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大家所熟知的易烊千璽,我想大部分朋友對他的感覺是因為他有才華,而且個性沉穩,很尊重人,也很禮貌。
除了之前出演了電影《少年的你》的男主角,同樣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的英語能力。
在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的搶人環節中,四位隊長為了搶人,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
其中我們看到了羅志祥「蹩腳」的英語口語水平,相比之下,年紀輕輕的易烊千璽卻把英語使用得十分流利。
小易也曾亮相世界衛生組織總部的國際公益舞臺,全程英文演講《擁抱不同用愛消除歧視》。
他吐字清晰、發音準確,就連身旁的世衛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博士都被其徵服,連連點頭。
其中還有個小小的插曲,在易烊千璽準備演講之前,身旁的賀德博士戴上了同聲傳譯耳機,可能以為這位中國青少年的演講會是使用中文。
但是當易烊千璽用流利的英文開啟演講後,博士取下來同傳耳機,不禁露出了讚許的眼神,看著小易演講完,最後又報以熱烈的掌聲。
但其實這並不是易烊千璽第一次秀英文。
在更早之前,他就被選為丹麥旅遊形象代言人,並在這個童話王國進行了一段英文致辭。
雖然並未脫稿,但易烊千璽的音色和發音還是獲得了一致好評!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英語?
除了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與競爭力,從另外一種角度說:英語從來不止於一種語言,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比如,我們中國人習慣把姓放在前面,把名放在後面,英語國家的正好跟我們相反,他們習慣把名字放在姓的前面。
因為我們是文明古國,對祖先和出處很敬畏;美國人崇尚自由獨立,他們更尊重自己。
比如,英語按照事情重要程度描述問題——「I saved a boy who fell into water when I was walking alone.」
中國人按照時間順序描述問題——我上午散步的時候救了一個落水兒童。
因為中國人很含蓄,強調事物發展的過程;美國人很直接,強調結果和效率,語言規律裡,無處不在地包含著民族習慣、文化背景、思維方式。
所以,學習語言,從來不是學習語言本身。
學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只有語言,可以把這種方式,潛移默化成一種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