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去過電影院了?
四個月?
又像是很多年.....
影院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歡樂,
更承載著我們的記憶!
在濟南這座城市,你對電影院的記憶又有多少?
這篇文章,是這座城市的電影院變遷歷程,每一段時期都講述著一代人和這座城市的故事......
先來了解一下電影技術的發明
1832年,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把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活動起來,標誌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1888年,「光學影戲機」製成後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早在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製了「光學影戲機」成功。
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製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成功研製了「活動電影機」。同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次播放影片《工廠的大門》大獲成功,標誌著電影的正式誕生,史學家們將這一天定為電影誕生之日。盧米埃爾兄弟當之無愧地成為「電影之父」。
電影技術發明後第一部電影《工廠的大門》資料
早在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首次有了一件「洋玩意兒」,人們管它叫做「西洋影戲」,這是中國人眼中電影的前身。在資本主義經濟擴張與世界電影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加上電影放映機及拍攝技術的發展,共同促進了電影業走進中國。
早期在中國放映的電影都是由外國人拍攝的。1905年,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片斷紀錄片《定軍山》(《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飾演的老將黃忠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是由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電影。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拍攝情景資料
同一時期的1904年,濟南「開風氣之先、創至善之業」正式自開商埠。濟南自開商埠後,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膠濟鐵路和津浦鐵路在濟南交匯,加快了外國勢力的擴大,外國的文化、宗教、建築、洋行等迅速在商埠區擴展開來,電影從此走進濟南。
1
濟南第一家電影院
小廣寒電影院
今天的小廣寒電影博物館,曾是濟南第一家電影院,也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的電影院舊址。
現在的小廣寒 攝影:王平
據史料記載,1904年初的某一天,濟南要上演「電動影戲」,地點是在濟南布政司大街的山陝會館。當時放電影的是外國人。這個驚奇的消息一經傳來,濟南城裡的男女老幼奔走相告,一時間,山陝會館戲臺前人潮洶湧,市民紛紛來觀看「電動影戲」這個新奇的東西。據濟南文史專家、學者張繼平在他的文章《西風東漸氣象新》中表述:「此時,山陝會館大戲臺前已經人山人海,不時的喝彩聲像一股熱潮席捲著整個會館。只見戲臺上掛著一塊大白布,白布上突然出現了兩個西洋女子的影像。兩女子歡快的跳起舞來,她們一頭金髮亂蓬蓬的,樣子憨態可掬,『旋又一影,兩西人作角牴戲;又一影,為俄國兩公主雙雙對舞,旁有一人奏樂應之;又一影,一女子在盆中洗浴;又一影,一人滅燭就寢,為地癟蟲所擾,掀被而捉得,狀態令人發笑;又一影,一人變弄戲法,以巨毯蓋一女子,及揭毯而女子不見;再一蓋之,而女子仍在其中矣』。」這段文字很形象地描寫了當時在濟南第一次放電影的情景。至此電影為濟南人打開了一扇新奇的大門。
早期電影放映場景資料
同年,即1904年,距離電影技術發明不到十年的時間,在剛剛自開商埠的濟南經三緯二路路口誕生了由中國人和外國人共同籌建經營的濟南第一家電影院——「小廣寒」電影院。在《濟南志》記載:「1906年前後,建立了放映無聲電影的小廣寒電影院。」和《山東文化志》:「山東最早的電影院是濟南的小廣寒電影院,1904年至1906年改造成明星電影院,專門放映無聲電影。」
攝影:王平
最初電影院的地方被稱為「電影園子」,電影稱為「電光影戲」。當時的小廣寒電影院作為濟南最早的專業電影院,門票相當昂貴。《濟南指南》書中記載:「『小廣寒』電光影戲,商埠三馬路東首。定價樓座每人一元。包廂每間四千。樓下每人一千。池座每人六百。晚八點鐘開演。至十點鐘止。」在當時的一銀元可以供一家人在北京吃一頓涮羊肉,僱一輛轎車每天的費用也是一元。可想而知,當時觀看電影的觀眾在生活方面相對是比較富裕的,大多為外國人、政府職員、軍人以及知識分子等。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樂意花高價見識一下電影這頗「洋氣」的新鮮事物。
《濟南指南》書籍資料
小廣寒電影院在很長時間對濟南電影業產生著很大的影響,直到1932年,在濟南商埠區的大觀園建成全省最早的有聲電影院「大觀園電影院」和在新市場建成的、全國最早的公立電影院「新光電影院」,小廣寒電影院才結束了在濟南一枝獨秀的位置。
