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名對於中國人而言是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的,更是每個人認識我們的第一名片。
在我國,姓名往往承載著父母對自家兒女的一種寄託和祝福,所以往往會花費不少心思來給孩子選擇名字。
這些年,不少年輕的家長為了不和別人重名,開始選擇一些生僻字,確保自家孩子名字的獨特性。卻不曾想這一次居然弄巧成拙了。
那么姓名選擇不當究竟會帶來什麼麻煩呢?取姓名又有哪些講究呢?
原來,最近有一位小學男孩在考試的時候突然哭了出來,因為他連自己的考生姓名都寫不出來了。
監考老師一看就過去了解情況,本來想幫他寫好考生名字的,卻不曾想,老師一聽也懵了,這個名字居然老師也不會寫。
原來這個孩子的名字筆畫足足有103筆,這如何讓孩子能記得住?
在這一次考試的過程中,其他小朋友都已經開始答題,甚至有些回答的比較快的都已經答了五六題了。可這位小朋友卻還在寫名字階段。
監考老師也不會寫的情況下,只好找來了班主任幫忙寫名字。只是事情雖然解決了,這件事情卻值得大家思考。很多網友都吐槽這孩子的家長也許是在故意顯擺文化,又或者雖然是無心的,但這不是給孩子添了亂嗎?
現實生活中,確實不少家長生怕自己孩子和別人同名了,故意取名很生僻。但其實這都不是好姓名的選擇方式。其實,不少姓名的選擇往往還是頗有內涵,卻通俗易懂的:
以大家熟知的楊冪為例,楊冪的父母都姓楊,加上楊冪本人,家裡就有三個楊姓,於是她父母別出心裁給她取了個楊的三次方,也就是冪。
據教育學研究,其實好的名字寓意會在潛意識裡影響孩子的行為模式。比如有些孩子被群名為才、俊、晴等名字的,往往會相對更重視自己的文化修養、儀表和性格開朗。
這其實也是因為孩子們希望自己能名副其實,所以潛意識裡更加努力讓自己達到名字的寓意。
取名字其實非常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諧音問題。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往往從字面上看,孩子的名字寓意很好,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但是一旦從諧音上理解的時候,卻往往容易讓人聯想到不好的方面。
因此,在給孩子選擇名字時,一定要考慮諧音問題,尤其是在農村時,不僅需要考慮普通話的諧音,還要考慮當地方言的諧音。
另外,一定要減少生僻字的使用。前些年,經常有報導說因為生僻字導致無法考研報名或就醫報銷等問題。雖然這些事情後面都解決了,但如果我們在選擇名字時就選擇常用字,是不是就避免給孩子造成麻煩了呢?
今日互動話題:你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主要考慮什麼呢?可否分享你的經驗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