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澤哥所有觀點僅代表個人。
題記: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大家新年好呀~
新的一年,第一篇文章獻給我被諮詢最多的一個問題。
最近,身邊很多同學和朋友都慢慢的有了小孩,或者有了要小孩的計劃,當他們知道我在升學這方面還算有些了解之後,都來問我為了孩子上學,要不要折騰折騰房子,如果折騰,折騰到哪個區會比較好。其實不僅他們,後臺留言中,也會有很多家長問到如何選擇學區以及是否需要在小升初時候換區的問題。
這個話題我其實一直想寫了,但一直下不了這個決心。那就借著新年新氣象,來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升學選區這個事,到底有多重要?
概括起來有這麼三個方面:
1、各區孩子的差距沒有區內甚至校內孩子的差距大。
2、平均水平不是個體水平,個體水平不是您家孩子的水平。
3、無論聽了多少了解多少,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孩子的水平和您自己的決定。
我最終的結論是:只要是在城五區(除石景山),如果換房後生活質量的大幅下降,那沒有特別大的必要僅僅為了孩子上學換房選區。
在講具體各區情況之前,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先拉齊一些基本情況。
(1)下面講的所有內容,都建立在儘量想讓孩子在國內上一個相對好大學的基礎上。
(2)具體維度只討論到區,不討論到學區;只討論中考和小升初,不討論幼升小。因為學區和幼升小掛鈎,就只有學區房了,而學區房牽扯的利益鏈太多,我基本上不太碰。而且這方面有官方公布的消息和政策已經足夠了,不需要去聽所謂的預測和判斷,而是要做自己的判斷。
(3)我講的是基於我的觀察和判斷給出的一些現象和結論,所有的數據支撐沒有在這篇文章中呈現,但我基本可以保證大方向沒問題。您如果有不同的觀點,也可以留言討論,判斷權在大家。
下面是針對具體的區來談談我對選這個區的一些看法。
----一、海澱區
由於海澱六小強(人大附、北大附、清華附、首師附、十一學校、101中學)的存在,海澱區一直被認為是教育高原,因為這幾所學校考上清北的人數基本上是全市總人數的一半(還多)。雖然沒有統計考上985211的人數,但一所學校如果考上清北人數佔優勢的話,整體的成績一般也差不到哪去。
但如果想轉到海澱區的話,有兩個地方是務必要了解的:
(1)海澱這麼好的成績,一部分是因為學校裡的師資力量非常強大,另一部分是因為海澱六小強能夠把優秀的孩子在初中就聚在一起,然後把初中持續優秀的再拉到自己高中。使得優秀的孩子一直在優秀的集體中,相互影響,從而有好的成績。
(2)海澱的兩極分化是非常非常明顯的。六小強參與派位的名額極少,只有拼成績和拼爹兩個選項,基本沒有拼運氣的選項。雖然接下來的第二檔次學校現在越來越多,但是還是擺脫不了如果在海澱派位,就一定會比較悲慘的命運。畢竟第三檔次的學校的學位還是挺多的。
所以整體來看,如果要轉區到海澱,那麼目標就是要爭取小升初的那部分點招名額,勢必要面臨比較苦逼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這一點上家長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如果只是為了派位,那轉到海澱可能不是明智的選擇(當然,為了擇校最終沒擇成的確實沒有辦法)。
