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習武多年,但馮家輝並未參加多少詠春拳比賽,其職業是一名印刷廠的管理人員。古勞鎮政府供圖
FACE
馮家輝
1979年生,12歲起跟父親馮根珠研習鶴山詠春拳,習武二十六載,於鶴山市古勞鎮穆便坊開設家庭武館———「古勞偏身詠春拳館」。年少時,馮家輝曾到香港親戚的跌打館學跌打,後經人介紹轉從事印刷業,返回古勞後繼續從業至今,並陸續開始授徒,藉此將所學武藝傳承下去。
「德武傳承」、「梁贊師宗詠春」、「拳伏深山猛虎」、「棍打海底蛟龍」……近日,南都記者在鶴山市古勞鎮穆便坊採訪了鶴山詠春拳第五代傳人馮家輝。他自小跟父親馮根珠(鶴山詠春拳第四代傳人)學武,開設家庭武館「古勞偏身詠春拳館」,平日在印刷廠上班,利用閒時教授徒弟武藝,願望是將所學的鶴山詠春拳傳承下去。
傳承
詠春大師後人開設武館
「馮根珠的兒子在梁贊公園附近開家庭武館……」馮根珠師承馮朝振,是詠春拳開派祖師梁贊在家鄉古勞鎮的第四代傳人之一,集武術、獅藝於一身,上世紀60年代初曾到廣州、香港等多地比武,屢戰屢勝,廣收門徒,徒弟遍布美國、加拿大、印度、匈牙利。當南都記者獲悉其後人繼承其衣缽,開館授徒,便想尋訪這位大師的後人。
近日,南都記者來到鶴山市古勞鎮,從梁贊公園走進穆便坊約15分鐘路程,便來到一家名為「古勞偏身詠春拳館」的家庭武館。南都記者到達時,館主正在向兩名徒弟授拳,這位館主正是馮根珠的兒子———馮家輝。
馮家輝的武館面積不大,是利用他家樓房的小院搭上頂棚而建成,武館內放置了木人樁、獅頭、旗幟,牆上也掛了很多照片、錦旗、字畫。「德武傳承」、「梁贊師宗詠春」兩塊牌匾顯眼地掛在武館內牆中央,而兩側則分別為「拳伏深山猛虎」、「棍打海底蛟龍」對聯,牌匾正下方放置著一尊他父親馮根珠的半身雕像。馮家輝笑道「別人送的,做得不太像。」
艱苦
跟父親學習拳 每天扎馬步練功
馮家輝今年38歲,他12歲開始跟父親馮根珠學武,二十多年來將鶴山詠春拳立研習得爐火純青,當地政府組織調研和參觀,大多都會到他的武館。他介紹,「父親對自己和其他師兄弟都很嚴格,不管嚴寒酷暑,每天都要練功、扎馬步、練木人樁等不少於五個小時,雖然小時候剛學還比較貪玩,但在父親督促下漸漸堅持下來。」
講起自己從父親處學來的鶴山詠春拳,馮家輝形容「實用性很強」。南都記者了解到,鶴山詠春拳,即古勞偏身詠春拳,是由晚清著名武術家梁贊在晚年回到家鄉古勞鎮所創,首傳弟子王華三,並由此繁衍於古勞鄉間。由於鶴山詠春拳的傳承以口傳身授為主,因此甚少有圖文著述存世,王華三傳藝馮應綿、馮朝振,馮朝振傳其二子馮炎良、馮炎強及弟子馮根珠等人,馮根珠再傳給馮家輝及其他弟子。
「父親的故事,有些是他自己告訴我的,有些是他的徒弟告訴我的」,馮家輝說道,以前父親很喜歡到處挑戰,但那種挑戰並非踢館。有一次父親馮根珠聽說廣州有位很能打的拳師,便跑過去聲稱自己要學武功,並拿出五元學費。但學武前總要試藝,父親提出要先和對方打一場,對方也很爽快答應,然而經過一番較量,父親「試藝」贏了,拿回學費離開武館。馮家輝表示,父親用這種方法挑戰過很多拳師,最後彼此關係都是十分友好。
童年
父親住在香港
父子聚少離多
「認識我父親的人都告訴我,父親是武術奇才」,採訪中,馮家輝不時會流露出自己對父親的崇拜之情。但南都記者在採訪中卻發現,馮家輝與父親一起生活並非很長時間。
據馮家輝介紹,父親年輕時跟隨師公馮朝振去到香港打拼,由於父親武術出眾,很快便在香港的武術界闖出名堂,至此便長期生活在香港。
直至1978年首次回鄉,之後父親才常往返於香港與古勞。「小時候,我和母親生活在古勞,而父親生活在香港」,馮家輝回憶道,想見父親一面並不容易,當年從古勞鎮去香港,沒有現在的直通車,要先坐船,再坐火車,單程便需要花費他們半天時間。
然而,說起第一次去香港的經歷,馮家輝顯得十分興奮。他說道,上世紀90年代,古勞到處都是青磚土房和黃泥路,十來歲的他第一次到香港,便被那裡繁榮的大都市景象給深深震撼。當然,因為讀書的緣故,小時候的馮家輝在香港沒有待多久便又回到古勞鎮,而父親也只是偶爾會回古勞的家裡住一段時間。
直至1991年前後,當時48歲的父親終於回到古勞定居,那時馮家輝才開始與父親的真正相處,但1996年父親卻因病去世。
心願
把鶴山詠春拳傳承下去
雖然習武多年,但馮家輝稱自己並未參與多少場詠春拳的比賽,生活中的職業是一名印刷廠的管理人員。他自嘲地說,「靠開武館是維持不了生活的。」
馮家輝介紹,其成年後到香港親戚開的跌打館幫忙學習,後來到了印刷廠上班,後來回到家鄉,到鶴山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繼續從事印刷工作。現在,他已經是該公司印刷部裡的一名管理人員。
「你的同事知道你打詠春拳很厲害嗎?」南都記者問道。
「開始不知道,後來慢慢就多人知道了」,馮家輝指著一名徒弟告訴南都記者,「他是我部門的同事,後來也跟我學詠春拳,到現在也有幾年時間了。」
馮家輝介紹,以前登門學藝的大多由父親授拳,父親過世後,馮家輝回到古勞鎮工作。周邊的人都知道他父親的事跡,也知道他一直研習詠春拳,便讓自己的小孩拜馮家輝為師,就這樣徒弟越來越多,到了2015年他便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開設了「古勞偏身詠春拳館」。
馮家輝指著武館牆上掛著的一張照片,那是2015年8月他與徒弟一起拍的合照,上面有41人,徒弟們約十幾歲到二十幾歲不等,馮家輝與另一人坐在一眾徒弟的中間。「在古勞鎮有許多教授詠春拳的武館,像馮家輝這樣的家庭武館也有七八家。馮家輝表示,自己的武館還很」年輕「,希望以後能多帶些徒弟去參加比賽。馮家輝說,」如果說我有什麼願望,那就是希望將自己從父親那裡學來的鶴山詠春拳能繼續傳承下去,這也是父親當初傳授我武藝的最大願望。「
聲音
父親對自己和其他師兄弟都很嚴格,不管嚴寒酷暑,每天都要練功、扎馬步、練木人樁等不少於五個小時,雖然小時候剛學還比較貪玩,但在父親督促下漸漸堅持下來。———馮家輝
採寫:南都記者 羅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