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姚心璐 編輯| 羅麗娟
辦公室裡煙霧繚繞。新晉億萬富豪王寧此時有些煩悶,他坐在辦公桌前思考了一會,又猛吸了幾口煙,決定草擬一份澄清公告。「懷疑有幕後推手炒作促成股價波動,或有不良圖謀」,他這樣寫道。
王寧能夠在37歲這一年達到身價數億元,得益於他在不久前傍上的「大款」。當然,在公司內部,這被稱為「與大象共舞」——王寧創立並擔任董事長的神州泰嶽(300002.SZ),正是中國移動飛信業務的唯一外包運維服務商。憑藉這份業務,2009年,神州泰嶽成功登陸剛剛開板的創業板,當時市值超百億元,按持股計算,王寧身價接近20億元。
但在這天,新貴王寧遇到了上市後的第一件煩心事。
這是2009年12月28日,因為時任中國移動副總裁張春江被調查,神州泰嶽被傳與此事相關,只得臨時申請停盤,反覆澄清公司與此事毫無關聯。
在20世紀初期的北京中關村,像神州泰嶽這樣的IT服務公司「一抓一大把」,技術門檻低,商業模式易複製,大多數很難被看好。「與大象共舞」是神州泰嶽鶴立雞群的唯一籌碼,更何況,他們所承擔的是當時被視為中國移動重要戰略型業務之一的飛信。
2009年,飛信用戶同比增長了近7成,為神州泰嶽貢獻了超過100%的收入增長和近8成淨利潤。
「考慮到飛信業務的高速增長,給予公司30%的估值溢價。」神州泰嶽上市時,有分析研報這樣寫道。
只是不知彼時的王寧是否意識到,「與大象共舞」的結果,亦是將公司的命運交與「大象」,並隨之起起伏伏,難以自主。而在2009年冬天被波及的這次停牌,只不過是種種波折中最無關緊要的一次。
當時王寧也許並沒有料到,兩年之後,他將為了與飛信的續約反覆奔波,但仍無法阻止股價的連續下跌。
而改變一切的微信於2010年誕生——在更久之後,王寧努力想保住的飛信業務也變得不值一提,逐漸消失在前僕後繼的移動網際網路發展洪流中。
這只不過是過去十年從3G到4G的商業浪潮中,微不足道的小小漣漪。
「過頂傳球」
在神州泰嶽上市的這一年,通信行業還進行著一件重要性堪比創業板開板的裡程碑事件:2009年1月,工信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了3張3G牌照,中國通信行業正式宣布進入3G時代。
移動時代即將到來,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風口,蘊含著難以想像的機遇與風險。
在新的蛋糕中,運營商本應坐享其成,畢竟從2G時代開始,運營商便是網絡增值服務產業鏈上的話語權掌控者,無論是閱讀、音樂、購物,每一項服務都需與運營商籤訂合約後方可開展。
因而,早在此前三年,嗅覺靈敏的中國移動首先推出了飛信業務,聯通的通訊軟體「超信」也隨之誕生。即使是前3G時代,通訊軟體也被視為網絡服務的核心入口,能夠提高用戶黏性,進而推動其它增值業務。
但通訊軟體公司想要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首先面對的就是騰訊QQ。當時,騰訊旗下的移動QQ已經運營了7年,在市場份額上佔據著絕對優勢。
但正如前文所說,在前3G時代誕生的移動QQ並非一款應用,而是騰訊與移動、聯通等運營商合作的類簡訊業務。對於用戶來說,每月需繳納5元左右的包月費,可實現簡訊與電腦QQ的聊天功能,並根據實際發送信息條數,再另行繳費,費用低於簡訊;而對於騰訊,則需要與運營商籤訂相關SP合作協議。
籍此背景,飛信誕生後不久,中國移動便使出一招殺手鐧。2009年12月,移動宣布對騰訊等網際網路即時通訊業務「斷供」:「相關SP的合作協議續籤到今年12月31日為止」。
這一招打得騰訊措手不及。焦急之中,騰訊總裁劉熾平對外透露,如未能續約,公司最多損失營收的10%。直到合約截止的前5天,騰訊還在表示,正在與移動「處於積極的洽談之中」,尚不清楚移動QQ的未來。