小廣寒電影院歷經了數十年戰火的洗禮,飽經磨難,卻依然堅毅的矗立在濟南商埠的那個街口,默默地向世人訴說著那一段段歷史……
2
電影院的發展高潮
濟南開埠後,影劇院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高潮。
1930年前後,濟南市影劇院曾達到21處,座席萬餘個,影院有山東、大華、春光、濟南、新濟南、民眾、東海、國泰、大觀、新新等十三處。
德國人在經二緯三建的新濟南電影院放很多美國電影,檔期基本和好萊塢同步,有《人猿泰山》等,那些電影就是當時的大片了。而舊軍門巷的濟南電影院主要放國產片。
3
抗日戰爭時期
青光電影院
抗戰時期,濟南淪陷,日本人在濟南修了幾家電影院,比較有名的是青光電影院,在經二路老郵政局斜對面,主要演一些日本片,類似《新加坡總攻》。這家電影院如今已無一磚一瓦,曾被一場大火燒得乾乾淨淨。
過去的電影膠片,片基是用硝化纖維塑料(俗稱賽璐珞)製造的,成分與火藥棉近似,極易燃燒。當時的濟南就有很多家電影院都失過火,如按察司街的「新新」和經二路的「青光」。
4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情侶包廂出現
電影院裡有情侶包廂,大概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事。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男女看電影都要「分行就坐」。據一名「老濟南」介紹,當時比如場內有三行連椅,女的坐在右邊一行,男的就坐在中間和左邊兩行。如果男女一同去看電影,進場就要「暫時分手」,散場以後再喊著「找人」。
濟南電影院的名字也是緊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比如說勝利電影院,日本鬼子來的時候改名為『明星』;鬼子投降,又改名為『明光』;解放後叫『青年』,五十年代後期又叫『中蘇友好』;和蘇聯的關係崩了,影院改成『反修』,文革又改回『勝利』。」
5
最早立體聲寬銀幕影院
大觀影院
最早改建為立體聲寬銀幕影院的,是大觀影院。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讓很多人進入「見證奇蹟的時刻。」每人發一副「立體眼鏡」,戴上以後,如身臨其境,一場電影下來,驚呼連連。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大量的3D才再次席捲而來。
6
省內第一家模擬立體聲電影院
光明電影院
位於成豐橋的光明電影院,也曾紅極一時。最初由十五戶商人合資建設,1966年改國營,1988年進行了內部裝修,鋪上了紅地毯,安裝了航空座椅,引進了先進的音響設備,成為了省內第一家模擬立體聲電影院。裝修完畢後,放映的第一部電影是《霹靂舞》,票價創下了一塊五的新高,轟動全城。
7
1953年
明星電影院
始建於1953年的明星電影院,位於濟南緯十二路,當時裡面裝飾著龍紋,看起來金燦燦的閃著光,屋內都是將近一米長的宮燈和彩繪白燈,十分氣派。電影院內部一樓是舞臺和觀眾席,二樓是放映室和觀眾席,座位全部採用軟包,頭頂有電扇,觀影環境十分優越,又因為建築面積龐大所以明星電影院在當時被評為甲等影院,吸引了附近大批群眾前來觀影。在當時它的火爆程度可絲毫不遜於現在的電影院。
攝影:王平
由於後來經營陷入困境,明星電影院經歷了1次搬遷、5次改換名稱、3次改變企業性質。2006年,濟南市文化局、影劇公司等單位聯合把明星影院打造成「明星影院——進城務工人員影劇之家」;2008年開始改成酒店經營;2017年上半年電影院門頭外牆改造全部完成後一直閒置至今。經歷數次變遷後,近日,這座老建築又開始進行修繕,這座有著67年歷史的文保建築,未來將作為文化旅遊項目再次對外開放。
攝影:王嘯
攝影:王嘯
8
1954年
中國電影院
建於1954年8月,位於濟南市中心繁華地帶——經四路與順河街路口的中國電影院,佔地1000平方米,是濟南市重點影院,票房收入多年保持在全省前10位。建築為民族風格,宏偉大方,是濟南市20世紀50年代標誌性建築之一。它的屋頂橫梁跨度達24米,全是木結構,一根柱子都沒有。螭吻是和平鴿造型,蘊意呼喚和平。2009年初被拆除。
攝影:王平
9
1973年
魯藝影劇院
位於歷山路北端的魯藝影劇院1973年籌建,由山東省京劇院排練場擴建而成,1987年5月10日正式開業。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觀眾廳分上下兩層,設有1566個軟座席,設備配套齊全。不僅能演出戲劇、音樂、歌舞,還可做影視、會議會場。劇院備有冷暖設施,設有演員賓館、餐廳。開業後先後接待過京、津、滬、冀、港、臺等地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及國內外藝術表演團體的演出。經營最好的,要數這魯藝影劇院了,至今在濟南有多家分院。
攝影:王平
10
1978年
歷山劇院
位於千佛山北麓歷山路112號的歷山劇院於1978年籌建,1989年落成開業,主要以戲曲、話劇的演出為主。晚上還會放通宵電影,價格便宜,可是那時大學生們的最愛。
攝影:王嘯
《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那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電影院有很多優秀的華語電影《霸王別姬》、《有話好好說》、《一個都不能少》、《甜蜜蜜》、《大話西遊》等。後來有些大學學校裡也有了電影院,每周末會放一次電影,價格就更便宜了。
有一年,張藝謀帶著董潔為《幸福時光》在山師禮堂做宣傳,主持人是辛凱,當時氣氛極其熱烈。還有人記得嗎?
