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4 08:55 | 杭州日報
「我的母親離開故鄉支援新疆,在杭州去世前,她說自己沒有為杭州做什麼貢獻,死後就不要再佔用更多土地資源,選擇節地生態葬法,和自然相融在一起。」3月28日,杭州錢江陵園節地生態示範區「靜怡苑」的集體安葬儀式上,逝者家屬謝先生這麼說道。
禮儀員將他母親的骨灰罈放入花壇中的深埋穴裡,骨灰罈是可降解的,不立碑,從外觀看,這只不過是陵園內一處普通的花壇,卻是老人的安眠之地。
生態葬不再陌生
今年3月,民政部等1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到2020年骨灰格位存放、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比例達到50%以上。
生態安葬,其實很多老百姓都不陌生。在公墓建設之初,就逐步出現了生態葬式,但是過去的數十年,接受度一直不高。
「2003年開始,我們也推過樹葬,到現在一共就60多位,暫時停了。」杭州半山公墓副主任袁忠強介紹說。
以往的生態葬基本上比較零散,沒有整體的設計概念,布置粗糙,無法吸引更多人選擇生態葬式。
杭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陳珺說:「現在,各個公墓陵園首先美化環境,規劃好節地生態區,打造園林式公墓,讓大家進來一看,感覺它就是個公園。」節地生態示範區的打造使公墓陵園徹底擺脫了以往墓碑排排坐、暮氣沉沉的樣子。
當然,市民對於生態葬的接受度,也在逐步提高,每年參與骨灰撒江的人數就能說明。杭州從1989年開展骨灰撒江生態葬式,是全省最早舉辦水葬的城市,到今年已有1702位先人通過這一方式回歸自然。幾年前,骨灰撒江的逝者只有四五十位,今年達到129位。
上周末,在半山公墓掃墓的群眾對公墓內新建的洞葬區域很好奇。「到我們那時候,隨便哪裡撒一下麼好嘞,無所謂的。」一位阿姨的表態得到了周圍親朋的響應。公墓袁主任感嘆:「現在一代比一代都想得通,不過嘴巴上說,到時候真的能不能接受,還是不一定。」
佔地更小不失精緻
去年,民政部確定了全國80個地區(單位)作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單位),杭州位列其中。開展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是民政部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破解殯葬改革難題、加快殯葬事業發展作出的重要部署。
杭州入選試點地區,必定要先走一步。今年清明前後,杭州六家公墓陵園生態示範區集體亮相,就是一次大動作。我們可以發現,如今的生態葬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已越來越貼合老百姓的心意。
「骨灰盒深埋降解,有些人可能沒辦法接受。在我們下一步新推的生態示範區內,有骨灰永久保存的葬式,但佔地面積下降到0.4平方米,可以設置墓碑,但與傳統墓相比,墓碑更精巧一點。」安賢園副總李鋼介紹說。
而且,今後推出的家庭庭院葬、樹壇家族葬,可以在原來的雙穴面積裡,落葬十多位家人,節地效果明顯,更易於人們接受。
龍居寺公墓一處地勢陡峭,節地生態示範區的設計非常有創意地把墓穴直接修在了石坎面,把石坎與石坎的落差留作墓道,方便家屬祭拜,將節地效果發揮到極致,同時從外觀來看也比原有傳統墓區更舒適。
在南山陵園,新增墓穴面積減少一半,從原有的1平方米,降到0.5平方米,墓碑高度降低,整體精緻小巧。可以預見,未來用深埋、格位存放等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是大勢所趨。同時,骨灰安葬與植樹綠化生態保護相結合,提升城市環境。
激勵獎補推生態葬
推行節地生態葬,對杭州來說,確已迫在眉睫。拿2016年杭州市死亡人數來看,當年死亡43163人,總死亡率為6.10‰。如果每人佔有1平方米傳統墓葬,那麼佔地面積是個龐大的數字。
杭州主城區的多家公墓陵園,已經有了進入門檻。半山公墓副主任袁忠強說:「我們早在幾年前,就規定必須要70周歲以上老人或持有病危通知書的才能購買。」如果不設門檻,恐怕早已無地可用。按現在每年增加1000穴的速度,再過10年,半山公墓就飽和了。
土地相對寬裕的安賢園還留有三分之一土地,但今後推的主流產品將是節地生態墓葬,逐步達到總數的60%以上。而且節地生態墓葬的價格,不到傳統墓葬的十分之一,特殊人群還能減免費用。
杭州在2012年就推出相關政策,對杭州市進行生態葬的困難群眾,給予每格位(穴)財政補貼2000元。
蕭山區從2017年1月1日起,針對本區戶籍人員火化後對骨灰撒江、在指定公墓區域內實行骨灰散撒(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不保留骨灰的喪屬,給予每次1萬元的獎勵。
餘杭區對本區戶籍人員火化後採取骨灰撒江或在指定公墓區域內實行骨灰散撒(草坪葬、花壇葬)等不保留骨灰的喪屬給予1萬元獎勵,對本區戶籍的城鄉低保、困難家庭成員、烈屬、殘疾軍人、百歲以上老人等特殊群眾採取生態葬法的予以免費安葬。
富陽區、臨安區和建德市也先後出臺了相關獎補激勵措施,獎勵金額從2000—10000元不等。
杭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副處長王學軍說:「主城區生態葬的新獎補措施肯定會儘快出臺,目前正在與相關部門協商,具體金額和補貼辦法有待最終確定。」
記者手記
像對待生命一樣
對待生態環境
當生命走到盡頭,它該給環境減負還是增負?很多人有答案,有的人答案是「減負」,卻過不了心裡那道關。身後厚葬、入土為安的傳統習俗,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但節地生態葬確是形勢所迫,大勢所趨。
今年骨灰撒江中,一位95歲逝者先捐器官,後捐遺體,最後魂歸江水。老人的遺願是:「我死了,我還能給社會做貢獻,不佔用一點土地,很好啊!」將身後事看淡,是這位鮐背之年老人的大胸懷。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期待更多人加入節地生態葬的行列,為生命的最後留下一抹綠。
(據杭州日報,原標題《春風拂過花點頭,似你從前輕語時》,記者 史潔。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