在當時環境下,妥協是騰訊的唯一辦法。合約截止前一天,騰訊宣布與移動合作開發「飛信QQ」,在初始合約中,騰訊可以分成85%,但其所有權歸屬於移動,騰訊承諾將移動QQ的用戶引渡至飛信平臺,所有想繼續使用該業務的用戶,將同時開通飛信帳號。
飛信QQ聊天界面 圖源網絡
飛信一時風頭無兩。此後的兩三年中,飛信用戶量與收入成倍增長。到了2009年,其用戶數達到1.84億,活躍用戶達到5348萬人——曾經,騰訊的移動QQ經營7年,也不過700萬用戶。作為運維商,神州泰嶽的財報顯示,在2007、2008年,飛信收入增幅分別為100%和216%。
中國移動的網際網路野心昭然若揭,在3G牌照頒發後,甚至傳出中國移動欲收購騰訊的傳聞。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對騰訊的一次拜訪更使這一說法在坊間大肆傳播。
儘管消息在不久後被闢謠,但王建宙在當年的達沃斯年會上發言時也同樣提到,不排除對騰訊部分兼併的可能性。
面對移動的步步緊逼,騰訊並未屈從。
事實上,在騰訊宣布向飛信QQ引渡用戶的同時,也「反將」了移動一軍。雖然騰訊允許飛信QQ與QQ用戶聊天,但卻不將QQ的增值業務如QQ秀、寵物開放給前者,使「飛信QQ」始終只能停留在文字交流的水平上。
同時,騰訊也推出了一項更具未來性的免費業務:手機QQ。在2G時代,由於支持下載這一應用的高端手機較少、免費的模式也無法為公司帶來營收,手機QQ並不被看好,但這一網際網路應用卻可繞開運營商的合作限制,規避了被「斷供」的可能。
2009年,3G來臨,風向驟變。智慧型手機日漸普及,應用類的即時通訊工具走紅。在此後的兩、三年中,國外如Kik messenger、蘋果iMessage,國內小米的米聊、騰訊的微信、盛大的Youni等,層出不窮。
多年後,當免費與下載應用早已成為主流,仍有少數人記得,在這些通訊工具與其它應用的誕生初期,行業曾賦予他們一個共同的類目名稱「OTT」 Over The Top,直譯為「過頂傳球」,意為:基於開放網際網路,越過運營商提供服務。
這隱隱暗示了一個未來:本能把控一切的運營商,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或許會退而成為一個「數據管道」,成為被無數新企業越過的「頂」。
飛信的運營商優勢逐漸變成了劣勢。
2G時代,飛信曾受益於與簡訊互通的功能;到了3G時代,日益習慣微信等工具的用戶,開始意識到簡訊帶來的「不方便」,許多用戶反映,用飛信聯繫時,由於某些誤操作,可能不知不覺被收取費用。而且,飛信僅對移動用戶開放,對聯通與電信用戶卻始終封閉。
2012年,當飛信經過5年的糾結,終於同意初步向聯通和電信開放、允許這些用戶每個月在飛信上發送50條免費簡訊時,騰訊CEO馬化騰宣布,誕生了589天的微信,用戶突破2億人——經過數年僵持不下的競爭後,騰訊終於遙遙領先。
這一年,王寧終於爭取到神州泰嶽與飛信業務的續約,但飛信用戶已經進入滯漲階段,活躍用戶停留在9000萬。2014年之後,這個數字逐年下跌。
當然,沒有運營商甘願成為被越過的「頂」。當微信用戶數繼續上漲至3億人時,另一場糾紛開始了。
大流量時代
「如果微信不該收費,那簡訊為什麼要收費呢?說不敢收費,這不符合產業發展規律。」2013年春天,一位專家的發言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這句話背後,是中移動等三大運營商對微信收費的訴求表達。此時,微信打擊的已經不僅是飛信,更是簡訊。在2013年,僅移動用戶的簡訊業務便同比下降13.7%,降幅同比去年擴大了6.8個百分點。
時任中國移動總裁李躍更是拋出「騰訊威脅論」,強調騰訊QQ和微信佔用運營商信令資源,對傳統運營商的擠壓非常明顯,「中國移動和騰訊之間應該有溝通」。一時間,微信收費的話題塵囂甚上,有消息稱,三大運營商就此與騰訊進行了多次談判,專家學者亦紛紛發言,解釋收費的合理性。
新浪微博為微信收費的謠言闢謠 圖源:微博截圖
