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月寶寶頻繁扔東西?別責怪孩子,父母的做法影響孩子早期智商

2021-01-22 豌豆媽媽育兒

朋友家的寶寶剛好8個多月,她說自家寶寶最近開始瘋狂的扔東西,每次吃飯的時候,手上拿到什麼就扔什麼,勺子、玩具、甚至飯碗,有時候還有手裡拿的正吃的手指食物。孩子對扔東西好像充滿了魔力,儘管自己三令五申的說不,訓斥、打手,孩子還是會趁其不備,抓住桌上的東西就往下扔,扔完還要持續關注。朋友說,有多少東西能扔多少東西,有一次自己故意沒有制止,桌子上幾乎所有小手能夠夠到的東西都被扔了出去。

很多媽媽發現,當孩子進入8個月大的時候,他們開始喜歡扔東西,表面看來,這是孩子精細運動發育的需要,孩子的手腕更有力量,對於手腕的掌控感也在變得更好,但是這只是原因之一,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喜歡從餐椅上扔東西就認為這是壞習慣,孩子發育過程中的每一個動作都不是多餘的,這些動作背後的深層意義和孩子的早期教育息息相關。

嬰兒為什麼總是喜歡扔東西

小嬰兒為什麼喜歡扔東西呢?別看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習慣,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成長中的每一個進步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父母很多時候我們不明白這背後的意義,往往忽視了孩子的早期教育。

嬰兒喜歡扔東西是發現了「客體永存」

客體永存的概念是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皮亞傑發現,嬰兒在6個月大的時候,用布蓋住孩子面前正在玩的玩具,孩子的目光會轉移到其它地方,劉好像從來沒有看到這個玩具。但是等到嬰兒8個月大的時候,如果用布蓋住孩子眼前的玩具孩子會自己主動的用手去掀開布來尋找玩具。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孩子8個月大的時候,孩子開始建立客體永存的概念,因為他們的腦海中開始出現記憶,眼前的事物可以被大腦記住,所以孩子會開始尋找。

當8個月大的寶寶把玩具扔到地上的時候,他會發現地上的玩具就是自己扔下去的,為了確認這種關係,孩子會不斷加強扔東西的訓練和記憶,在這種不斷的練習中,鞏固有關客體永存的概念。

嬰兒喜歡扔東西是孩子在練習自己的空間感知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這本書中提到,嬰兒的學習能力是天生的,孩子獲得知識的能力是通過自身的探索來獲得的,並不是後天人為的傳授。而孩子的認知能力來自於自身的經驗和探索。

換句話說,在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獲取經驗。

孩子的探索行為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在英國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研究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設計了一個一米四高的高臺,這個高臺中間有一部分是用玻璃相連的,也就是說當孩子想要從一邊爬向另一邊的時候,他們需要經過這個玻璃製造出的「懸崖」。

實驗開始,先上場的是剛剛開始爬行的寶寶們,他們爬行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周,當寶寶看到「懸崖」另一邊上媽媽的呼喚的時候毫不猶豫的爬了過去。接受挑戰的3個寶寶都順利通過。

接下來第二組寶寶上場,這些寶寶他們已經爬行了兩周的時間,甚至更久,雖然媽媽在另一邊不斷的呼喚孩子的名字,但是幾乎所有的孩子爬到玻璃製造的「懸崖」時,都選擇了停止,不管是媽媽還是食物的誘惑,都不能讓孩子繼續前行。

研究者指出,第二組孩子雖然比第一組孩子多爬行了2周,但是他們已經建立了空間和距離的概念,這個「懸崖」讓孩子形成了視覺上的距離感,因為害怕所以孩子拒絕前進。

爬行的經驗幫助孩子們建立了距離和空間的概念,毫無疑問,爬行帶給了孩子更多的探索,因為爬行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多的體驗,比如從高到低和從低到高是不同的。同樣的道理,當孩子從餐椅上開始扔玩具的時候,是孩子在用物品在探索空間的距離,這是他們對空間距離感的認知,這種距離感需要一次次的親身體驗來轉變成認知,所以孩子樂此不疲的通過扔來建立自己的距離認知。

