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全省蜂業發展工作回顧
2012年,四川及西北蜜粉源地區氣候異常,對我省養蜂生產衝出較大。一年來,面對不利於蜂業生產的異常氣候,全省蜂業工作者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1號文件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及全省畜牧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開展蜜蜂授粉、中蜂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蜂業新技術推廣、標準化養蜂示範及蜂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等工作,穩定了我省養蜂業的發展,圓滿完成了全年各項工作任務。
(一)養蜂生產保持穩定發展。據行業調查,2012年全省蜂群數量穩定發展,蜂蜜產量略有下降,蜂產品價格漲跌互現,蜂農收入有所下降。預計年底全省存欄蜜蜂130萬群,其中西蜂85萬群、中蜂45萬群,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養蜂大省地位。生產蜂蜜3.5萬噸、蜂王漿570噸和蜂花粉850噸,養蜂產值超過6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蜂群增長8.3%,蜂蜜下降2.8%,蜂王漿增加16.3%,蜂花粉減產5.6%,養蜂產值增長10%以上。
今年蜂業生產遭受了二月盆地持續低溫陰雨、二季度和三季度雨水較多的天氣,給蜂農繁蜂和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但三月中旬的盛花期間出現了持續晴好天氣,春季蜂蜜生產正常,油菜蜂蜜產量同比增加一倍以上。蜂產品價格漲跌互現,蜂蜜價格有所下降,蜂王漿價格上漲幅度較大,蜂花粉收購價格下降較多。
(二)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技術應用取得初步成效。在什邡、江油、崇州、華鎣等地已開始推廣蜜蜂為油菜制種、設施蔬菜、草莓等農作物授粉增產技術。目前全省建立了什邡、江油油菜蜜蜂授粉示範基地、崇州大棚有機蔬菜蜜蜂授粉示範基地、利州區梨樹油菜蜜蜂授粉示範基地等,示範基地的油菜授粉面積達到6500畝。江油市重華鎮2000畝油菜制種基地應用蜜蜂授粉後的產量比自然昆蟲授粉產量增加50%~60%,每畝增收800多元。蜂農除每箱蜂群獲取蜂蜜、王漿、花粉等產品收入400元至500元外,每箱蜂群還可收取授粉費用30元至40元。華鎣市浙商畜牧專業合作社在高興鎮建立草莓基地200畝,以每箱500元的價格購買授粉中蜂群。草莓通過蜜蜂授粉後的產量增加50%以上,而且草莓畸形果率大幅下降,甜度增加,品質改善,每千克零售價高達80元。仁壽縣益康蜂業專業合作社在轉地放蜂中到甘肅的永昌、玉門等地開展蜜蜂授粉向日葵工作,每箱蜂群除收穫21千克蜂蜜外,還收取蜜蜂授粉費用95元,可謂一舉兩得。
(三)阿壩中蜂資源保護和利用力度在加大。阿壩中蜂是我國一個優良地方品種資源,也是四川唯一一個編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蜜蜂志》的蜂種資源。為保護好阿壩中蜂資源,在馬爾康縣建立了阿壩中蜂保護區和阿壩中蜂品種資源保種場,組建保種群100箱;2012年爭取農業部畜禽種質資源保護經費25萬元和省民發辦資金200萬元用於阿壩中蜂的保護和保種場建設。阿壩州充分利用山多林密,蜜粉源植物豐富的優勢,依託阿壩中蜂品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阿壩中蜂養殖業。近兩年黑水和小金兩縣先後爭取了國家扶貧項目--養蜂特色產業科技扶貧項目資金各300萬元,用於發展阿壩中蜂特色養殖業。目前已發展阿壩中蜂2萬多群,其中養蜂示範戶483戶,養殖阿壩中蜂5450群,戶均收益6000多元。
(四)中蜂特色產品開發效果明顯。我省地域遼闊,地形、地貌複雜,氣候類型多種多樣,蜂種資源和蜜粉源植物資源豐富,各地在利用現有中蜂和生態資源、開發特色中蜂蜜生產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小金和黑水充分利用阿壩中蜂和當地生態資源,開發了高原生態中蜂蜜;青川縣利用唐家河自然保護區蜜粉源植物優勢,生產的「唐家河蜂蜜」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萬源市利用蜂桶鄉的蜜粉源植物優勢生產的「蜂桶蜂蜜」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此外,我省的西昌市利用高海拔的野生蜜源植物生產野壩子蜂蜜、滎經縣利用龍蒼溝國家森林公園蜜源植物生產中蜂蜜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目前活框養殖中蜂蜂蜜價格為50~60元/kg,傳統養殖中蜂蜂蜜價格為100~120元/kg,比西蜂蜜價格高一倍以上。
(五)標準化養蜂示範進展順利。依託國家現代蜂產業技術體系,在邛崍、彭州、郫縣、平武等地建立了4個標準化養蜂示範場。通過規模養殖、飼養良種、配備放蜂車和標準蜂機具以及養殖檔案建立,提高了蜂業生產的科技含量,降低了養蜂的強度,增加了養蜂效益。彭州王孝忠蜂場自己購買並改裝蜜蜂運輸車,2012年飼養西蜂430群(其中定地30群)、中蜂150群,從業人員3名;轉地放蜂線路為雲南大姚→夾江→彭州→陝西彬縣→甘肅岷縣→紅原→彭州,在槐花蜜和葵花蜜歉收的情況下產值仍達到43.39萬元,除去飼料、蜂藥等成本外收益37.69萬元。