蹊蹺的是,在這一年夏天過後,收費的話題突然偃旗息鼓。待到再有消息傳出,已是聯通與微信合作定製「微信沃」SIM卡、移動與微信聯手推出流量紅包等合作消息,糾紛未解,轉身已是握手言和。
一份PPT隱約透露了「和解」的原因。這份被傳來自聯通內部的PTT顯示,在對待微信等OTT業務上,三大運營商的態度出現分化,其中移動的態度最為激進,強調需要在網絡中實施對OTT的管控;而電信和聯通的態度則相對緩和,聯通則直接表示,「當前階段,與其它運營商的競爭大於合作關係,與微信合作可以吸引異網用戶」。
運營商態度的分歧意味著,如果移動一意孤行選擇收費,將推動更多用戶轉向另外兩家運營商,造成用戶流失,得不償失。
而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重要事件是,在2013年底,工信部向三大運營商同時發放了TD-LTE制式的4G牌照,一個進化版、大流量的移動網際網路開啟。
4G意味著很多變化。例如,在微信收費糾紛中,中國移動反覆控訴的「微信佔用信令資源」中涉及的信令問題,是屬於2G和2.5G時代的特有現象。直觀來說,由於當時的網絡「道路窄」,微信和其它OTT長期在線的現象,的確會擠佔通話和語音資源,但隨著3G乃至4G的到來,「道路」迅速拓寬,信令之爭自然也就不復存在。
再例如,4G將會使網絡流量的使用量從MB升級為GB,這給予了運營商們更多流量經營的機會,也使OTT成為大勢所趨。
大流量面前,比起討論「OTT如何衝擊運營商」,移動和聯通們更關心的事情變成「如何經營流量」。
聯通率先擁抱了網際網路公司,在推出「微信沃」SIM卡的同時,聯通宣布與搜狐視頻合作,打造了15元6GB的包月定向視頻流量套餐,收益由雙方分成。
儘管這一合作被一些人指責為將流量「賤賣」、「吃了大虧」,但對於聯通來說,這種合作可以逐漸消除用戶對於「使用3G網絡看視頻降大量消耗流量」的恐懼心理,培養生態,打開大流量市場。
當然,運營商也並不甘於只做網際網路公司的「管道」,淪為簡單的流量提供商。移動網際網路的蛋糕,每個人都垂涎欲滴。
2014年,當支付寶推出的「餘額寶」大獲成功後,聯通和電信相繼推出了類似的「寶寶」理財業務。5月,聯通宣布與安信基金推出「話費寶」,客戶將合約計劃涉及的費用投資於安信現金管理貨幣基金,後者則在保管理財基金的同時,按月自動支付客戶的套餐費用。
在邁向移動網際網路的道路上,中國移動無疑更為堅決。它不再想試水某項網際網路業務,或者是再將類似飛信的重要業務外包,在4G來臨時,中國移動有了一個更大的野心——成立一家移動網際網路公司,並獨立生存。
這被視為移動 「三條曲線」發展模式中的一條:第一條是語音和簡訊為代表的傳統移動通信業務,第二條曲線是流量業務;這家移動網際網路公司,則屬於第三條曲線。
2014年10月,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誕生,這是一家太子級的網際網路公司。當時,主推視頻和智能家居的樂視網市值不過300億元,而以新媒體為核心業務的咪咕公司,僅註冊資金便超過百億元。同時,咪咕被指定為中移動旗下音樂、視頻、閱讀、遊戲、動漫等數字內容業務板塊的唯一運營實體。
咪咕文化野心勃勃。中國移動傾斜著大量資源來支持這家新時代的公司,禁止各省公司、直屬單位開展與咪咕相同領域的業務,也禁止它們與這些領域的第三方企業開展合作。咪咕含著金湯匙出生,寄託了電信運營商在大流量時代的發展野心。
在2010年,中國移動的流量收入佔比僅為6%,但在4G到來後不久,其比例已經上升至30%。
似乎,一個大流量的紅利時代正在到來。
三大運營商月均流量增長
價格戰瘋狂
很難說咪咕的轉型是不成功的。
在大型集團中,能夠在年報中被提到的分支業務,多是運轉良好,漲勢喜人。2018年中國移動的年報中寫到,咪咕的幾個產品中,咪咕視頻收入同比增長21.7%,世界盃期間通過咪咕視頻客戶端的觀看人次超過43億,與中國移動整體的1.8%營收增幅相比,這的確是一個可觀的成績。
在三大運營商紛紛成立的網際網路公司中,無論從品牌影響力、還是成長性,咪咕都堪稱翹楚,為運營商的移動網際網路「爆款」產品。
