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 羅曼·羅蘭逝世
羅曼·羅蘭,法國現代著名文學家、傳記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羅曼·羅蘭於1866年1月29日出生在法國勃艮第地區的克拉姆西小城。童年時代,羅曼·羅蘭在貝多芬與莎士比亞這些有強大影響力的人物的滋養下成長起來。
少年時代,其父為了使兒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遷居巴黎,並將之送進了位於巴黎市中心的一所古老而著名的學校——路易大帝中學。
在這裡,他為自己找到了第三位導師——斯賓諾莎。是這位大師解放了他的信仰,永遠照耀著他的靈魂。後經過努力,他考取了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在高師學習的那段歲月,羅蘭成了列夫·託爾斯泰狂熱的追隨者。
託爾斯泰的英雄主義氣概和勇於剖析自己、犧牲自己的精神贏得了他的尊重,而這位導師充滿人性的行為和他熱情的助人精神也深深震撼著這位年輕人。高師畢業後,羅蘭幸運地被選去羅馬繼續深造,在那裡他又結識了高貴的德國作家兼翻譯家瑪爾維達·封·梅森堡,這使他發現了生機盎然的德意志與許多千古流芳的英雄人物。
這期間,詩歌、音樂與科學這個三和弦,在不覺中與另一個三和弦——法蘭西、德意志,還有義大利,融為一體,歐洲精神已然成了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年後,羅蘭回到了祖國,先在高師任音樂史教師,而後,於1903年在索邦學院授課,期間,羅蘭利用閒暇時間寫了一些學術著作,並發表了一些有關現代音樂家評傳類的文章。
在初為人師的幾年裡,他的人生閱歷大為增長。這位孤獨者,開始同學術界以及上流社會打起交道來。他還不時去德國、瑞士、奧地利及他喜愛的義大利旅行,這便為他通過比較而獲得新知識提供了好機會,並使其在自己歷史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擴大現代文化視野。
這位藝術家渴望有所作為,他對一切偉大的運動都投入了全部的熱情,但其內心世界卻一直保持獨立自由。他意志堅定,雖然總是竭力幫助他人實現願望,但卻並不聽從別人的擺布。由於人性的弱點,他與別人的合作總是令他感到失望,人民劇院由於競爭而失敗,他為人民大眾創作的戲劇無果而終,他的婚姻也破裂了。但他從未失去對理性的堅持。
在失望中,羅蘭在腦海中勾勒出了一系列偉大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使他化悲痛為力量,從藝術中獲得生活勇氣。於是,他離開劇院,放棄教職,從這個世界隱退。在十年的孤獨生活中,他創作出了一部從道德意義上講比現實更真實的作品,這便是《約翰·克利斯朵夫》,它將羅蘭那一代人的信仰變成了行動。
這位在寂寞與孤獨中將全身心都投入到創作當中的藝術家年近50歲之際,讚揚之聲突然如潮水般向他湧來。1912年,他還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1914年,卻已成為譽滿世界的名人。在人們的驚呼聲中,他成了整整一代人的領袖。從1914年起,羅曼·羅蘭就只為他的理想而存在和鬥爭。他不再是一位作家、詩人、藝術家和一個孤獨的存在者,他是災難深重的歐洲的聲音。他是「歐洲的良心」。
如果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氣勢磅礴的史詩,那麼羅曼·羅蘭就是這部史詩的締造者。相信讀者可以透過本書,去感受羅曼·羅蘭這位大器晚成者約翰·克利斯朵夫式的激情,感受其對事業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責任。
羅曼羅蘭,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