我是建議凡事都要做最壞打算,雖然海澱的高分段看起來很不錯,學習氛圍也很濃,但是一方面家長是否接受這種學習的氛圍,另一方面如果沒能擇校是否能接受付出沒有收穫。這些心理上的準備要比實際跨區的準備更重要。
另外,我認為海澱並沒有很多學區房的概念,因為絕大多數學區房只管小學,不管初中。當然小學的好壞也很重要,但如果不和初中掛鈎。那麼在幼升小就轉到海澱,還不如在自己區上個也比較不錯的學校,然後看孩子的小學成績,如果發現確實成績還不錯,那在小學時候再轉到海澱,一樣也是能參加海澱小升初的,這樣性價比我覺得相對更高,畢竟沒有很早的影響到家長的生活和工作。
二、西城區
上面說到海澱沒有學區房的概念,那西城真的是遍地都是學區房了。因為西城的學區房不僅管小學,還能直升重點中學。
再加上西城幾所重點中學(四中、八中、實驗、師大二附)的高考成績也非常優秀,且佔了人少、孩子平均素質較高的優勢,現在成為了很多家長的目標區。
對於西城,我有三點看法:
(1)不要試圖想通過小升初搖號進重點初中。不是說沒有這部分名額,只是說這部分名額真的很少。要是真想拼一把,那就在全區派位拼,但非常非常不建議在最後學區派位裡拼,因為那裡充斥了大量的非普通搖號的孩子。而且隨著重點初中直升小學的人數越來越多,相信能拿出搖號的名額也會越來越少。
(2)直升小學也不一定是非常穩的選擇。我沒有研究過西城的學區房,也不認識制定政策的人,但只要看看現在直升小學人數暴增的趨勢,不能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重點初中接不下這麼多孩子。所以要麼就變比例,要麼就開分校。當然這也是我的猜測,提醒一下大家。
(3)西城派位基本進不了重點初中,也不會特別坑。因為西城的好孩子不像海澱,會扎堆,西城的好孩子,也是會被派到普通校的(只不過我不太認可填坑的說法,我覺得沒有道理,完全是好孩子的家長不會填志願)。所以即便派位到坑校,關係也不大,大不了通過中考往重點高中考就行。
所以很多人想換到西城,不是沒理由的。因為不用像海澱那樣小學拼那麼多,把精力放到初中的學習上就可以。雖然基本上無緣重點初中,但是派位稍微掌握些技巧,也不會去特別差的初中,這樣高中還是很有希望的。
但即便如此,我可能也不會選西城,主要還是沒錢,換房過去生活質量下降的太明顯。不過西城同樣也可以小學四五六年級再買房換房,把戶口轉過去,同樣可以到西城上初中,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三、東城區
利益相關:我雖然現在在海澱,但我一直標榜我是個東城人,畢竟在東城上了十二年學。
東城是真的沒什麼人學習。別看西城非普通孩子那麼多,但他們在外面學習的欲望是非常強烈的,很多孩子都在學。別看西城普通孩子絕大部分走派位,但很多人也會在外面學。再加上學校裡面抓的又普遍比較緊,所以孩子成績都還不錯。
但東城真的不一樣,我小時候上學時候,東城就是全市減負的標杆。後來我幹了教育,東城也是樂學樂考的先行者。在這種環境下,如果孩子上個學而思,那基本肯定是東城的另類了。
我每次和之前同學聊起東城教育的時候,他們都很感慨,因為他們在東城教課,能發現東城的孩子真的沒有海澱和西城的孩子努力。這可能真的是大環境導致的。
往好的方面說,只要您家孩子在東城算學習努力的,就基本能夠享受到東城最好的教育資源,那後面的成績也會不錯。但往壞的方面說,沒有那個大環境,孩子很容易受到影響,畢竟學習還是逆人性的。
我自己曾經想過,我會在什麼情況下讓孩子回東城上學呢?可能是在海澱實在實在混不下去,且還是沒錢在西城買房的時候吧。
--四、朝陽和豐臺--
思考再三,我決定把這兩個區放到一起說。因為這兩個區的家長關心的問題基本上一致:我家需不需要跨區到海澱去上初中,或者換房到海澱/西城上小學?
