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在白鷺洲國家城市溼地公園的人工湖,灰雁、白鷺三三兩兩聚在湖邊,不時還有喜鵲掠過湖面。隨著二期改造工程接近尾聲,一幅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畫面徐徐展開。
2008年建成的白鷺洲國家城市溼地公園,使常年採挖塌陷形成的自然溼地和因地制宜開挖的人工湖成了一個整體區域。據白鷺洲國家城市溼地公園黨支部書記楊洪濤介紹,此前倆水源並不連通,通過人工鋪設的管網,由園區東北角引水入人工湖,溼地用水則依靠雨水及自然滲水來維持。
為持續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平頂山市對白鷺洲國家城市溼地公園實施了兩期改造。2019年5月啟動的二期改造工程,總面積37萬平方米(改造面積約是一期的6倍)。改造依據場地走向和現狀,將地塊劃為若干個匯水分區,合理布置雨水收集設施,實現雨水調蓄、淨化和回用,體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設計理念。通過路面透水鋪裝、植草溝、排水溝等設施,雨水被收集、傳輸至雨水花園;溢流雨水匯入雨水管網,回流至生態溼地或市政管網。公園收集的水主要來自公園綠地、慢行道、園路、廣場和停車場等的雨水,總匯水面積約37萬平方米,供給溼地自身景觀、蒸發、排汙損失補水、地塊內綠化澆灌及園路、公廁等衝洗用水。
結合海綿設施,公園對二期改造範圍內的綠化和鋪裝等進行改造和修繕,增加了親水平臺、六角亭等構築物,並新建體育活動場地、兒童廣場等設施及園路亮化,提高了公園的可觀賞性和互動性。
通過一體化循環泵+連通管的方式,人工湖和溼地水源聯動起來。曲卷的荷葉挨挨擠擠,覆蓋了荷花池水面的四分之三左右。施工人員趙公瑾說:「這些都是被循環水滋潤、自然生長的荷葉。」整個公園不僅增綠變美,還對區域水資源處理和利用到位。二期工程地塊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92.91%,汙染物總量控制率達61.71%,提升了公園的海綿特質。
責任編輯: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