孩子喜歡扔東西是在建立新的認知

我們說了,嬰兒的認知建立來自於自己的活動經驗。當孩子把玩具或者勺子扔下去的時候,他會發現玩具的聲音和勺子的聲音是不同的,為了驗證這種不同,他會不斷的扔下所有的東西,孩子逐漸意識到不同的物體聲音是不同的,有的聲音大,有的聲音小,有的物品聲音更清脆,有的聲音更沉悶。

在成人看來這些經驗似乎習以為常,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幾次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經驗才能內化為孩子的內部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孩子會發現有的東西的聲音很清脆,所以孩子更加熱衷於扔同一種物品,比如勺子,這是他發現了勺子和這些物品的不同,對於孩子來說,這可是不小的進步。

孩子喜歡扔東西是天生的社交需求

很多媽媽發現,孩子喜歡扔東西,如果這些行為可以引起成人的關注,孩子會更加喜歡去做,我們說這是孩子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力,很多人會說,為了制止孩子的行為,家長最好可以忽視孩子的行為,這樣真的好嗎?

引起家長的注意力目的是因為孩子天生有社交需求,如果盲目的忽視孩子的關注,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早期發育。

因為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天生需要社交需求,孩子與父母建立的關係將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

在《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神經科學家莎拉·勞埃德·福克斯使用一種特殊的掃描儀來分析剛剛出生一周的寶寶的大腦對不同事物的反應。剛出生的寶寶亞瑟看到了兩種不同的圖形,一種是人臉,另一種是機械玩具,儀器顯示當人臉出現的時候,亞瑟的大腦供氧量明顯增加,證明孩子的大腦變得更加活躍,活躍的區域叫顳上後區,這個區域是我們對外界事物做出反應的區域,是我們與人交流的區域。孩子只有一周,已經開始建立起日後社交的框架。

孩子的交際需求是為了日後融入到社會生活中,所以說孩子的社交關係建立始於母子關係。

研究者在半歲的孩子面前放上一個會說話的機器人,當機器人說話的時候,所有孩子都會給出回應,或者是聽不懂的語言,或者是動作來回應,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能夠對父母的交流做出回應。

當孩子無意中扔出東西觀察到母親的面部表情或生氣或高興,總之孩子成功吸引了父母的注意力,當他們想要獲得這種關注的時候,就會利用扔東西來表達自己的社交需求。不是為了關注,是為了互動。

如何利用孩子扔東西幫助孩子進行早教

魯道夫·謝弗說: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系列在不同年齡,按特定順序出現的發展任務,兒童需要在看護人的幫助下完成這些任務。任務出現的時間取決於遺傳的影響,但是順序在很大程度上受兒童看護者的影響。強大的遺傳動力是新能力的出現和功能住阿奴啊到新水平的第一作用力,但是無論遺傳動力是什麼樣的,如果沒有看護者的支持、維護和促進,發展驅使就不可能變成現實。

也就是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後天的影響決定著先天的遺傳。孩子的成長和看護人有著直接的關係。

比如抓住孩子喜歡扔東西的行為,父母的正確做法會幫助到孩子進行早期教育。

幫助孩子練習客體永存概念

「客體永存」標誌著兒童從局限於當時當地的身體動作中解放出來,認識到物體的位置轉換和永久存在性。所以客體永存是孩子早期發育的重要裡程碑。父母可以用躲貓貓的遊戲來幫助孩子增加孩子短暫性記憶的發展。通過玩具擺放不同的位置,或者藏身於不同的位置來加強孩子短暫記憶的練習。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2歲之前都是在練習「客體永存」。

客體永存的概念會經歷兩個階段,階段一,我看不見你即你看不見我;階段二,開始分清你我,認識到你和我的區別。

所以多孩子理解「客體永存」概念,也是在提升孩子的認知,開發孩子的早期智力。

利用扔-撿幫助孩子練習空間感知能力

想要孩子掌握空間距離的感知能力,除了讓孩子練習扔東西之外,父母可以通過從扔到撿來鍛鍊孩子的空間能力。可以讓孩子站在原地扔,扔完去撿,讓孩子熟悉平面的距離;也可以讓孩子從床上或者沙發上去扔東西,在爬到地上去自己撿起來,一上一下的距離感,讓孩子掌握上下的空間距離。

