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我們是誰》封面
「黑豹」的新專輯,無論如何改變不了被各種人比較的命運。平時不聽國內搖滾的,會將它和歐美的搖滾唱片比;年輕歌迷則會拿新時代的趣味,甚至是拿出小清新這樣的標準;最要命的還是經歷過「黑豹」輝煌的老歌迷,他們一定會和竇唯時期的「黑豹」比。言「黑豹」必竇唯,從一種對竇唯的認可,慢慢變成一種習慣,最後在回憶裡,把自己過成了過去。而這種結論既喪失了審美的獨立性,也對後來的「黑豹」太不公平。
至少對於「黑豹」來講,新作《我們是誰》的出現,絕不亞於當年的第二張專輯《光芒之神》和第三張專輯《無事無非》的意義。因為這是新主唱張淇加盟「黑豹」後的首張專輯。如果你能體會到一個主唱對於一個樂隊的象徵意義,你就會知道《我們是誰》的內容,肯定會比之前兩張專輯多出許多不同。
其實,不妨換一個角度來聽這張「黑豹」的《我們是誰》。或者說,其實「黑豹」在推出自己的第六張唱片前,其實應該搞一個懸念。用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也不告訴人們這是什麼樂隊的方式,去推廣首發單曲或第二主單曲。這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心理學小實驗,其結果想必會有不少人真心覺得,這支新樂隊這張新專輯不錯的說。而這些歌迷中的一部分人,或許又是現在言「黑豹」必竇唯的那些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偏見成見害死人唄。
一個新字,可以儘可能概括「黑豹」的這張新專輯。對於主唱這個角度來講,這或許是理所應當的。但從音樂的角度來講,因為這些作品的創作,其中也包括三位八十年代樂隊創始人馬,這其中滲透出來的新,就更顯難得。畢竟,你還可以看看與「黑豹」同時期出道的歐美港臺歌手和樂隊,有多少已經滄桑桑田,有多少已經倚老賣老。
專輯中的《尋找》、《一個人》和《不再沉默》等作品,從流行音樂的質感來講,幾乎就像是臺灣樂壇的精緻化產品,可以從中聽到諸如蕭敬騰、「信」樂團的味道。歌詞非常感性、旋律非常悅耳、演唱非常細膩、製作非常嚴謹。不用拿流行、搖滾,或者流行搖滾之類的概念混淆視聽,並依此說明「黑豹」「墮落」了。其實,「黑豹」從來都是一支以好聽為己任的樂隊,只有不好聽了,他們才是讓人失望的「黑豹」。況且,就算是「黑豹」成名作之一的《Don’t Break My Heark》,在當年也曾經被有些歌迷誤認為是港臺歌曲。《無地自容》能夠得到最大傳播的,不是它有多麼情懷、多麼精神,而是它的旋律讓人聽起來精神。
同樣的,在《枷鎖》和《虎口》這樣的作品裡,同樣可以聽到早年「黑豹」如《眼光裡》、《體會》和《灑脫》這樣的作品神韻。無論節奏、旋律和演唱,都簡潔有力而不拖泥帶水,《灑脫》的副歌旋律,就算是放到「黑豹」首張專輯裡也不會遜色。這句話當然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在旋律同樣好聽的同時,「黑豹」還是自有他們8、90年代的氣質,紮實、飽滿和硬朗。
而「黑豹」之所以至今仍然「活著」,甚至活躍在樂壇前線,絕對也不是因為他們的過去太成功,而是他們一直在路上。其實,有很多「黑豹」「在路上」的細節,都被有些人程式化的思維定式所忽略。比如在上張專輯中像《空》、《生活方式》這樣的作品中,「黑豹」對於音色元素的運用,以及編曲的架構,無疑都是開放式的,其新陳代謝的速率,也保證了他們前進的動力。新專輯中的《潮汐》和《我們》在編曲的設計上,就相當國際化和大氣,惠鵬的鍵盤音色運用,也因此讓現在的「黑豹」,和巒樹、馮小波時代有了迥異的氣質。而李彤的吉他,則在已成風格的技術基礎上,結合了兇猛與感性。至少,他的吉他,是我聽「黑豹」每張專輯必聽的細節。不懂李彤,其實你就不懂「黑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