只是若將咪咕放在更大的維度上,例如移動網際網路行業、或整個移動集團,迄今為止,也很難說咪咕的存在有哪些重要影響。
與同類網際網路公司相比,咪咕也不算出挑。2018年,當咪咕閱讀以超23億元營收被寫入財報時,閱文集團營收已經超過50億元;同時,咪咕業務的數十億營收,對中國移動7000多億的總營收體量來說,亦是杯水車薪。
在整個4G時代,作為中國移動等運營商的「第三條曲線」,移動網際網路業務始終難堪重任,真正被寄予期望是「第二曲線」,流量業務。
中國聯通率先打響了流量價格戰。
剛剛邁入4G時,聯通動作稍慢,落後了不少。4G商用三年,其4G用戶才勉強突破1億,2016年內新增4G用戶僅500萬戶,相對來看,移動年內新增2億4G用戶,達到5.35億,是聯通的5倍左右。
為追回份額,從2016年初,聯通各地省公司初步試水各類「不限量套餐」。先是北京聯通推出了名為「4G流量隨意享」的實驗套餐,以46元套餐費包括1GB國內流量,超出後降速,超出6GB後關閉網絡;不久後,福建聯通推出「流量霸王餐」,50元月費,可有條件無限使用省內流量。
第二年,聯通更加激進,推出「冰激凌」套餐,分為198元和398元兩檔,將無限使用的流量額度驟然上升至15GB和40GB,超過100GB後方關閉網絡,並附帶1500分鐘和3000分鐘通話時長。
2017年冰激凌套餐價目表 圖源網絡
「冰激凌」的拉新意味十分明顯,在部分省公司,該套餐僅針對新用戶辦理,其餘區域也只向新用戶推薦,一度被戲稱為「老用戶與狗不得辦理」。
同時,聯通努力拉攏網際網路公司,與時下網際網路第一梯隊的BATJ四家企業達成合作,推出「大神卡」、螞蟻寶卡、騰訊王卡等產品,尤其是騰訊王卡,以19元騰訊應用全國免流為賣點,藉助騰訊大火的王者榮耀,一舉打開了年輕用戶市場。
在2017年結束時,聯通全年淨增4G用戶7032萬。
同一時期,中國電信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普及「十全十美」套餐,不僅門檻低於聯通和移動,而且以「多人共享」為主要賣點,很快,電信的人均流量資費降至40元以下。
起初,中國移動並不想參與這場價格戰。在2017年5月召開的股東大會上,時任中國移動CEO李躍強調,作為龍頭企業,要「慎對無限量套餐,保護行業價值」。
很長一段時間裡,移動在競爭中選擇了「守勢」。面對冰激凌套餐的來勢洶洶,移動給出「任我用」方案,為新客戶準備了188元和288元兩檔套餐,包含12GB和20GB流量,吸引力顯著低於聯通,但對於價格不敏感、不想換號的用戶,其配置也並非難以接受。
聯通拉攏網際網路公司,移動則拉攏手機廠商。中國移動宣布實施1000億元渠道補貼,加大移動定製手機出貨量,迫使用戶必須用移動4G。當時,移動力推的TD制式手機,能夠結合流量套餐購買,價格低於市場平均,但卻不能使用聯通和電信的SIM卡;相反,後兩者力推的全網通手機,則可同時兼容三網。
彼時,移動對「全網通」手機諱莫如深,先是在官網上屏蔽「全網通」字樣;之後,又推出「移動定製全網通」手機,以頗為優惠的價格銷售。許多被「全網通」字樣迷惑、從而購買了定製機的用戶發現,所謂「全網」,居然是指通話功能,而4G網絡的使用仍然限於移動SIM卡,一時間怨聲載道。
「守勢」的打法還是作用有限。2018年開年,聯通和電信的淨增用戶量雙雙超過中國移動,各自達到1.8億以上,到4月時,中國移動首次遭遇4G用戶流失,減少242.7萬戶。
移動終於坐不住了,三個月後,將此前的98元、10GB的不限速套餐一舉降價至48元,且流量提升至15GB,對戰中國電信的49元10GB的「全國不限量套餐」。
至此,三大運營商全面陷入了瘋狂價格戰。
前路維艱
流量像一個魔咒。
在從3G到4G的十年中,流量日漸成為一種標準,無論是網際網路、運營商、零售商、明星,還是無數普通用戶,幾乎每個行業、每個人,都在盼望著流量多一點…再多一點…無數人在為之瘋狂,並將繼續瘋狂下去。
運營商獲得了他們想要的流量,卻未能得到想要的業績。