還可以讓孩子扔東西的距離不斷的增加,坐在凳子上,坐在沙發上,抱起來,在不同的距離扔東西,再去自己撿起來,通過各種距離和空間的練習,增強孩子的空間感。

準備豐富的物品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孩子的認知能力來自於探索的經驗,想要幫助孩子提高認知能力,父母需要提供足夠多的不同的物品來讓孩子進行扔東西。

首先,準備足夠多的不同材料的物品,比如塑料、布偶、木頭、矽膠、金屬等,不同的物品扔出去的聲音不同;其次,準備不同形狀的物品讓孩子來扔,比如塑料球、方形積木、多邊形或者毛線球,不同的物品扔出去的狀態是不同的,比如球會不停的滾動,通過這些對比豐富孩子的探索經驗;第三,通過對話,增強孩子的認知;撫養人需要幫孩子說出客觀發生的事實,幫助孩子建立認知,比如球會滾動,但是三角形不行;金屬的聲音可比布偶的聲音更大。

滿足孩子的社交需求

出生一周的寶寶會更喜歡人臉,整個嬰兒階段,孩子們需要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這種關係的建立會逐漸擴大,而母子關係是我們與整個社會建立關係的基礎,就像蓋房子需要打地基一樣。

面對孩子的需求,父母們應該做到兩點:

第一,做到及時回應不要忽視,很多父母認為想要讓孩子停止扔玩具,就要忽視孩子的行為,恰恰相反,最好及時回應,用表情,用語言,支持與反對,贊成與鼓勵,不管是任何情緒都可以表達出來。

第二,與孩子多互動。我們需要與這個世界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需要融入到集體的生活中,所以孩子需要最基本的依戀關係,這種關係來自於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中。良好的依戀關係可以讓孩子把這種關係向外延伸,如果總是忽視孩子,孩子反而會切斷自己的情感連接,拒絕互動。

