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編者按 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昨日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等成果入選。

  1.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

  非人靈長類動物是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動物。因可短期內批量生產遺傳背景一致且無嵌合現象的動物模型,體細胞克隆技術被認為是構建非人靈長類基因修飾動物模型的最佳方法。自1997年克隆羊「多莉」報導以來,雖有多家實驗室嘗試體細胞克隆猴研究,卻都未成功。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孫強和劉真研究團隊經過5年攻關最終成功得到了兩隻健康存活的體細胞克隆猴。他們研究發現,聯合使用組蛋白H3K9me3去甲基酶Kdm4d和TSA可以顯著提升克隆胚胎的體外囊胚發育率及移植後受體的懷孕率。在此基礎上,他們用胎猴成纖維細胞作為供體細胞進行核移植,並將克隆胚胎移植到代孕受體後,成功得到兩隻健康存活克隆猴;而利用卵丘顆粒細胞為供體細胞核的核移植實驗中,雖然也得到了兩隻足月出生個體,但這兩隻猴很快夭折。遺傳分析證實,上述兩種情況產生的克隆猴的核DNA源自供體細胞,而線粒體DNA源自卵母細胞供體猴。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是該領域從無到有的突破,該技術將為非人靈長類基因編輯操作提供更為便利和精準的技術手段,使得非人靈長類可能成為可以廣泛應用的動物模型,進而推動靈長類生殖發育、生物醫學以及腦認知科學和腦疾病機理等研究的快速發展。

  2.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真核生物細胞一般含有多條染色體,如人有46條、小鼠40條、果蠅8條、水稻24條等。這些天然進化的真核生物染色體數目是否可人為改變、是否可以人造一個具有正常功能的單染色體真核生物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覃重軍、薛小莉和趙國屏研究組、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金秋研究組、武漢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等團隊合作,以天然含有16條染色體的真核生物釀酒酵母為研究材料,採用合成生物學「工程化」方法和高效使能技術,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簡約化的生命——僅含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該研究表明天然複雜生命體系可以通過人工幹預變簡約,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3.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

  抑鬱症嚴重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是現代社會自殺問題的重要誘因,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的損失。然而傳統抗抑鬱藥物起效緩慢(6—8周以上),並且只在20%左右的病人中起效。這提示目前對抑鬱症機制的了解還沒有觸及其核心。近年來在臨床上意外發現麻醉劑氯胺酮在低劑量下具有快速(1小時內)、高效(在70%難治型病人中起效)的抗抑鬱作用,被認為是精神疾病領域近半個世紀最重要的發現。然而,氯胺酮具有成癮性,副作用大,無法長期使用。因此,理解氯胺酮快速抗抑鬱的機制已成為抑鬱症研究領域的「聖杯」,因為它將提示抑鬱症的核心腦機制,並為研發快速、高效、無毒的抗抑鬱藥物提供科學依據。2018年,浙江大學醫學院胡海嵐研究組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抑鬱症的神經環路研究中,該研究組發現大腦中反獎賞中心——外側韁核中的神經元活動是抑鬱情緒的來源。這一區域的神經元細胞通過其特殊的高頻密集的「簇狀放電」, 抑制大腦中產生愉悅感的「獎賞中心」的活動。通過光遺傳的技術手段,他們直接證明韁核區的簇狀放電是誘發動物產生絕望和快感缺失等行為表現的充分條件。針對抑鬱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組發現這種簇狀放電方式是由NMDAR型穀氨酸受體介導的,作為NMDAR的阻斷劑,氯胺酮的藥理作用機制正是通過抑制韁核神經元的簇狀放電,高速高效地解除其對下遊「獎賞中心」的抑制,從而達到在極短時間內改善情緒的功效。同時,該研究組對產生簇狀放電的細胞及分子機製做出了更深入的闡釋。通過高通量的定量蛋白質譜技術,他們發現抑鬱的形成伴隨著膠質細胞中鉀離子通道Kir4.1的過量表達。而Kir4.1通道對抑鬱的調控植根於韁核組織中膠質細胞對神經元的緻密包繞這一組織學基礎。在神經元-膠質細胞相互作用的狹小界面中,Kir4.1在膠質細胞上的過表達引發神經元細胞外的鉀離子濃度降低,從而誘發神經元細胞的超極化、T-VSCC鈣通道活化,最終導致NMDAR介導的簇狀放電。上述研究對於抑鬱症這一重大疾病的機製做出了系統性的闡釋,顛覆了以往抑鬱症核心機制上流行的「單胺假說」,並為研發氯胺酮的替代品、避免其成癮等副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同時,該研究所鑑定出的NMDAR、Kir4.1鉀通道、T-VSCC鈣通道等可作為快速抗抑鬱的分子靶點,為研發更多、更好的抗抑鬱藥物或幹預技術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對最終戰勝抑鬱症具有重大意義。

