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兩岸商匯 」去關注
可以看到很多的好文章
建議大家點擊右上角將【兩岸商匯】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臺灣的醫療技術
↓↓↓戳下面視頻觀看
臺灣內政部今公布去年簡易生命表,臺灣人的平均壽命為80.9歲,較去年平均壽命為80.69歲成長;
其中去年男性77.7歲、女性84.2歲,皆創歷年新高,且與全球平均壽命比較,臺灣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5歲及9.2歲。
以六都平均壽命而言,臺北市平均83.9歲最高,並呈現從北而南遞減的情形。
內政部指出,去年臺灣人死亡人數為17萬5546人,較前年增加2846人,死亡率為7.44‰,較前年略增0.12個千分點。
若以排除人口老化等年齡因素的「標準化死亡率」計算,
則為每10萬人口408.2人,較107年減少1.6%,長期而言,標準化死亡率呈下降趨勢,符合多數已開發國家的情形。
壽命長短的原因
↓↓↓戳下面視頻觀看
去年六都平均壽命部分,臺北市83.9歲最高,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及高雄市;
男、女性平均壽命亦均以臺北市最高,呈現自北而南遞減的情形。
扣除六都,臺灣平均壽命以新竹市81.4歲最高,臺東縣76.3歲最低。
內政部指出,東部縣市平均壽命皆較西部各縣市低,尤其臺東縣與全體臺灣人歷年平均壽命差距約5歲,
原因可能與西部交通較方便,醫療資源相對充足,
不過,西部與東部平均壽命差距,已較10年前縮小0.75歲,且去年臺東平均壽命增加0.53歲,是各縣市中增幅最高,顯示與各縣市落差正逐步縮小。
臺灣內政部表示,隨著醫療水準提升、食品安全重視、生活品質提高及運動風氣盛行,
近年來臺灣人平均壽命長期呈現上升趨勢,從2009年79.0歲增至2019年80.9歲,顯示臺灣人越來越長壽。
藝人羅霈穎3日晚間猝逝的消息震驚各界,也引發不少有關猝死的討論。
心臟外科醫師甘宗本日前在節目上表示,「會造成猝死的心臟病,有一半的病人都是沒有病史的。」事實也讓在場來賓驚訝不已。
甘宗本日前在節目《醫師好辣》中表示,以前他當住院醫師時也很好奇,為什麼因心臟病猝死的病人,一般都沒有病史。
他的老師特別向他解釋,「如果健康的人心臟,今天突然血管塞住了,過不了這關,就造成猝死。」
心臟外科醫師甘宗本日前在節目上表示,會造成猝死的心臟病,有一半的病人都是沒有病史的。事實也讓在場來賓驚訝不已。
他也進一步說明,由於老病患長期血管堵塞,習慣於缺血,甚至產生側支循環來維持生命。
且老病患心導管做好幾次、有的支架放好幾支,所以猝死機率不高。
且甘宗本也說,「若有發生過缺血狀況1、2次,確實耐受性會比較好。」
輕鬆運動年輕10歲
↓↓↓戳下面視頻觀看
若是年輕人發生此種情形,甘宗本透露,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肥厚性心肌病變。
此種情況發生時會產生心律不整,若無法及時使用AED急救,可能有生命危險。
他也透露曾有一名不到40歲的女性患者,罹患急性心肌炎。
病患某天突然出現咳嗽、呼吸費力等症狀,送到急診室X光一照,發現肺部整個呈現白色,進一步照心臟超音波,心臟幾乎沒有跳動。
隨後該名患者送入加護病房,並裝上葉克膜,渡過了危險期。
一個禮拜後心臟功能慢慢恢復,他更形就像大病初癒一樣。
資深藝人羅霈穎3日驚傳猝逝,消息震驚各界。就有網友因看到新聞感到害怕,所以上網發問,猝死前會有哪些徵兆
有網友在網路上討論,「猝死前會有什麼預兆嗎?」希望能透過平日觀察來及早預防。
沒想到意外釣出網友回復,自己親戚過世前2天有說心臟不太舒服,但是沒看就醫,最後因心肌梗塞走了。
原PO在PTT上發文表示,自己因為看到藝人羅霈穎逝世的新聞有點怕怕的,並表示,
「認為中風前兆是手腳發麻,那猝死有沒有什麼預兆,可以讓民眾及早發現,去醫院治療、做檢查,預防意外發生。」
貼文一發也引起網友討論,大多數認為猝死很難看出徵兆,
「有前兆就不叫猝了」、「沒有預兆,所以才叫做猝死」、「沒有 來了就去了 跟心肌梗塞一樣」、「或許有,但太快來不及描述。」
不過也有一派網友認為,多少還是能看出一些端倪,且表示身體若有異狀就應儘速就醫檢查,
「主動脈剝離的猝死比較能預防,反正心臟覺得怪怪的就去醫院」、
「我有個貨商,進凍庫搬貨,然後後來被發現倒臥在凍庫裡,送醫就來不及了」、「聽說被救回來的人說心臟會突然絞痛」、
「心臟有點悶悶的或有雜音就應該去看醫生。」
到底幾歲才算是老年人
美國新冠疫情仍居高不下,也牽動了「老年」這個議題。
日前,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一位作家艾莉森的投稿。
艾莉森說,疫情期間,美國有不少超市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開僻了專用的「銀髮族購物時間」(senior hours),這讓她感到十分不解。
艾莉森說,不是65歲以上才算是老年嗎,為什麼提早了5年?
