,Aliki,Donald Crews,Ed Emberley……都是大家。
那這套書的特色是什麼呢?
看過這套書的家長,經常會感慨:「原來數學竟是可以這麼教的!」
新數學時期是美國數學教育歷史上,一個巨大變化的時期。
和傳統兒童數學讀物不同,這套書前所未有地在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引入數學的歷史背景和抽象概念,包括集合論、不同進位等;這種方法強調了數學知識整體的結構,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數感,為未來接受更深的內容做好鋪墊。
而事實證明,強調數感的教學方法是正確的,影響了美國數學基礎教育的進程,造就了後來科技引領全球的浪潮。
具體的37本書的書目:
說回家裡這套書。今年我聽說,蒲公英童書館從美國直接引進版權,立刻入了最新版全套,中譯名是《蒲公英數學圖畫書》。
全套一共有37冊,適讀年齡5~14歲。也就是說,這是一套可以讓孩子從幼兒園,一直用到初中的數學圖畫書。
大家可能會好奇:真的會有一套書,可以給孩子讀上近十年嗎?
是的,給大家看看內容就明白了。這套書每冊一個主題,涉及不同的數學領域,涵蓋小學各階段及一小部分初中階段常見的數學概念,特別全面和豐富;
而從內容上,這套書包含了「數與運算」、「測量」、「圖形與幾何」、「邏輯與規律」、「統計與可能性」、「代數」六大數學領域——
不僅包含了奇數、偶數、負數、乘法、除法、長度、面積、體積等基礎知識,還涉及了二進位、五進位、函數、概率、拓撲、集合等高階知識▽
收到書,是滿滿的一大盒子,真是特別有分量:
與iPhone 8P的對比
而讀好這套書,也是需要一定「門檻」的:
第一個是孩子開始學時,需要有一些基礎數學知識。如果孩子已經上小學,這套書絕對必入;而對學齡前孩子來說,並不一定必須先會加減法的運算,但要認識數字、理解數的大小、序列等。
然後就是我們大人,要聰明地利用這套書,給孩子講好。可以說,這是一套理念先進、製作精美、超越時代的經典之作。
剛拿到這麼龐大、自成體系的一套書,大家可能都有些懵。英語的分級讀物也是一大套的,但只要按照標註的級別挨本講就行了。數學可怎麼辦?
1、將37冊書分類,明確數學結構。
我按照不同類別和不同學齡階段分好了類,大家在使用的時候,就可以更清楚了。分類有以下這幾種方法。
按照不同類別的劃分:▽「數與運算」
▽「測量」
▽「圖形與幾何」
▽「邏輯與規律」
▽「統計與可能性」
▽「代數」
按照不同學齡階段的劃分:比如二年級適讀的是1-7冊,包含了「數與運算」、「測量」和「圖形與幾何」這三大概念;其他年級適讀範圍也是一樣的道理:
學齡前互動強的選擇:我還特別挑選了一些適合學齡前孩子、互動性比較強的幾冊,供大家參考:
通過以上的分類,大家在使用這套書的時候,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或者感興趣的主題去進行閱讀,這樣一看,就清楚多了。
那麼說說這套書的內容特點,和怎麼講吧。
1. 不要盲目購入,推薦5歲以上。
首先,我覺得這套書還是有一定年齡線的,最好是5歲以上使用。
因為雖然是圖畫書,但文字量還是不少的,需要一定理解力。果果現在已經認識一些字,能自己讀一部分,時不時還是需要我的幫助。
內容上需要一些基礎的數學知識,至少認識數字、數序列,對「數學」有個大概的概念。
△《誰大?誰小?》
「大」和「小」也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
當孩子對數字背後的規則規律感到好奇,我們就可以適時引入這套書,幫助孩子建立和形成數學思維。
△《零不止是沒有》
零,不僅表示沒有,也可以是很多測量的起點
△《統計》
統計是一種衡量世界的方式,是以計數為基礎的
一開始最好從我前面挑出來的,適合學齡前的幾本讀起:《奇數和偶數》,為什麼數要分類?都可以分成哪幾類?具體怎麼分?
《畫圓圈,學集合》,我之前經常和大家分享過的「文氏圖」:
《看圖學算術》不同的圖案、物品都可以用來表示不同的數。
《奇數和偶數》《誰大?誰小?》《長短、高矮和寬窄》等,都是很好理解的內容,果果都已經讀了。
2.這套書不適合想讓孩子「超車」的父母。
我特別理解爸媽們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心情,這套書內容跨度很大,又著重於數學概念,看上去很高大上,好像能讓孩子「超前學習」。
但其實,這套書做得特別好的地方,就是互動性特別強,舉例也很生活化,很多生硬的數學概念都是以遊戲或互動的形式呈現。
它特別強調讓孩子在日常場景中領悟數學,提倡的恰恰是父母放慢閱讀速度,陪孩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使用,扎紮實實打下數學基礎。
比如《概率》這本書,聽上去是不是個比較抽象、難懂的概念?