(六)蜂業科技推廣力度不斷加強。積極開展蜂業科技培訓和優良蜂種引進工作,促進全省養蜂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2012年省站在崇州、邛崍、青川、平武、馬爾康等地舉辦蜂業技術培訓班13期,培訓各級主管部門技術人員100多人次和蜂農1200多人次,並邀請國家現代蜂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和紹禹、梁勤兩位教授到青川、平武、九寨溝、馬爾康等縣現場指導蜂農科學飼養蜜蜂。今年根據養蜂生產實際情況,省站從吉林養蜂研究所引進了高癸烯酸王漿種王57隻,投放到彭州、米易、平武、什邡、郫縣、雙流等地,每群每批次生產王漿300克,其癸烯酸含量比一般漿蜂王高;引進喀爾巴阡高產蜂蜜種王60隻,投放到邛崍、江油、雙流、彭州、郫縣等地;在郫縣、彭州等地推廣的中藥防治中囊病技術,防治效果達到65%-85%。
(七)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為加強蜂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從生產源頭上保障蜂產品的質量安全,省站制定了《2012年度全省蜂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檢計劃》,對重點養蜂場和養蜂專業合作社生產的油菜、柑橘、山花、槐花、枇杷等蜂蜜進行抽樣檢測。今年1至11月,對宣漢、萬源、仁壽、江油等地的330個蜂蜜樣品進行了檢測,除水分指標外,其它質量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規定要求,抗生素類藥物殘留量指標合格率達到100%,我省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較高。
二、當前蜂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近年來,國家領導人開始關注養蜂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於2009年11月29日在中國農科院蜜蜂所呈報的《蜜蜂授粉作為一項農業增產措施亟待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上批示:「蜜蜂授粉的『月下老人』作用,對農業的生態、增產效果似應刮目相看」。為此,農業部於2010年出臺了《關於加快蜜蜂授粉技術推廣促進養蜂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農牧發[2010]5號),印發了《全國養蜂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年12月又發布了《養蜂管理辦法(試行)》(第1692號公告)。現代養蜂也提上省政府議事日程,省政府於2012年9月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見》(川府發[2012]32號)中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蜂業,為我省現代蜂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
目前,我省蜂業生產正從傳統的養蜂向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方向轉變,在蜂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對發展養蜂事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發展養蜂事業對於滿足蜂產品市場需求、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作物產量和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及提高品質的作用沒有被地方政府部門領導所認識,對蜜蜂授粉技術推廣及事業發展不重視,缺乏必要的政策和項目資金扶持,專業性授粉蜂群數量非常少,養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技術普及率低。
二是養蜂標準化、機械化程度低。我省養蜂大都是小規模生產,蜂場規模較小,生產條件落後,良種化、標準化尤其是機械化生產水平非常低,抵禦災害性氣候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弱。我省現有蜂場主要以生產蜂產品為主,缺乏良種繁育場,所需種王大都從省外購買。養蜂人員尤其是中蜂養殖人員大都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技術能力較差,生產水平不高,養蜂隊伍出現後繼乏人的局面。
三是養蜂組織化程度低。我省絕大部分市縣畜牧部門處於無專門蜂業管理和技術人員的狀況,蜂業發展無人管,蜂群有病無治。養蜂行業組織發展滯後,大部份養蜂專合組織運行不規範,在對成員的技術指導、信息提供、維權服務、產銷銜接等方面做得不夠,養蜂者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
四是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我省蜂產品生產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安全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生產的成熟蜂蜜比例過低。主要是加工企業沒有實行優質優價,蜂農為獲取較高的產量和收入,花蜜未經充分釀造成熟就忙於收取,生產的蜂蜜水分含量較高。第二,部份蜂場(農)在取蜜過程中使用的工具、貯存容器和貯存溫度不符合標準要求,存在一定的質量安全問題。第三,部分蜂農不注重養殖檔案的建立,使用蜂藥不規範,蜂產品中獸藥殘留超標現象時有發生。