  4.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

  利用納米醫學機器人實現對人類重大疾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是科學家們追逐的一個偉大的夢想。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聶廣軍、丁寶全和趙宇亮研究組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顏灝研究組等合作,在活體內可定點輸運藥物的納米機器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實現了納米機器人在活體(小鼠和豬)血管內穩定工作並高效完成定點藥物輸運功能。研究人員基於DNA納米技術構建了自動化DNA機器人,在機器人內裝載了凝血蛋白酶——凝血酶。該納米機器人通過特異性DNA適配體功能化,可以與特異表達在腫瘤相關內皮細胞上的核仁素結合,精確靶向定位腫瘤血管內皮細胞;並作為響應性的分子開關,打開DNA納米機器人,在腫瘤位點釋放凝血酶,激活其凝血功能,誘導腫瘤血管栓塞和腫瘤組織壞死。這種創新方法的治療效果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卵巢癌及原發肺癌等多種腫瘤中都得到了驗證。並且小鼠和Bama小型豬實驗顯示,這種納米機器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惰性。上述研究表明,DNA納米機器人代表了未來人類精準藥物設計的全新模式,為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策略。

  5.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

  牛頓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認識的第一個基本物理常數,其在物理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兩個世紀以來,實驗物理學家們圍繞引力常數G值的精確測量付出了巨大而艱辛的努力,但其測量精度目前仍然是所有物理學常數中最低的。按照牛頓萬有引力定律,G應該是一個固定的常數,不因測量地點和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變化。但是,當前國際上不同研究小組用不同方法測得的G值卻不吻合。為了深入研究這一問題,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羅俊研究團隊自2009年開始同時採用兩種相互獨立的方法——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饋法來測量G值。歷經多年的艱苦努力,2018年兩種方法均獲得了迄今為止國際最高的測量精度(G值分別為6.674184×10-11和6.674484×10-11m3/kg/s2,相對標準偏差分別為百萬分之11.64和11.61),更為關鍵的是兩個結果在3倍標準差範圍內吻合。

  6.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

  高能宇宙射線中的負電子和正電子在其行進過程中會很快損失能量,因此其測量數據可以作為高能物理過程的一個探針,甚至用於研究暗物質粒子的湮滅或衰變現象。基於地基切倫科夫伽瑪射線望遠鏡陣列的間接探測獲得的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1TeV=1000GeV=1萬億電子伏特)附近存在有拐折的跡象,但其系統誤差很大。我國首顆天文衛星悟空號(DAMPE)的電子宇宙射線的能量測量範圍比起國外的空間探測設備(如AMS-02、Fermi-LAT)有顯著提高,拓展了人類在太空中觀察宇宙的窗口。DAMPE合作組基於悟空號前530天的在軌測量數據,以前所未有的高能量解析度和低本底對25GeV—4.6TeV能量區間的電子宇宙線能譜進行了精確的直接測量。悟空號所獲得能譜可以用分段冪律模型而不是單冪律模型很好地擬合,明確表明在0.9TeV附近存在一個拐折,證實了地面間接測量的結果。該拐折反映了宇宙中高能電子輻射源的典型加速能力,其精確的下降行為對於判定部分電子宇宙射線是否來自於暗物質起著關鍵性作用。此外,悟空號所獲得的能譜在1.4TeV附近呈現出流量異常跡象,尚需進一步的數據來確認是否存在一個精細結構。

