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姨婆70大壽,請親戚朋友和村裡人過來吃飯,本來熱熱鬧鬧的,最後被一張假幣攪和了。
在姨婆老家,做大壽是有規矩的,大壽當天,要請村裡有文化有知名度的人在門口接收禮金並登記好,一是顯得壽宴辦得隆重,二是有文化的人登記金額,一般不會出錯,以後可以依據這些金額回禮。禮金都是封好的,接收人抽出看一下金額登記好,然後再拿給壽星公的家人拆開確認。
來參加的人大多是自己的親戚和朋友,還有村裡每戶一人。中午時來人特別多,因為大多數人都集中在中午吃飯的時點過來,接受禮金的兩人一下子忙不過來,所以在收到紅包時,抽出看一下,就登記下一個了。沒多久,姨婆在老家做生意的兒子從裡屋出來,拿著一張嶄新的百元鈔,對兩位收禮金的人問:「這張是假幣,誰送的啊?」
姨婆兒子說的聲音有點大,壽宴上的人都聽到了,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紛紛說:「誰給假幣這麼沒品?不可能吧,是不是弄錯了?」場面一下子變得尷尬起來,有人走上前去,拿在手裡看了看,說,這錢不像假幣啊?姨婆兒子是做生意的,笑笑說,錢他摸得多了,可以肯定是假幣。然後擺擺手說,算了算了,沒關係。
但姨婆在旁邊聽到了就不是這樣想了,她為人較真,她拿起禮金登記的名單,不看還好,一看她就生氣了!為什麼?因為後面登記的大部分是村裡人,她以前聽說有些村裡人不想給禮金錢,拿假幣來充數,沒想到在自己的壽宴上出現這事,這不是為她的大壽添堵嗎?於是賭氣的說,是不是假幣驗一下不就知道了?誰家有驗鈔機的,拿來驗一下!
這下還真有開超市的親戚立馬開摩託車去自己的超市拿來一臺驗鈔機來驗了,聽到驗鈔機發出假幣報警聲。還真是假幣!姨婆更生氣了,雖沒點名說別人的名字,但她氣呼呼地說,鄉親鄉裡的,你少給就給少點,甚至不給也可以,但怎麼能給假幣呢?這一說,村裡人有急性子的人也生氣了,有人還從袋裡拿出100元,邊給收禮人的人邊說,這才多大的事啊,有必要這樣嗎?不管是誰的,我幫換過來總可以了吧?就算是有,肯定也是無心的,這樣鬧大家還要臉不?
其他人也在議論,說姨婆這樣做分明不給村裡人面子,100元錢也不多,就當自己吃悶虧好了,以後大家還要做親戚,做村裡,這樣一宣揚出去,以後大家怎麼相處?況且,都是親戚朋友和關係要好的人,誰會用假錢去做人情?萬一當場被發現,肯定有損臉面,敗壞自己的名聲,破壞人情,即使夾帶有張假的,也真可能是無心之舉,可能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姨婆的舉動,引起好多人的不滿。壽宴上的親朋好友在尷尬的氣氛中草草吃完散去了。
其實,很多人識辯假鈔的能力都很差,更不用說在村裡的大叔大媽了。中國人情往來送禮金的情結很嚴重,現在很多年輕人圖方便都喜歡轉帳方式,這節省了麻煩,但是老一輩人還是喜歡用紅包的方式去送禮。禮金也越來越高,收禮人不好一張張去驗證真偽,總覺得心意比錢來得重要,如果在收禮時當著親人的面去驗證鈔票是不是假的,不僅顯得自己太丟臉,對親戚朋友也是很侮辱的事。當然,如果真有人用假幣來充當禮金,真情也真是打折了。
而從另一角度來說,民間以禮金來表達人情世故淡化了真情的味道,宴席已經失去了應有的模樣。無論是什麼性質的宴會,我們不能忘記初衷,宴會的目的是為了表達祝賀、感謝等情感,通過宴會,可以聯絡感情,消除隔閡,增進友誼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