很多父母總是熱衷於早教,事實上,父母理解了嬰兒出生前兩年的重要階段,就會明白真正的早教的意義。

相關焦點

  • 一言不合就扔東西,寶寶這是怎麼了?恭喜你生了個「小學霸」
    兒童在一周歲左右會出現頻繁扔東西的行為,經家長引導後通常會在2周歲前得到緩解。」寶寶愛扔東西,是一種強化認知的學習行為根據「皮亞傑運動階段」描述,嬰兒在1個月時只會簡單的抓握反射,1~4個月還是強化手部掌控能力,學會吮吸手指、伸手抓握。到了4~8個月時,開始藉助物品重複扔投動作,是認知對象從自身發展為外部世界的表現。
  • 寶寶突然喜歡扔東西?恭喜你!是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標誌
    」我笑著說:「喜歡扔東西,說明你娃的各項能力都在正常發展,好好引導就行,別太焦慮。」孩子喜歡扔東西,不少父母都像郭琳一樣,急於找到解決辦法,卻沒有花心思去關注孩子扔東西背後的意義是什麼。記得大寶1歲左右的時候,扔東西特別頻繁,我和娃爹一開始也很焦慮,不知道如何是好。後來和心理學的朋友聊過之後,我才知道孩子扔東西,是因為他們各項能力都在發展,是在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探索世界。
  • 哈佛教授:智商高的孩子,大多會有這3個「怪癖」,別盲目責怪
    :智商高的孩子,大多會有這三個怪癖。這樣的說法不是沒有根據的,哈佛大學的這位教授用了幾個月的時間來研究這件事,然後通過研究出後的結果讓家長別盲目責怪孩子的這些行為>怪癖一:喜歡問問題有些家長應該對自己孩子問問題這類事情非常煩惱,因為像是這樣不折不扣的&34;時不時就會蹦出一些問題讓人哭笑不得,而且還會糾纏著讓父母解答,這樣的情況確實會讓很多不喜歡解答的父母很為難。
  • 哈佛教授:智商高的孩子,大多會有這3個「怪癖」,別盲目責怪
    有些孩子在小的時候有些明顯的怪癖,因為這樣的行為看上去不是特別雅觀,因此有些家長就會認為這樣的怪癖不僅不對,甚至會影響孩子的發育,然而對此哈佛教授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智商高的孩子,大多會有這三個怪癖。
  • 寶寶扔東西,別著急阻止,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
    導讀:寶寶扔東西,別著急阻止,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扔東西,別著急阻止,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早期有這些"討厭"行為,這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別埋沒
    前幾天去小姨家,小姨女兒丫丫已經8個月大了,還是喜歡摳手指,小姨說有的時候甚至會&34;腳指頭,總之就是到處&34;&34;,而且給丫丫什麼玩具之類的,她不管髒不髒,直接就往嘴裡塞,小姨看到這些氣不打一處來,就趕緊把丫丫手裡的東西搶過來,但孩子每天還是這樣,小姨也沒辦法。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扔東西?引導得好是學霸,引導不好秒變「臭脾氣」
    根據「皮亞傑運動階段」描述,嬰兒在1個月時只會簡單的抓握反射,1~4個月還是強化手部掌控能力,學會吮吸手指、伸手抓握。到了4~8個月時,開始藉助物品重複扔投動作,是認知對象從自身發展為外部世界的表現。認知過程出現障礙拍手、管教、吼叫、打落、搶奪等制止兒童扔東西的行為,是在抑制認知的正常發展過程。孩子的認知過程中,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後才能順利進入下一階段。如果他對投擲行為沒有充分認知,很容易影響他對外部世界的印象,影響運動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無法像正常孩子一樣思考。
  • 寶寶過了嬰兒期變小氣了,父母不要責怪,別傷了孩子的心
    文/可馨育兒 案例1:鄰居的樂樂弟弟來找2歲的天天玩,樂樂看到沙發上有個玩具小鴨子就想要去玩,可天天立馬搶過來說:「這個我要玩。」媽媽又給樂樂找了個玩具小汽車,想讓天天和樂樂一塊玩。寶寶過了嬰兒期變小氣了,父母不要責怪,別傷了孩子的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一、孩子自我意識增強的結果 孩子在一歲以前的時候會很大方,但成長到兩三歲時,就會變得「小氣」起來,這是一個孩子自我意識增強的一個正常現象
  • 寶寶有4種「壞習慣」,是寶寶變聰明的信號,父母別責怪孩子了
    當然不是的,其實寶寶身上有這7種壞習慣正是寶寶變得越來越聰明的信號,這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家長先別急著責怪孩子,否則就會阻止孩子變聰明。孩子的哪4個壞習慣說明孩子在變聰明3個月,寶寶開始吃手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在孩子3-4個月的時候,就會開始吃手了,有的時候,甚至讓父母感覺孩子吃的很香
  • 6個月寶寶愛扔東西是好事,家長趁機用這三個方法,給孩子娃早教