因為這兩個區的兩極分化和海澱差不多,但好小學的數量還沒有海澱多。就導致其實小學在這兩個區是大問題(初中反而不是)。所以如果本來自己對應的小學不行,本來就要換房上小學的話,那不如換個區。但如果本來對應小學還可以,換房就不一定是必要的選擇了。
因為這兩個區都有著極好的初中(人朝分、八十和十二中),這個初中不一定能比得上海澱六小強,但也是僅次於海澱六小強的存在了(某種程度甚至比西城的好,因為西城的雖然好,但進不去)。
所以,如果孩子在本區能考的上上面括號中的三所學校,那就不用對自家生活工作造成什麼影響,也不太用考慮跨區的問題了。如果孩子在本區考不上上面括號中的三所學校,那海澱六小強肯定也考不上,甚至海澱第二檔次學校也不一定能進得去(招的人少,有些運氣成分),那除了到西城派位拼中考之外,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了。
之前在東城能點招時候,還有很多朝陽的孩子會到東城上初中,但現在,情況似乎反過來了,反而會有東城的孩子初中到朝陽去上好中學,到中考時候再回東城考二中。
所以對於這兩個區的孩子來說,有一個方向和海澱是一樣的,就是成績是硬道理,沒成績的話,這兩個區的兩極分化也是非常厲害的。
五、石景山
六大城區中最尷尬的區,沒有之一。
本區沒有拿得出手的好學校,網上也都沒有什麼和石景山相關的信息。原來石景山的孩子目標校就是十一和建華,但現在越來越難(主要是政策因素)。到現在,如果要是讓我說,那可能就只有一句話:無論學習好壞,能出來就出來吧。不是說在石景山就學不出來,而是政策上太被動了。
-六、昌平、順義、房山、大興、通州-
這幾個區在北京的專業術語叫「城市發展新區」。也能看出來這幾個區這幾年在教育方面的發展。
但除了大興有亦莊實驗這所能和別的區一流學校媲美的學校外,其他區還沒有一流中學湧現出來。順義的牛欄山近些年成績下滑的有些厲害,通州的各個分校更多的是給本部輸血,牛孩留在通州的並不算多。昌平牛爸牛媽很多,想出個牛校,可能還得等幾年,等牛娃們長大再看。房山在教育圈中確實存在感低了一些。
所以也基本上沒有家長會動往這幾個區轉的念頭,如果非要轉,那就看看怎麼能進亦莊實驗吧。
-七、門頭溝、平谷、密雲、懷柔、延慶-
這幾個區在北京叫「生態涵養保護區」,在教育上也屬於保護的對象。
這麼說吧,孩子在東城高考,要想中考考到西城,那真的得學的特別好才行。但如果孩子在門頭溝,要想中考考到西城,那比東城的要容易一些。因為政策上城區的好學校對郊區有傾斜。所以如果孩子真是在這幾個區的話,那就一定要好好學習,不僅僅以中考考到市裡的重點中學為目標,而是以考到市裡還能跟上市裡的進度為目標。
--------
好了,密密麻麻碼了四千多字,基本上我對各區的態度就都在上面體現了。
我不能給大家到底應該在哪個區上學的建議。因為這和每個家庭的條件、每個家長的目標、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有著莫大的關係,不是我上下嘴皮一碰就能確定的事情。
再加之您會發現,我上面說了那麼多,無論怎麼選區,要麼要從中考的角度考慮,要麼要從小升初的角度考慮,不要僅從幼升小選小學的角度考慮。
而從中考和小升初角度考慮的話,要想不勞而獲,沒有合適的區;但要想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每個區都有著不同的方式。
所以在最後,我再把最開始的三句話重複一下:
1、各區孩子的差距沒有區內甚至校內孩子的差距大。
所以與其選擇在哪個區,不如思考在自己的本區能不能上最好的學校。
2、平均水平不是個體水平,個體水平不是您家孩子的水平。
我一直認為看每個區每個學校宣傳的成績用處不大,自家孩子合不合適才是最關鍵的。
3、無論聽了多少了解多少,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孩子的水平和您自己的決定。
有時候聽的多了,反而會影響自己的判斷。自己一定要清楚最看重的是哪一點。
一篇文章不可能把所有的地方都說到,但如果看了這篇文章後,能夠幫助您捋清楚自己的思路,那效果也就達到了。
所以最後點個題,選區到底有多重要呢?
每個人的看法應該都是不一樣的。
您要是看後還有問題的話,就留言吧,後期再寫專欄回復大家。
補充閱讀:
今天的補充閱讀來自前年我剛重啟公眾號不久寫過的城五區的情況,基本上變化不大,也作為今天內容的補充:
東城西城看運氣,海澱朝陽拼成績。豐臺只有十二中,其他區往城裡擠。(上)
東城西城看運氣,海澱朝陽拼成績。豐臺只有十二中,其他區往城裡擠。(下)
歡迎還沒關注公眾號的新朋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澤哥點評」,點評和小學相關的升學、數學、教育那些事。推送時間為晚上八點半到十點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