11
影視時代的到來
後來,濟南的影城也多了起來,魯信、萬達、橙天嘉禾、耀萊成龍……
濟南的電影院,從此進入了影城時代。
可還記得2008年的《鐵達尼號》十周年紀念專場嗎?感動哭了無數人。
12
電影市場的春天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濟南電影步入市場化改革,國有影院紛紛倒閉,電影市場走入低谷,2009年前,全市僅有不到10家影院。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電影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有關電影法律法規的陸續出臺,濟南電影市場開始復甦,一大批民營資本和社會力量進入電影市場,濟南電影市場迎來了春天。
近年來,濟南電影業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得到快速發展,創造出一系列新亮點、新成績,為濟南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文化支撐。
01
電影創作生產實現高質量發展
目前,全市擁有註冊影視企業300餘家。近年來,山東沃爾德影視公司、濟南鴻景文化產業公司、山東秀瑜傳媒公司、山東青臺階影視公司、安迪影視(萊蕪)公司等為代表的影視企業,先後推出了《中國推銷員》、兒童系列電影《寶貝不哭》、《生死30分》、《沃土仁心》等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電影作品。其中,1部作品獲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獎,4部作品在國際國內電影節獲獎,2部作品獲泰山文藝獎,2部作品獲山東影視精品工程獎,8部作品獲泉城文藝獎。
02
電影院建設快速發展
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有城市電影院線15條,農村院線2條,勵志教育院線1條,電影院65家,銀幕422塊,總座位5萬餘個。電影新技術、新設備廣泛應用,IMAX、中國巨幕、杜比全景聲、杜比影院、MX4D動感特效、RealD6FL、雷射放映、沉浸音等高端放映設施遍布全市各大影院,為電影消費者帶來了優質的視聽體驗。
03
電影消費市場增幅迅速
電影票房由2010年的8142萬元,增長到2019年的4.91億元,觀影人次由2010年的278萬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306萬人次,放映場次由2010年的11.48萬場增長到2019年的81萬場次,上述各項指標穩居全省前列。
04
電影產業載體多點開花
出臺《關於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影視產業發展。在華誼兄弟電影城(濟南)、「星工坊」特色影視園區等基礎上,加快推進山東廣電「星動小鎮」影視產業園建設,籌備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山東(濟南)影視產業發展基金。隨著新舊動能轉換和濟南城市建設的轉型升級,平陰錦屏山、融匯老商埠、明府城百花洲、曲水亭街、濟西溼地公園、黃河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兼拍攝基地的項目陸續建成並投入運營,對影視題材的適應和容納能力越來越強,形成了文旅融合、相互推動、多點開花的發展格局。
05
電影對外交流豐富多彩
成功舉辦了2019中國濟南吳天明青年電影高峰會,創下了歷屆高峰會「四個之最」(會議規模最大、創投項目最多、宣傳媒體最多、效果最好)。積極推進中外電影文化交流,香港主題電影展、法國電影展、歐盟電影展、國際戲劇影像展、俄羅斯電影展等海外中外優秀電影展連年舉辦,極大地提升了電影文化影響力和濟南城市美譽度。
06
電影人才集聚優勢明顯
作為山東的文化、教育中心,濟南市有國家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的重點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等眾多高等院校,興建了長清大學城和濟南東部大學城(即章丘大學城),新建了山東電影學院,每年輸出大量電影專業人才,為濟南影視產業發展提供了紮實的人才儲備基礎。
2019年11月,2019中國濟南吳天明青年電影高峰會在濟南舉辦,吳天明青年電影高峰會落地濟南,對確立濟南市和山東省在中國電影界的學術地位和人才培養基地形成,擴大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發展與青島完全不同的電影格局,並與文化旅遊相結合,打造體驗式、互動式、電影、演藝相互滲透的文旅產業項目,促進我市影視產業、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濟南市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戰略布局,特別是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濟南電影業必將迎來大繁榮大發展。
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取代電影院,
那是一座城市最浪漫的地方,
也是一座城市,可以讓夢想顫抖的地方......
END
攝影:王平、王嘯、小廣寒
部分圖文來源:魏道泉城
查看更多系列文章
(點擊下文圖片)
叮~有一份濟南網紅奶茶地圖待您查收
超想去漂流!免景區入園門票!水簾峽高空玻璃漂流節等您來約!
萊蕪大山藏著這樣的古村,如果被大導演發現,極有可能成為網紅影視基地!
原標題:《一部濟南電影院的發展史,一個讓夢顫抖的地方...》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