  7.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

  離子與水分子結合形成水合離子是自然界最為常見和重要的現象之一,在很多物理、化學、生物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早在19世紀末,人們就意識到離子水合作用的存在並開始了系統的研究。一百多年來,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至今仍沒有定論。究其原因,關鍵在於缺乏原子尺度的實驗表徵手段以及精準可靠的計算模擬方法。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王恩哥和徐莉梅研究組與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研究組等合作,開發了一種基於高階靜電力的新型掃描探針技術,刷新了掃描探針顯微鏡空間解析度的世界紀錄,實現了氫原子的直接成像和定位,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單個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特定數目的水分子可以將水合離子的遷移率提高几個量級,這是一種全新的動力學幻數效應。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和經典分子動力學模擬,他們發現這種幻數效應來源於離子水合物與表面晶格的對稱性匹配程度,而且在室溫條件下仍然存在,並具有一定的普適性。該工作首次澄清了界面上離子水合物的原子構型,並建立了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性質之間的直接關聯,顛覆了人們對於受限體系中離子輸運的傳統認識。這對離子電池、防腐蝕、電化學反應、海水淡化、生物離子通道等很多應用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潛在意義。

  8.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真核細胞內,細胞器和細胞骨架進行著高度動態而又有組織的相互作用以協調複雜的細胞功能。觀測這些相互作用,需要對細胞內環境進行非侵入式、長時程、高時空分辨、低背景噪聲的成像。為了實現這些正常情況下相互對立的目標,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棟研究組與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和Eric Betzig等合作,發展了掠入射結構光照明顯微鏡(GI-SIM)技術,該技術能夠以97納米解析度、每秒266幀對細胞基底膜附近的動態事件連續成像數千幅。研究人員利用多色GI-SIM技術揭示了細胞器—細胞器、細胞器—細胞骨架之間的多種新型相互作用,深化了對這些結構複雜行為的理解。微管生長和收縮事件的精確測量有助於區分不同的微管動態失穩模式。內質網(ER)與其他細胞器或微管之間的相互作用分析揭示了新的內質網重塑機制,如內質網搭載在可運動細胞器上。而且,研究發現內質網-線粒體接觸點可促進線粒體的分裂和融合。

  9.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

  通過增加無機氮肥施用量來提高作物的生產力,雖能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但也加劇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至關重要。這需要對植物生長發育、氮吸收利用以及光合碳固定等協同調控機制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組與合作者的研究顯示,水稻生長調節因子GRF4和生長抑制因子DELLA相互之間的反向平衡調節賦予了植物生長與碳—氮代謝之間的穩態共調節。GRF4促進並整合了植物氮素代謝、光合作用以及生長發育,而DELLA抑制了這些過程。作為「綠色革命」品種典型特徵的DELLA蛋白高水平累積使其獲得了半矮化優良農藝性狀,但是卻伴隨著氮肥利用效率降低。通過將GRF4-DELLA平衡向GRF4豐度的增加傾斜,可以在維持半矮化優良性狀的同時提高「綠色革命」品種的氮肥利用效率並增加穀物產量。因此,通過調控植物生長和代謝的協同調節是未來可持續農業和糧食安全的一種新的育種策略,也是一場新的「綠色革命」。