62歲的她本來還悠哉遊哉地以「非老人」的身分過日子,沒想到疫情一來,艾莉森發現自己已被劃歸為「老人」了,她無法接受。
「銀髮族購物時間」本是一項老年人的福利,讓他們在專用的時段購物,可降低感染的風險。
此外,疫情爆發以來,美國媒體不斷報導,「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是『高傳染風險』族群」云云,這也令不少在這個年齡層前後的人感到不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所謂「高齡化」的認定,明明是以65歲做為標準啊,為什麼媒體老是要說60歲以上的老年人如何如何?真氣人!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在2017年宣布把領取長者綜援(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的合格年齡由60歲上調至65歲,並於2019年2月實施。
按過去的規定,香港本地60歲及以上的老人,每月可獲得政府約合臺幣1萬多元的補助,做為基本生活開支。
申請年限提高後,很多人失去資格,因此立刻引發社會的反彈和不滿。
看來,人們很怕被認為「老」,要求社會把認定的老年人標準提高,但論及與「老人福利」相關的議題時,則又巴不得政府降低老年人的年齡標準。
這個時候人們可就不怕被認為是老人了。到底幾歲才算是老年人?
我們現在普遍將65歲以上視為高齡、以65歲作為退休年齡的制度設計,其實是開始於人類平均壽命遠小於65歲的年代。
1889年,德國宰相俾斯麥推出了世界最早的退休金制度,他以65歲作為退休年,而當時德國人平均壽命是45歲。
1935年,美國推出社會安全制度,領養老金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5歲,而當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是62歲。
換言之,當年德國和美國政府設計退休和養老金制度時,並沒有想要讓太多國民享受這項福利,因為大多數人根本活不到可以領取的年齡。
防血栓方式
↓↓↓戳下面視頻觀看
在人類平均壽命持續提高之下,若按前述標準,關於退休年齡的界定、甚至老年人的年齡定義,都該大幅提高才合理吧。
按《老人福利法》的定義,所謂老人是指65歲以上的人;
按大陸《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規定,則年滿60歲即為老年人。
若是按照WHO在2016年所發布的《關於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對老年人的定義是:
年齡超過出生時平均期望壽命一半的人。
內政部公布「108年簡易生命表」顯示,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9歲。
以臺灣內政部所公布的2018年國人平均壽命80.9歲來看,40.4歲以後就算是WHO上述定義下的老人。
不過,WHO的這份報告並沒有對到底幾歲算是老年人給出一個具體的年齡定義,甚至對老年人年齡畫分所抱持的態度是:
不要用年齡來定義老年人。
WHO的一項研究顯示,對自己的衰老持有消極態度的老年人與持有積極態度的老年人相比,平均壽命減少7.5歲。
看來,不論對老年人正式或非正式的標準是什麼,以孔子對自己的描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應該是老年人面對人生最理想的態度。所以,艾莉森你就忘了年齡吧,別那麼錙銖必較了!
《臺商總匯》一個大家值得推薦的平臺.
你關注了嗎?
我們己經等你很久了!
趕快按下面二維碼去加入我們吧!
特供大陸地區的平臺
讓你在大陸
也能享用臺灣美食
體驗臺商優質商品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
進入特供大陸地區的商城
去品味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