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啥是佩奇」火了。電影院、售樓部、各大商場都紛紛抓住這個營銷的好梗,告訴你啥是佩奇。而這個梗是怎麼來的呢?小編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還不是很清楚。因此我們今天再來複習一下。
《啥是佩奇》是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宣傳片,2019年1月17日播出後迅速形成病毒式傳播。該短片講述了一個李玉寶為孫子全村尋找「佩奇」的故事。臨近年關,眼瞅三歲孫子要回村過節,李玉寶卻難為壞了,孩子想要一個佩奇,可啥是佩奇?一頭霧水的他借村裡的喇叭問了一圈,得到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鬧出了不少笑話。
影片的背後,自然是爺爺對孫子、對兒子回家的深深盼望與濃濃思念。然而,小編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卻是《小豬佩奇》這部每集只有短短5分鐘的動畫片,給我們帶來的啟發。社會人劇小豬佩奇,其實是最完美的二胎家庭教材!
小編看這部動畫片,在小豬佩奇大紅大紫之前。一位有輕度產後抑鬱的媽媽,在覺得自己生活一團糟,快要崩潰的時候,看了這部動畫片後竟被神奇地治癒了。她強烈推薦小編要看這部動畫片,希望小編能夠用文字表達觀後感,讓更多人能夠感受這部劇的美好。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小豬佩奇》這部劇給二胎家庭們的教育啟示。
老大不帶老二一起玩,是老大的錯?
動畫片裡頭,佩奇的弟弟喬治向媽媽哭訴,姐姐不帶他一起玩,自己和蘇西玩得不亦樂乎。佩奇的媽媽呢,並沒有去指責佩奇,而是把喬治帶去廚房,讓他幫忙舔乾淨碗裡的巧克力。還在委屈的喬治見到有了甜頭,就屁顛屁顛地把啥都忘了。
不得不說,這個豬媽媽實在是太cute了!她用這樣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平衡了姐弟之間的關係,讓兩隻小豬都不亦樂乎。反觀現實,通常是啪啪打臉!很多二胎家庭,特別是像佩奇家這樣姐姐和弟弟的家庭,爸媽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偏袒小寶,指責老大:「你怎麼不帶弟弟玩?」「你是老大,你要懂事點!」結果,玩是一起玩了,可兩個孩子都不開心。
二寶不和諧,皆源於內心的害怕!
記得一個心理分析曾說到,弱者在很無力的時候,常常就會把情緒都宣洩到更小更柔弱的人身上。大寶往往會欺負二寶,或者為爭寵做出種種威脅爸媽的舉動,其實還是源自于大寶內心的害怕,害怕自己不被關注、不被重視,擔心父母的愛都被奪走。
怎麼辦?最好的辦法是向豬爸爸學習,讓孩子自己覺得自己強大了。
比如,爸爸把喬治放到了小馬上,然後會大聲地一喊,我需要一個很強壯的人來幫忙推一推,覺得自己最強壯的佩奇自然就爭著來幹這個活兒了。
再比如,喬治的小恐龍丟了,他急得大哭。爸爸說,現在要請最厲害的偵探來幫忙!佩奇立刻有了興趣,她說,我會幫你找到恐龍先生的。
在爸爸的正確引導下,佩奇就漸漸覺得自己變得厲害而且強大了,她是可以幫助爸爸的強壯的佩奇,她是最厲害的偵探佩奇……而強大的佩奇,也漸漸有了責任感,當弟弟想要跳泥坑時,她就先下去檢查泥坑有沒有危險。家人的溫暖和愛,也在這個家庭流動起來。
二娃的真正平等,可操作性實在太差。
幾乎每個二胎媽媽都有這樣經歷,生大寶時各種小心謹慎,各種上心各種照顧。可到了二寶,有了經驗之後就覺得也就那樣吧,就各种放開各種無所顧忌。從這點上看,大寶和二寶,打沒出生待遇就是不公平的。可是,人無完人,我們既然明知道沒辦法大寶二寶一碗水端平,就儘量端平,盡力了也就好了。
比如豬爸爸豬媽媽,佩奇和喬治使用的物品是一模一樣的,臥室裡面的床也是一樣的,弟弟在下鋪,姐姐睡上鋪;玩鞦韆,都是佩奇玩一會兒,喬治玩一會兒;如果騎著玩具馬出去,媽媽會說,弟弟小,可以讓弟弟先來試下。弟弟玩好了以後,一定會讓姐姐玩兒。
我們盡力去做好父母這個角色,也不過於糾結。畢竟二娃的真正平等,可操作性實在太差了。
如上,是小編看了這部動畫片後的一點啟發。不知道同樣看了動畫片的你,又有怎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