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可羅雀的臺北饒河夜市遊戲機店
屏東墾丁夜市不見昔日熙熙攘攘的景象。
東南網9月19日訊(福建日報駐臺記者 劉深魁 文/圖)「臺灣天氣熱滾滾,觀光產業冷冰冰!」「日子一片愁雲慘澹,何時是個頭?」「蔡英文不要『九二共識』,我們要!」……本應是財源滾滾的旅遊旺季,但近日臺灣數十個觀光團體卻在臺北集會,要求臺當局承認「九二共識」,拯救陷入「冰河期」的觀光旅遊業。
觀光業成「關光業」
「從8月到年底,預計自由行陸客將減少70萬人次,觀光產業至少損失354億元(新臺幣,下同);陸客團的規模也僅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兩者相加,預估將造成觀光產業1500億元的損失……」在陳情協調會上,臺灣海峽兩岸旅行發展協會理事長姚大光羅列出一組數據,抨擊臺當局讓觀光業者「吃苦果、流血淚」,臺灣觀光業整個進入了「冰河期」。
臺灣租車旅遊集團負責人徐浩源介紹說,2016年蔡英文上臺前,臺灣有遊覽車2500多輛,如今僅剩下六七百輛,其慘狀可見一斑。
「臺灣華語導遊最高峰時有3.2萬多人,隨著陸客大幅減少,目前有85%的導遊處於失業狀態。」臺灣觀光導遊協會理事長許冠濱告訴記者,導遊是對觀光業冷暖最敏感的職業。在2010年到2015年期間,很多人去當導遊,不少遊覽車由夫妻兩人承包,現在市場一蹶不振,很多人面臨生計困難。
臺灣中華觀光精品產業協會理事長吳建忠表示,從8月份陸客自由行暫停以來,臺灣精品店的經營壓力陡增,高昂的店租、人工成本等導致入不敷出。以臺北東區商圈為例,一些知名表店、名品服飾店因業績大跌紛紛打算搬離。
「日子有點難熬」
「陸客少多了!」這是剛剛過去的暑假許多臺灣旅遊業者的共同感受,阿里山、日月潭、墾丁等知名的旅遊景點格外明顯,以前旅遊大巴車一輛接一輛,現在卻空空蕩蕩。
在墾丁鵝鑾鼻公園記者看到,之前要排長隊等待合影的鵝鑾鼻燈塔和石碑前,現在馬上就能拍照。墾丁大街也沒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幾家販賣泳裝和提供餐飲的商店空無一人。
在阿里山景區,曾經一票難求的森林小火車近半數車廂都是空的,其他車廂也只有零散的十幾個人。記者在採訪中得知,去年中秋小長假期間,有2600多名大陸遊客前來,但今年中秋僅有百餘人。
阿里山商店聯誼會會長陳煌仁告訴記者,現在很少看見陸客到商店消費,園區餐廳、工藝品店等營業額減少了六成,「大家心裡很著急」。
在另一處熱門景點鶯歌古鎮,人潮同樣比往年大幅減少。鶯歌耕陶坊是一家陶瓷老店,老闆娘陳育俞說,比去年同期,很多商店的營業額掉了五六成,「遊客少了一大半,大家的日子有點難熬」。
大量減少的陸客,也讓許多精品商店被迫關門。臺北市一家購物店業者表示,在2015年高峰期,島內有140到160家專做陸客生意的精品購物店,如今倒的倒、跑的跑,剩下不足50家,造成約1萬名從業人員失業。
住宿業的衰退更明顯,不少酒店、民宿接連歇業。臺灣旅行公會總會召集人李奇嶽說,自8月以來,臺北酒店、民宿的訂房率節節衰退,比去年暑期減少了三分之一,花蓮縣更縮減一半,很多業者不得不給員工放無薪假。
夜市曾是臺灣觀光的一大「金雞母」,吸引眾多遊客前往,但記者在臺北饒河夜市、高雄六合夜市和屏東墾丁夜市等地採訪,以前每個夜市晚上幾十、上百輛遊覽車的盛況不再,只有零零星星的幾輛。臺北勁喝呷餐廳老闆向記者訴苦,沒了人潮也就沒了錢潮,夜市的生意越來越難做。
誰來救救我們?
面對觀光業的困境,島內業者紛紛抱團自救,但反觀民進黨當局,不自省改善兩岸關係,卻試圖吸引東南亞遊客來填補空缺。
對此,臺灣導遊協會榮譽理事長伍永益批評,當局異想天開投入資源開拓「新南向」國家的市場,可是這些地方的旅客不僅消費力低,總人數也比陸客少一大截。這樣下去,觀光業將陷入「寒冬」。
臺灣《聯合報》發表社論指出,蔡當局阻攔了大陸客源,卻拼命以補貼等手法到荒僻的地方去招攬。這種旁門左道的政策,只是在瞎忙,難有所獲。社論呼籲蔡當局睜開眼睛看看事實,開啟耳朵聽聽業者的心聲,別再用「千萬遊客」的假象自我麻醉,把臺灣的旅遊業帶入死胡同。
「如今『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全世界都在尋求與大陸開展旅遊合作,開發大陸客源市場,臺灣怎麼能把門關起來?」臺灣醒吾科技大學觀光餐旅學院院長李銘輝說,「兩岸地緣近、血緣親,是臺灣發展觀光的最大優勢,維護兩岸旅遊合作才是救產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