  10.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

  人類的起源和演化是重大世界前沿科學問題,國際上公認的非洲以外最老舊石器地點是喬治亞的德馬尼西遺址,年代為距今185萬年。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朱照宇、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慰文和英國埃克塞特大學Robin Dennell領導的團隊歷經13年研究,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了一處新的舊石器地點——上陳遺址。研究人員綜合運用黃土—古土壤地層學、沉積學、礦物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巖石磁學和高解析度古地磁測年等多學科交叉技術方法測試了數千組樣品,建立了新的黃土—古土壤年代地層序列,並在早更新世17層黃土或古土壤層中發現了原地埋藏的96件舊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鑽孔器、尖狀器、石錘等,其年齡約126萬年至212萬年。連同該團隊前期將藍田公王嶺直立人年代由原定距今115萬年重新定年為163萬年的結果,上陳遺址212萬年前最古老石器的發現將藍田古人類活動年代推前了約100萬年,這一年齡比德馬尼西遺址年齡還老27萬年,使上陳成為非洲以外最老的古人類遺蹟地點之一。這將促使科學家重新審視早期人類起源、遷徙、擴散和路徑等重大問題。此外,世界罕見的含有20多層舊石器文化層的連續黃土—古土壤剖面的發現將為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中國黃土研究拓展一個新研究方向,同時將對古人類生存環境及石器文化技術的演進給出年代標尺和環境標記。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專家解讀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科技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2月27日 10:23 A-A+ 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現場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新聞—科學網
    2019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克隆猴等入選(圖)
    中新網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它們分別是: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公布,3所「985」高校項目入選
    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這些成果均正式發表於2018年度,涉及生命和醫學科學、數理和天文科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等領域。  根據得票數排名,「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入選項目如下:
  • 兩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有兩項成果入選,具體為「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和「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 2017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最牛基礎科研成果都是啥?
    專家解讀會現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佘惠敏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31日訊(記者 佘惠敏)日前,由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基礎研究管理中心主辦的「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在京舉辦。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中國網政務3月30日訊(記者胡俊)據科技部網站3月27日消息,2020年2月2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構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晶片、提出基於DNA檢測酶調控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療方案、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2020年2月2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構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晶片、提出基於DNA檢測酶調控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療方案
  • 科學大咖帶你看懂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科技部2月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實現星地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首次探測到雙粲重子;實驗發現三重簡併費米子;實現氫氣的低溫製備和存儲;研發出基於共格納米析出強化的新一代超高強鋼;利用量子相變確定性製備出多粒子糾纏態
  • 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公布,浙大人10佔3!
    日前,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舉辦的第14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結果揭曉。2018年,浙江大學醫學院胡海嵐研究組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抑鬱症的神經環路研究中,該研究組發現大腦中反獎賞中心——外側韁核中的神經元活動是抑鬱情緒的來源。
  • 八項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地位凸顯
    10項進展高校佔了8項,高校在2月27日公布的「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表現十分搶眼,基礎研究中的主力軍地位得到充分顯現。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是我國基礎研究工作標誌性成果的展現,絕大多數入選科學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尖刊物發表,得到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被視為「重大突破」或「填補空白」。
  • 浙大醫學院張興課題成果入選2019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匡延雲課題組、清華大學隋森芳課題組與浙大醫學院張興課題組合作,率先破解了硅藻、綠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之謎,該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月幔物質、異構晶片等入選
    科學進展1:嫦娥四號著陸地點和拋射月幔物質的芬森坑。 主辦方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27日在北京揭曉並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構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晶片等10個科研項目入選。
  • 《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英文版)2018年度優秀約稿及審稿人獎評選揭曉
    近期, 《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英文版)評選出了2018年度優秀約稿及審稿人獎, 以下為名單:
  • 硬核,南科大和清華中科大北大,共同入選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20年2月27日,有一件大喜事,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科學進展,可不是科技進展.你們十大科學進展都有哪些呢?,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進展十 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南方科大那麼這十大科學進展,大部分都是中科院的,涉及到大學的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大,南方科大。
  • 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新華社南京3月7日電(記者王珏玢)中國古生物學會7日在南京發布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此次入選的十大進展包括:三疊紀具喙的基幹龜類及龜類的早期演化;改寫有袋類起源的混元獸;距今3至4萬年前人類踏足高海拔青藏高原腹地;古生物學教材《生物演化與環境》;從化石研究現代鳥類生物學特徵的演化;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不對稱飛羽;揭秘海洋生態系在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中的響應過程;埃迪卡拉紀具附肢兩側對稱動物的足跡;雪球地球促進動物演化;貴州劍河寒武系苗嶺統及烏溜階層型剖面和點位。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研究佔據兩席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新聞揭曉 探月領銜
    人民網北京2月27日電(趙竹青)今天上午,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入選。
  •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嘉獎復旦成果
    由科技部組織實施的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活動於2015年2月10日在京揭曉,我校科研成果「提出並證實極體移植可有效阻斷線粒體遺傳病的傳遞
  • 北京大學王恩哥/江穎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2019年1月2日,由兩院院士評選的「2018年度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北京揭曉。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恩哥院士和江穎教授帶領的「首次揭示水合離子微觀結構」研究成果入選。這是繼2016年之後,該團隊研究成果第二次入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