2018年7月,三大運營商相繼取消了流量漫遊費,新老用戶的省內流量升級為國內流量。這一變化直接導致的問題是,對於省級運營商而言,競爭對手不僅有另外兩家友商,還有其它區域的兄弟公司,市場競爭進一步升級,最後變成93家省級運營商互搏。
惡性競爭愈演愈烈,在一些區域,甚至從營銷上的「文鬥」上升到了剪光纖、攻擊基站、搶攤位的「武鬥」層面;競爭內容也從移動流量擴展寬帶固網。
「一碗湯,湯一碗,倒過來叮噹響,倒過去響叮噹,倒過來倒過去,還是那碗湯,可每倒一次,行業價值下降一次。」悲觀的情緒在行業中蔓延,中國電信總裁劉愛力拋出的「一碗湯」的觀點,更是引起一片哀鳴。
運營商的業績更加艱難。2019年8月,當三大運營商先後公布半年報時,人們赫然發現,營收出現了集體下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分別下滑了0.61%、1.32%和2.78%——但同期三家的用戶數均顯著增長。
這可能是運營商最為艱難的一段時間。一些從業者還記得,很多年以前,在2G時代,僅僅是彩鈴業務,就讓大家賺到盆滿缽滿,數錢到手軟;在3G到來後,儘管運營商每年都在高喊著轉型和「去管道化」,最終卻仍舊淪為了數據業務的基礎傳輸通道。
那些成倍、成十倍增長的移動網際網路世界,與運營商的業務有關,與營收無關。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2G的天下,三大運營商的營收增速一度高達40%;進入3G時代後,增速下滑至10%左右;4G時代,增速跌落5%以下;2019年上半年,三大運營商的營收陷入負增長。
當形勢跌入低谷,勢必將有所變化。今年8月,在公布業績下滑的同一時期,一份中國聯通內部流出的材料顯示,「省公司層面已與友商開展競合工作,並初步達成一致意見,在省內停止以贈卡、低門檻、大額送的校園市場惡性競爭」,其後附詳細的執行時間表,表示「執行時間暫定於9月1日,將與友商保持同步」。
不久後,三大運營商不約而同地執行了三項措施:一、清除58元以下的低價套餐,58元檔含流量不超過20GB;二,日租型產品流量單價不低於1元/GB/天;三,取消超低價「保號套餐」,套餐門檻不低於18元。
打了3、4年的價格戰,終於偃旗息鼓了。
在2019年秋天,通信行業發生的大事不止是停戰——停擺多年的攜號轉網宣布重啟,並於12月1日正式開始執行。
更重要的是,10月31日,工信部宣布,5G商用正式啟動。同一天,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均公布了自家5G套餐詳情。不出所料,三家套餐價格幾乎一致,移動的套餐起步價為128元,另外兩家則略貴1元。
所有新時代都蘊含著新的希望。痼疾被修正,惡性競爭告一段落。在5G時代開啟之時,一切重振旗鼓,面對著一個全新的未來。
每一家都在講一個新故事:中國移動將戰略從「三曲線」改為「四輪驅動」,除了繼續強調新業務,對家庭市場和政企市場進行了細分規劃;中國電信以寬帶優勢為突破口,著重強調智慧家庭和雲計算;中國聯通則擺出在產業網際網路方面的成績,宣布該類業務收入已達到230億元。
與多年前一樣,所有運營商的目標仍然是擺脫「管道化」,希望能夠參與到網絡業務本身,與這個快速發展的行業一同增長。
3G和4G時沒有實現的目標,在5G時代,它們會實現嗎?
也許很難,但運營商從未放棄——正如在飛信失敗後,中國移動也從未徹底放棄對通訊軟體的執著。
在不久前結束的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一款名為「5G消息」的產品亮相。該產品支持小程序、公眾號,還能支持查詢快遞、訂票、餐廳訂位等服務,作為簡訊的「升級版」,5G消息也保留了免註冊、免安裝和免加好友的特性。
這可能是運營商對OTT的一次逆襲,也可能是你的第一款5G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