五是產業化經營程度差。省內蜂產品加工企業總體生產技術水平落後,在產品的開發和品牌創造方面競爭力不強。養蜂專合組織實力較弱,經營的包裝簡陋,銷量較小。在比較邊遠的養蜂地區,蜂蜜主要在當地零售,沒有企業介入,缺乏品牌和統一包裝,產品的價格與價值沒有得到真實體現;部份地方的蜂蜜還存在銷售難的問題。
三、加強蜂業科技推廣力度,穩定發展我省養蜂事業
2013年全省蜂業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和省委十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建設現代畜牧業強省的目標,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以加快轉變蜂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大蜂業科技創新推廣力度;堅持發展養蜂生產和推進農作物授粉並舉,大力推進養蜂業的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和集約化建設,不斷提高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廣蜜蜂授粉技術,充分發揮養蜂業在促進農業增產提質、保護生態和增加農民收入中的作用,努力實現養蜂事業的穩定發展。
(一)認真貫徹有關蜂業方面的政策法規。近年來,農業部相繼出臺了《養蜂管理辦法(試行)》、《農業部關於加快蜜蜂授粉技術推廣促進養蜂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蜜蜂授粉技術規程(試行)》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見》等政策法規,各地要認真領會和貫徹實施。並採取各種措施,積極爭取各級黨政部門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大力發展養蜂事業。
(二)加快推進蜂業生產方式轉變。推進蜂業生產由小規模向規模化、標準化和機械化方向發展,實行「龍頭企業 合作社 蜂農 基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養蜂生產要突出「三化」內容:一是蜂種良種化。因地制宜,選擇高產、繁殖性能好、抗病力和採集力強的蜂種。二是養蜂設施機械化。規模養蜂場要配備專用放蜂車和標準的蜂機具,從脫蜂、運輸、取蜜、蜂蜜過濾到產品包裝實現機械化。三是生產規範化。實施科學規範的蜜蜂飼養管理規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嚴格遵守飼料、飼料添加劑和蜂藥使用有關規定,生產過程實行信息化動態管理。
(三)大力發展蜜蜂授粉事業。改變養蜂只為追花奪蜜的傳統生產方式,大力推廣蜜蜂授粉技術,充分發揮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和保護生態方面的作用,大力構建由蜜蜂參與授粉的生態農業。積極發展以授粉為主的專業授粉蜂場,建立健全授粉中介服務機構,為種植業主提供授粉信息和技術服務。各地可結合我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縣建設,配套推廣和普及蜜蜂授粉技術,選擇油菜、蘋果、草莓、柑橘等蜜蜂授粉增產提質作用明顯的農作物品種,建立蜜蜂授粉示範基地。
(四)加大蜂業科技推廣力度。各地要採取多種手段和措施,積極開展養蜂技術培訓,加強對養蜂基地、蜂農合作社和規模養蜂場的技術與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蜂農養蜂技術與職業技能水平,引導蜂農規範生產,提高蜂產品質量。堅持推廣成熟蜂蜜生產、高癸烯酸王漿生產、強群飼養、中蜂活框飼養、蜜蜂授粉和中草藥防病等主導技術,提高蜂業生產科技含量,推動蜂業健康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五)加大中蜂的保護和利用。加強阿壩中蜂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工作,積極爭取建立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種場和保護區;建立健全阿壩中蜂生產良繁體系,充分利用阿壩中蜂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阿壩蜜蜂特色產業。各地要按照《四川省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管理辦法》的要求,積極開展不同生態類型中蜂資源的調查和認定申報工作,建立省、市、縣各級中蜂保護區和保種場,加大中蜂的保護力度,禁止西蜂進入保護區。積極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加大中蜂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開發和生產質優價高的生態中蜂蜜。
(六)加大蜂產品生產的質量監管。堅持從生產源頭上抓起,重點監管生產環節。加強蜂農的職業教育,提高蜂農的蜂產品安全意識。建立養蜂檔案及養蜂日誌,實行標準化和規範化生產。規範使用巢礎、搖蜜機等養蜂機具設備,禁止使用對蜂群有害和汙染蜂產品的材料。正確使用獸藥,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執行休藥期制度。積極推行產品標識和追溯制度,保障蜂產品質量安全。
責任編輯: 高正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