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遊青銅山
文/傅先河
11月2日,時令已進入深秋,是濟南一年四季最美的季節,歷城區作家協會組織部分作家赴青銅山大峽谷風景區採風,旨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助推青銅山大峽谷風景區旅遊發展。
景區最「拿魂」的品牌當屬「齊魯第一大佛」,大佛位於錦繡川鄉老莊村北,我和她已有30多年的淵源。1989年初夏,我被派到當時的錦繡川鄉大水井村開展「扶貧」工作,聽村民們講,不遠處的老莊村有座「齊魯第一大佛」。於是乎,在一個閒暇的日子,與兩個年輕同事騎車前往。那時候還沒有「景區」這一說,除了一座大佛,四周一派荒涼、寂靜。
故地重遊,今非昔比,熱鬧非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氣派的牌坊,「齊魯第一大佛」五個大字醒目耀眼,趁著集合的空閒時間,我打眼觀察了一下,「嗬」!偌大的停車場滿滿當當,可謂車水馬龍。
從牌坊進入,只見山勢奇特嵯峨,有的狀似元寶,有的形如烏龜,還有的像喜鵲。至於像什麼,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山上的黃櫨樹、柿子樹葉子全部染紅,銀杏葉、楊樹則是黃色或青黃色,柳樹等其它樹種的葉片還是一片翠綠,可以說是五彩斑斕,各有其美。景區各景點依勢而建,與自然景觀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在何青友先生的引導下,我們拾階而上。當走到「月老」塑像前時,一向幽默風趣的王漢勤先生煞有介事地「警告」我:「結了婚人不能站在這裡,要不月老就再給他找個媳婦」。聽到這話,「嚇」得我趕忙跳開,引起文友們的一片笑聲。景區內的中華龍門、九龍壁、孝道廣場、財神等諸多景點充滿著中華傳統文化元素。
邊走邊看,到達景區錦繡宮溶洞。進入洞內,迂迴曲折,獲寬或窄,依勢盤桓建造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幔栩栩如生,在彩色燈光的照耀下千姿百態,五彩斑斕,猶如仙境一般,讓人目不暇接。
中飯後,我們遊覽空中7D玻璃橋,全長三百多米,距離地面一百多米,中間設置圓形八卦圖,玻璃橋建於兩峰之間,懸崖陡直,中間峽谷橫穿,踏在橋上,彷如御風而行、驚險無比。
景區最大的看點還在於半山腰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佛寺石窟造像。造像共有九尊,主佛為高九米、寬五米的坐式託天蓮花佛,佛像身著披肩長衣,博帶左右下垂,軀體雄偉,法相端莊,顯得瀟灑和悅。據專家考證,這尊佛像雕刻於隋末唐初,其高度為全省石雕佛像之最。大佛四周石壁上,尚有元明時期造像八尊。因為藏於深山,這組佛教造像在歷代毀佛運動中得以完整保存。
最後一個項目是玻璃滑道。我們穿上特製的褲子,褲子的屁股部分是粗糙的厚布,既耐磨又增加摩擦力,帶上手套,開始滑行。滑行驚險刺激,速度主要靠雙腳來掌控,陡處下滑速度自然加快,這時雙腳要往外撇,腳尖蹬著滑道的兩側,滑行就慢下來;到達平緩處則要靠手撐、腳踏用力往前挪。大家在滑道上玩得最盡興,無論年長年幼,都大呼小叫,做出誇張的動作,喊出最大的叫聲,好不愜意,仿佛回到童年時代。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