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步入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電動」)生產車間,看到各條生產線正緊張有序地忙碌著。據工作人員介紹,年底中車電動迎來了訂單的「小高峰」,企業產銷兩旺,預計今年能實現逆勢增長,全年產銷有望突破7000輛。
■依託高鐵技術 賦能汽車新引擎
在中車電動總部,筆者見到了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李群波,他與筆者聊到了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和中車電動發展規劃。
如果說起步於2009年的國家和地方補貼政策掀起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大潮,那麼,補貼退坡和取消就是潮水退去。「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金。」李群波說。
從2007年中車電動組建以來,中國中車打造了從基礎元器件到驅動電機、控制系統、儲能系統等關鍵零部件以及先進動力系統平臺和整車製造的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平臺,足見中車高度重視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新版圖。
電控系統是這家企業的核心實力。「2001年第一次承擔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我們就開始對電動汽車控制技術進行攻關。」中車電動總工程師汪偉告訴筆者,「十幾年來,我們持續投入,迭代開發,完成了T動力六次大升級。」我們注意到,從最初一輛車十多個獨立控制器到如今第六代T動力,實現了「all in one」高度系統集成,還瘦身變成「小個子」,並且在智能化、信息化和網聯化方面獨具特色。
有了T動力和中車電動獨創的雲智通平臺的支撐,中車電動新能源客車有了自我進化能力。「自動識別路況、遠程操控、遠程程序升級……」汪偉在手機上向我們邊展示邊說,「人車互聯、車車互聯,我們將重新定義未來城市交通。」
中車電動是承擔國家「863」計劃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最多的企業,現擁有專利380項,主持和參與制定國家及行業相關標準26項,獲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7項。中車電動每年約有5%的收入投入研發。在這一點上,中車電動和高鐵一脈相承。
■構建移動空間 引領出行新理念
2005年至2015年,新能源汽車在國家政策鼓勵下如火如荼發展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泥沙俱下」。個別企業的騙補行為被曝光後,中車電動技術負責人曾表示,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需要踏踏實實,沉下心來,認認真真地攻克技術難題。技術、產品成熟,價格合理,這個市場才能穩定。今後要加強攻關,即使沒有補貼,也能造出為市場所接受的產品。
「中車電動是央企,踐行國家戰略是我們堅守的初心和擔負的使命。」中車電動董事長申宇翔這樣說。中車電動成立12年來,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也獲得了回報:核心技術不斷升級,第六代T動力領先同行3年至5年;研發、試驗和製造三大平臺持續投入,先後捧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首批智能製造試點企業等金字招牌;市場份額越來越大。截至2019年10月,中車電動累計投放超過4萬輛新能源整車、15萬套電驅動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產品批量服務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以及湖南、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廣西、雲南、海南、貴州、黑龍江、內蒙古等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今年10月,我們第三次參加了比利時世界客車博覽會,發布了第二代智能駕駛城市客車,歐洲已經有多家客車企業主動表示與我們開展深度合作。」中車電動總經理劉凌按耐不住內心的喜悅。
如今,高鐵網絡已在全國快速鋪開,中車製造的高鐵遠銷海內外,成為國家「金名片」。「筆者從李群波的話語感受到,中車志在打造全覆蓋、立體化綠色移動生活空間,從而實現更高效、更安全、更環保的交通出行。
■瞄準5G技術 布局智慧交通新時代
2018年12月,中車電動智能駕駛公交車首次在湖南湘江新區智慧公交示範線,開放道路試運行。從封閉環境測試走向開放環境試運行,是對智能網聯技術的先進性、成熟性、穩定性以及和周邊交通環境融合性的考驗。在前期兩個多月路測中,中車電動通過多種複雜路況和場景考驗,達到預期。
隨著5G時代到來,整車智能網聯水平越來越高。中車電動智能駕駛的成功試運營得益於「雲智通」保駕護航。中車電動自主開發的「雲智通」平臺融合了大數據分析、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在後臺操作大屏上滾動的數字和圖標,可以實時顯示全國各地車輛運行狀態、運營數據等信息;在實施監控和故障預警的前提下,同時實現了車輛健康度管理、駕駛行為管理以及運營數據服務。這對用戶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保障運營安全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張凌霄)
轉自:中國汽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