    6個月左右,就可以添加輔食了。吃輔食的時候,媽媽們會發現,寶寶好像沒以前那麼乖巧,總是喜歡扔東西,剛遞給他,又扔了。每天吃飯就是不斷地撿起來,扔下去。我家二寶小時候也是這樣,不過,家長千萬別以為這是壞習慣,這個動作的背後,有深層的意義,和早期教育有關。琳夏家寶寶剛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了。
  • 寶寶為啥喜歡反覆扔東西?當娃出現這一行為時,父母做法很重要
    導讀:寶寶為啥喜歡反覆扔東西?當娃出現這一行為時,父母做法很重要說起孩子扔東西,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在他們不會爬不會走的年齡,就已經可以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寶寶為啥喜歡反覆扔東西?父母需要阻止嗎?而且,隨著月齡增加,孩子的發育增強,身體的協調能力也有所改善,他們開始嘗試用手探索自己的身體,比如把手指塞進嘴巴裡,用手觸碰小腳,拽著腳丫子,拍打膝蓋和大腿……8-12個月,孩子的抓握能力有所提高,可以張開小手撿起很多東西,奶瓶、玩具、小碗、黃瓜條、積木、蘋果塊甚至是小線條、餅乾渣渣等等,都可以拿起來
  • 智商高的孩子,3歲前都有這些壞習慣,家長別因無知而盲目阻止
    李玫瑾教授說過:任何生命都是過程,任何過程都有開始,生命發展是軌跡式,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生個聰明又健康的孩子是每個父母所期望的。對許多父母來說,除了根據孩子的成績來辨別孩子是否是真正的聰明之外,沒有別的辦法。但是以分數說話的時代已經過去,對於許多孩子來說,學習成績和分數是不可以完全代表他們的智商的。有些孩子生來就很聰明,但就是不用功,以致孩子成績較差,這並不是說孩子不聰明,而是說孩子的聰明沒有體現在這方面。
  • 孩子總扔東西?別著急吵,正確引導益於大腦發育
    導讀:寶寶愛扔東西的階段是幾乎每一對父母都會經歷的,雖然孩子的這一行為是常見並且是正常的,但是孩子扔東西的做法是否是正確,以及父母到底應不應該制止孩子?外國兒童行為研究專家認為,孩子在四個月左右的時候就有
  • 娃「脾氣臭」愛扔東西,聰明父母從不發火,3個舉動孩子越來越乖
    孩子在成長路上需要每位家長的細心照料和正確引導,才能使他們更好地走向成功與未來 。在孩子的發展道路上,孩子可能會有很多迷惑行為或是一些不好的舉動為家長帶來煩惱。遇到這種情況時家長不要一味的指責孩子,而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的原因而不是處罰孩子,正確的引導孩子並為孩子帶來個幸福的生活才是最重要。
  • 寶寶總愛扔東西?別擔心,答案在這裡
    寶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頻繁的扔東西,大概是從他能坐穩開始,又或者是從他手上可以抓東西開始,沒有太在意這個時間,就是突然有一天發現,他拿什麼都往地上扔,並且要聽到有東西落地的聲音才罷休,一開始只是扔玩具,後面扔手機,勺子,筷子,到後面拿到什麼都扔,我一開始也有過疑問,我寶寶怎麼回事,怎麼什麼都扔呢?
  • 寶寶扔東西竟然是好事?寶寶愛扔東西通常有這3個原因
    在寶寶的成長中,每一次的進步對父母來說都彌足珍貴。當寶寶第一次學會翻身、爬行、站立、行走,喊出第一句爸爸媽媽……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自己的天使寶寶突然行為怪異,但凡手能夠著的東西都會拿起來扔掉。6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有了抓握的能力,可以自己將玩具拿起來。
  • 如何提高一歲孩子智商,三個方面影響孩子智力發育,別錯過黃金期
    過年的時候和我媽媽視頻,媽媽問到:豆豆,你認識幾個字了,皮皮哥哥都認識1000多字了。別一天看動畫片,讓你媽媽多教你認字。皮皮是堂哥家的小侄子,比我女兒大了2個多月。在很多成人的思維中,孩子的聰明是用認了多少字,背了多少首詩來決定的。所以當朋友問我,1歲孩子怎樣提高智商呢?是不是開始讓孩子背詩?聽完真的是哭笑不得。
  • 如果寶寶有這4個壞習慣,可能影響寶寶智商,父母別大意
    恨不得將自己能力範圍內所有的好東西都給了這個孩子。4個壞習慣,可能影響寶寶智商,父母別大意1、吃太飽如果寶寶小時候長期吃的太飽的話,就會導致寶寶身材臃腫,肥胖。孩子也會跟著睡的很晚。而寶寶也會跟著父母起床一起起床,所以就會導致孩子的睡眠時間不是很充足。
  • 1歲前孩子按月齡出現這5種表現,說明智商發育正常,父母該了解
    1歲前孩子按月齡出現這5種表現,說明智商發育正常1、喜歡吃手嬰兒時期寶寶會有很多表現,這也是父母們在意的事情,大概在三個月之後,寶寶的手腳活動能力加強,會有吃手指頭的行為,這個時候也是寶寶正常發育階段所有要面對和經歷的。
  • 寶寶喜歡反覆扔東西怎麼辦?父母試試這3招,輕鬆改正孩子壞習慣
    家裡的蘋果、玩具、勺子都不能倖免,有一次寶寶拿到了一個玻璃杯,直接扔了出去,結果杯子碎了,孩子差點被傷到,所以這次出門,自己就不敢讓寶寶亂跑爬了,怕孩子又摸到什麼東西,扔出去後損壞東西又傷及自己和旁人。朋友在幫孩子的撿東西的時候感到疲憊,又對孩子扔東西的行為感到不解和擔心,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