究竟什麼叫做概率呢?書中先從孩子經常會聽到、看到的天氣預報說起——「明天有40%的概率會下雨」。
這樣利用每天可見的生活場景來引入,讓距離遙遠的數學概念一下就日常化了。孩子不僅好理解,而且還會覺得數學很有用。
那這個可能下雨的概率,是怎麼取得的呢?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做了詳細的講解,小學階段完全可以讀明白。
《地圖、鐵軌和哥尼斯堡的橋》,從我們最常用的地圖講起:
《還有什麼比零小》,是從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溫度計講起的:
而《平均數》呢?話題真是意想不到!是用孩子們吃的早餐、愛讀的書、喜歡的顏色和各種情緒……來講解的:
如果孩子在學齡前,還是擔心講不明白的話,我教大家一個方法:
可以打破整套書的順序,只講某一本書中的某一個環節,和孩子一起做一個小遊戲,讓孩子在真實的體驗中,發現數學的奇妙和樂趣。
而對於已經上了小學的孩子來說,我們可以等孩子學習到相關部分的時候,再用相應的那本書去做配套,加深孩子的理解,也能更好的答疑解惑,這種輔助學習的效果也會更好。
3.充分利用書中的生活場景和遊戲
這套書還有很大一個特色,就是生活場景豐富、動手的地方特別多。讀完一本書,都是可以跟著做手工的,真正把數學玩兒起來。
例如《概率》這本書,最後就教孩子,可以通過一些實驗,來模仿科學家,體驗概率是如何使用的:
還可以自己做骰子,來預測事件概率。
自己做立方八面體,給了平面模型:
《什麼是對稱?》,教孩子把一張紙對摺再對摺,戳一個洞,展開紙後會出現幾個洞,分別在哪裡?
《從周一到周日》,自己動手做一個簡易時鐘,孩子可以嘗試對應數字和日期,也可以知道周期的概念。
《是,否停,走》,兩座吊橋的開合一共有幾種組合方式?這本書融入了最基本的編程理念。
《質量與平衡》的最後,教孩子在家利用手邊的東西,做簡易天平:
我算了下,整套書中共有100多種精彩豐富的實驗和遊戲,好玩又有趣。但前提一定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引導式互動。
△《長短、高矮和寬窄》
動手試著去測量你的床大概是幾隻鞋的長度
因為每個小遊戲的設計都很有意思,所以陪孩子一起玩的時候,一點也不會感到無聊;
相反,當我們和孩子一起,觀察、探索、驗證、動手實踐,孩子慢慢就會在遊戲中發現數學的樂趣,並享受這種樂趣帶來的成就感。
△《單人、雙人玩的數學遊戲》
這本書包含6個單人或雙人玩的小遊戲,遊戲中會用到特別的思維方式
這套《蒲公英數學圖畫書》讀下來,我覺得最大特色是:用圖畫呈現數學,用故事講述數學,用遊戲感受數學。
看上去它很像一套課外讀物,和孩子在學校課本裡的「硬知識」並不是緊緊匹配的關係。但只要堅持讀下來,對孩子的影響就特別大——
會幫助孩子在腦海中建立數學整個的宏觀概念,立體式圖景,以及為未來高階數學做鋪墊的縱深。
其實大家不用太擔心「講不好」,除了我這篇文章,每本書都給家長做了專家導讀,有相應音頻,掃書上的二維碼就能聽了。
因為真心喜歡這套書,所以除了給果果買的,我還單獨準備了一套,想送給咱們慢成長的寶寶們體驗。
一套37本,我打算拆開,分別送給37位幸運讀者。這樣能讓儘可能多的人體驗一下這套書是什麼樣子。大家可以看過再考慮未來剁手。
大家識別下面的二維碼,回復關鍵詞即可參加抽獎,免費拿美國經典數學書。
關注微信公眾號「花時間說」
回復關鍵詞」蒲公英"
即可參與贈書
—End—
作者:花時間。微信公眾號「慢成長」創始人,國際新聞碩士,四語媽媽,童書譯作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美國加州PAU心理學研究生。創立公眾號慢成長,分享具有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