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現在的漁民村。 漁邨社區供圖
上世紀50年代的漁民村。 漁邨社區供圖
提起改革開放,有一個與香港一河之隔的小漁村,總被提及。這就是深圳市羅湖區漁民村。
從以船為家到中國第一批「萬元戶村」,再到如今的現代化花園社區,漁民村見證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遷。
2019年以來,羅湖區委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按照「標準 質量 示範」的思路,選擇漁民村所在的漁邨社區為試點,探索超大型城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子。
12月17日,羅湖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章紅班、羅湖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宮雪、漁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頌球作客羅湖「雙周發布」,聯合帶來「新時代新漁村」主題發布,通過一個個故事,分享漁民村如何實現從「物質小康」到「精神小康」的轉變。
精神傳承:一個小漁村的滄海桑田
「漁民村與香港隔河相望,立村時只有22戶漁民,人口不足百人。」章紅班指著泛黃的老照片說,「他們四海漂流,像是大海裡的一段枯枝。後來在政府的幫助下,逐漸上岸定居。」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漁民村人搞運輸、開酒樓、辦工廠……忙得熱火朝天。
1979年到1980年短短一年間,33戶村民家家都成了「萬元戶」,漁民村成為全國第一批「萬元戶村」。
1992年,為適應特區城市化進程發展的需要,漁民村率先成立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村辦股份制公司。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漁民村一度面臨違建嚴重、治安混亂等難題。2001年,漁民村在深圳率先啟動城中村改造。村民自籌一億多元,將舊村全部推倒重建。三年後,一個嶄新的現代化花園社區拔地而起。
2015年,漁民村又經歷了一場改革的洗禮。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召開股權改革表決大會,44名股東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了公司股權改革方案。此舉有效調動了股民和社會資源合作的積極性,使集體經濟發展再次駛上快車道。
漁民村發展的40年間,「敢為人先、勤勞務實、團結奮鬥」的漁民村精神貫穿始終。章紅班感嘆:「正是因為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才會有如今的漁民村。」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羅湖區對漁民村文化長廊和村史館進行升級改造,在村口公園設立《揚帆》主題雕塑,創作主題話劇《幸福漁村》。
改造後文化長廊總長350米,以漁民村發展歷程中的標誌性事件為線索,以場景再現的形式,精煉地概括了漁民村近百年來的變遷歷程。
升級後的村史館建築面積約278平方米,共四個部分,累計收錄文件實物近百件,照片213張、影音視頻4個,全面、系統展現了漁民村在黨的領導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投身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歷史進程。
時代變了,漁民村精神不變。章紅班說:「漁民村人將繼續發揚『敢為人先、勤勞務實、團結奮鬥』的漁民村精神,在『雙區建設』的新徵程中走在前列、勇當先鋒。」
創新機制:一個黨群服務中心的蝶變升級
每天下午4點,退休老人李永棠和老伴都會走進漁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這裡活動特別多,鍛鍊身體也方便。我們天天來,心情特別快樂。」李永棠笑著說。
2019年以來,羅湖區把漁邨社區作為第一個試點社區,將原本分散在社區裡的社康醫院、老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書吧整合併一體規劃升級,建成全市首個多功能、複合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升級後的中心共3層、3500多平方米,比起之前設施更好、配套更齊。」宮雪說,「系統集成了黨建、政務、醫療、養老、文化、教育等一體化功能,實現了下沉資源、管理與服務在社區的『物理整合』。」
中心建設過程中,漁邨社區黨委在區和街道指導下,配套建立「社區黨委領導、條塊聯動、以塊為主」的社區治理機制,實行社區黨委與轄區單位、組織互相兼任委員。
在宮雪看來,社區黨委統一調度下沉資源,充分激發了中心的綜合效能,能更精準高效的服務群眾、管理社區,讓居民群眾更為直觀感受到黨的溫暖和力量,產生了「1 1gt;2」的強烈「化學反應」,提升了社區黨委的治理能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比如,通過政務服務的下沉,區、街、社區三級431項政務服務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站通辦」,讓群眾最多跑一次。
從「物理整合」到「化學反應」的背後,是社區治理機制的創新。但社區高效治理的落實落地,僅有新機制還不行。宮雪介紹,面對轄區群眾的呼聲,漁邨社區黨委統籌協調街道部門、區直單位等力量解決問題,還需要一個有效的承載平臺——基層治理綜合分析會。
「基層治理分析會」,是漁邨社區黨委搭建的一個社區共建共治平臺,用於統籌協調條塊力量,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解決居民關注的社區治理頑疾。
「通過這個平臺,漁邨社區不僅建立『反饋問題、協調解決、跟蹤反饋、考核評價』的社區治理閉環模式,還最大限度調動各方力量,將『問題處理在基層』,讓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化解不上交,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宮雪說。
文明實踐:一個新陣地的試點建設
溫馨柔和的燈光、富有創意的書架桌椅以及柔軟舒適的臺階沙發……這是漁邨社區新建成開放的悠·圖書館。
「不同於傳統圖書館的刻板、冷清,悠·圖書館傳遞的是一種悠然、悠閒、慢下來享受幸福的圖書館生活方式。」吳頌球說。
在深圳這樣一個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的城市,有著滿滿溫情的悠·圖書館一開館,立即受到了大家的熱捧。目前,圖書館館藏書2.5萬冊,報刊200種,還擁有高達49.20T的海量數字資源。
悠·圖書館也是漁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陣地之一。今年10月起,為了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羅湖區在漁邨社區試點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常態化開展「政治引領 教育實踐 公眾服務」三結合的文明實踐活動。
「漁邨之光」教育共享計劃、「漁邨聲韻」文藝悠享計劃、「漁邨溢彩」生活樂享計劃、「漁邨大愛」志願暢享計劃、「漁邨港灣」健康安享計劃、「漁邨之星」未成年人專享計劃……「六享計劃」,逐步落實。
「10月24日,我們舉行了一場以傳承家風家訓文化為主題的講座,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急急忙忙趕過來參加。老奶奶說,名家的講座一般只能在電視上聽,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聽到名家講座,心情很激動,就毫不猶豫走了進來。」章紅班說,「這樣的講座,正在如火如荼舉行,我們會一期連著一期繼續舉辦下去。」
章紅班透露,下一步,漁邨社區將探索建立文明實踐積分制度,以現有義工積分制為基礎,新增文明榮譽、文明實踐得分等,根據積分等級予以優先享受公共福利,換領商家公益商品。
每周一或重要節假日的早上,漁民村的文化廣場,都會準時舉行升國旗儀式。
「有國才有家,才有安穩的生活,這是漁民村村民的切身體會,也是漁民村村民愛國情懷的樸素由來。」吳頌球動情地說,「莊嚴而神聖的升國旗儀式,讓漁民村村民的心凝聚在一起。站在新起點,漁民村人更加堅定夢想,乘風破浪,迎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